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1940年,贺麟在《论翻译》中提出了“华化西学”的观点。所谓“华化西学”,在当时的语境下,指的就是中国化西洋学问。“华化西学”这一观点的提出,不仅从文化层面道出了翻译的意义与价值,还从翻译策略的角度确立了翻译西学的归化取向。贺麟归化翻译思想一方面是源于时代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出于他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历史使命感,他的英诗汉译中的归化翻译策略,采用通顺、流畅和地道的译文来代替原文,符合译入语的语言和文化习惯,用吴宓的话说,即是以“新材料入旧格律”。  相似文献   

2.
刘光第明确提出了“取其长而制其害”(或称“收其利而制其害”)的西学思想。这种思想主要表现在主张采西学重实效促进富国强兵、宣传普种牛痘和戒除鸦片以及提出参用民权与重视报纸的社会作用等方面。刘光第的西学思想突破了洋务派的“体”“用”之争,是他参与维新变法的重要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在风云激荡的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人物:他既没有冲锋陷阵,英勇斗争,血战沙场,又没有振臂呐喊,奔走四方,高呼革命,他虽没有显赫的业绩,却给当时的中国知识界奉献了一笔无法估量的宝贵财富,影响了几代先进的中国人。既赢得了与他同时代的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的称道:康有为佩服他是“中国西学第一”“眼中未见此等人”;梁启超称赞他是“中学西学为我国第一流”;  相似文献   

4.
郑观应(1842——1922),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维新派思想家。他的“商战论”、“议院论”为人们所熟知,但作为他整个维新改良思想有机组成部分的教育启蒙思想,却鲜有论及。实际上,他较早地积极倡导学“西学”,并提出“西学”内容;他对科举制弊端予以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他积极提倡女子教育;最为突出的是他最早将“自救”纳入学校范围,积极倡导近代学制。他对中国近代学制的设立,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王晓平 《滨州学院学报》2005,21(1):75-76,93
张之洞是晚清重要的思想家,面对当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他适时推出了力作《劝学篇》。这部著作反映了他的中西文化观,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如果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西学观,可以对其做出更加公允的评价。  相似文献   

6.
康熙的西学观,是在学习、反思和批判地吸收西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康熙对待西学的态度是:批判吸收,学以致用,凡不利于巩固统治及不适合中国国情者坚决取缔;其西学观的实质是“节取技能,禁传学术”,并大力倡导“西学中源”说。在西学观的指导下,康熙应用西学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张之洞 (1 837~ 1 90 9) 中国近代教育家、清末洋务派首领之一。他重视兴学育才 ,认为“经国以自强为本 ,自强以储才为先”,在 40多年的仕官生涯中 ,没有中断过兴学育才的教育活动。他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纲领 ,强调“中学治身心 ,西学应世事”,极力提倡学习西学西政、西艺、西史 ,倡办的各级各类学堂多具有资本主义近代学校的一般特点 ,教学内容增加外国语和天、地、兵、算、声、光、化、电等近代科目。他注重师范教育 ,提出“师范学堂为教育造端之地 ,关系至重”。晚年受命同张百熙、荣庆主持制订了中国第一个正式颁布的…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随着洋务派登上中国历史的舞台,以“西文”、“西艺”为主要内容的洋务教育也相继问世。由于洋务教育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指导思想而展开的,所以其问世伊始便伴随着“中体”与“西学”之间的矛盾和“中学”与“西学”之间的两难选择。“中体西用”的教育模式是以引入“西学”保存“中体”而展开,却以打破“中体”而告终。  相似文献   

9.
“西学中源”是“西学源于中学”的节略语。在晚清中西文化相互冲突与融合的历史进程中,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它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中西文化冲突与交融的奇妙景致,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一个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本文拟从“西学中源说”的历史由来、晚清的文化氛围与“西学中源说”、晚清知识分子与“西学中源说”的阐发、“西学中源说”的理性思考四个方面略陈管见,就教于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10.
曾国藩是晚清“桐城中兴”的领袖。曾国藩所以要中兴桐城派,一是源于他在文学、学术思想上与桐城派的契合,二是出于借桐城文章以宣传程朱义理及洋务的政治考虑。曾国藩围绕洋务需要对桐城派古文理论进行了诸多改造,在道统、文统两方面为晚清桐城派打开了学习西学的门径。“文以载道”的桐城派古文经过曾国藩的改造,体现出强烈的“中体西用”的洋务色彩,不仅成为宣扬“义理”、卫道护教的工具,也成了宣传“经济”、学习西学的手段,这有利于调动起对传统伦理秩序及文化恋恋不舍又冀学西学以自强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众多知识分子聚集在曾国藩周围,以桐城古文及洋务相号召,形成了一个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学派别“桐城——湘乡派”。  相似文献   

