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近几年随笔丛书热,走进书店,最抢人目光的就是这一类书。这类书良莠混杂,好的,差的,好的加养的,拆东墙补西墙的,兑水加色素的,各式各样。胡康华的《上路的日子》在这样的环境中“上路了”。我担心它在众声喧哗中被淹没,担心浮躁的读者过于心急,过于慕名,而将它忽略。这是一本有质量的书,是一本值得阅读、值得占据我们一点牛命时光的书。从第一篇读起,它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推动着我直到终点。读完后我的感觉是:它完全可以不卑不允地立在书架上,哪怕旁边站着名流,站着大师。我还惊奇地发现,大都市中有吐风又I健的“时入”的…  相似文献   

2.
基层图书管理员在交谈中讲到:“中长篇小说借阅的人多,是热门书,儿童读物、短篇小说、科技书借阅的人少是冷门书。冷门书睡在书架上,无人问津,既占地方又不发挥作用”。这种情况在基层图书室是普遍存在的,怎样使这些“冷门书”变热,我们动过不少脑筋,例如:出书刊介绍,借书时热情推荐,一卡可借两本等办法,但总是“热”不起来。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我们发现小学生有时拿了父母的借书卡来借书时,在书架上翻看  相似文献   

3.
街市坊间,有一本名曰《精神档案》(2001太白文艺出版社)的厚书赫然摆放在书架上。“精神档案”,一个全新得让人难以估测的名字。我随手取下翻阅,细读内目,却是一本有关经济学方面的论著,十几位精英学者围绕中国的社会转型、政治体制改革,以及经济学本质等诸多敏感问题高谈阔论,丝毫看不出与档案有什么干系,而且,这“精神” 亦不知指什么。 不过,书的编选者、《书屋》的主编周实给了我们一