11.
严复(1852—1921)是向西方求真理的先进中国思想家。他早年赴英习海军,学贯中西。他站在变法图强的维新变法的立场上,鼎力倡言近世西方自然科学的“求真学”重实验的精神。他提倡重实验观察的“新学风”。弃绝误国害民的中土八股取士的旧学。他对近世西方穆勒名学,培根的科学归纳法进行了科学的陈述,尤其是他能摆脱西方实证主义和新黑榕尔派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偏见,站在变革求新的新视角首次向国人推荐《天演论》与黑格尔的进步辩证法。  相似文献   

12.
王栋把经世看成是一种“家法”。他的经世家法说实际上是实学思想的反映。王栋十分看重儒学的经世作用。同时王栋主张讲学经世,他认为《论语》《孟子》之书是真正的人情事变切实工夫,是一种经世济用之学。王栋反对悬空论道。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他详细分析了历来学者对知行关系的看法,认为知与行两者复杂关系的形成实由于“德性无假于见闻。见闻不离于德性”的交错变化而成的。于是,他对知行的种类作了详细考察,强调“心悟而身体”,并把对良知的体悟看成是行的前提和关键。  相似文献   

13.
在反对外来侵略的过程中,林则徐致力于了解夷情,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经济思想、法律知识等;同时,也向西方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促进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开创了中国近代初期的中西文化交流。因此,林则徐被称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接受外来新事物,介绍西方情况,吸收外来文化,开启了中国近代的维新思潮,是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实践者。林则徐对西方世界的认识及实践活动,林则徐对中西文化交流的贡献,值得学术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严复学贯中西,突破华夷之辨的传统观念,反对"西学中源"说。他特别崇尚西方科学的原理精神,认为西方富强的根源在于其学术、制度与风俗;中国欲救亡图存,强国富邦,"以西学格致为不可易",应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中学"最富矿藏,惟须改用新式机器发掘陶炼",学习西学的目的旨在"归求反观"中学。  相似文献   

15.
陈寅恪坚守"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信念,以其学贯中西的学识和"放眼看世界"的文化视野,提出在文化交流中坚持"文化本位论",并对中国文化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深刻的阐述。他的学术品格和人格魅力对当代文化和中国知识分子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同情"和"意境"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在这其中,他以中国古典美学为根基,以西方美学为参照,将西方美学的理性成果内化在对中国古典美学的梳理和研究之中.促进了中国古典美学的现代转换进程.  相似文献   

17.
姜亮夫先生的楚辞学研究具有开阔的历史文化视野,敢于突破旧说,“抽绎新知”,于60余年的不倦探索中求新、求真,在楚民族特质、楚社会政治结构、屈原思想个性和艺术构思诸多方面作出了巨大的开拓和创造,堪称耸立南天的一代宗师。  相似文献   

18.
义和团时期的徐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桐深受儒家经典熏陶,堪称良吏,但对已经发生巨变的国际局势并不了解,仍然坚持尊王攘夷,不懂得中西文化可以交流,共同进步,认为学习外国长处,就是离经叛道。认为因为外国侵略中国,所以就可以不分青红皂白,主张杀洋人,杀教民,将爱国主义变成了荒谬的盲目排外。  相似文献   

19.
清初西方科学技术随着众多传教士的涌入而大量引进。朝廷及社会中的有识之士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并试图与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相融合。何国宗生于天文世家,能够在精通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同时,较早的接触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这一时期何国宗参与了历书的编写和地图测绘工作,与传教士开展了长期深入的合作。还参与制定了许多可行的水利工程治理方案,减轻了水灾对百姓的造成的损失。作为中国传统的科学家,他在书法上也有极高的造诣。在生活中,他乐于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被广为称赞。通过对何国宗全方位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当时的中国科学家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相似文献   

20.
福柯是法国后现代思潮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科学知识权力观对后现代科学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指出,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相互交错的网络,是无主体性的,非中心化的。他特别关注权力的技术、策略和机制等问题。他的科学知识权力观是后现代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理论研究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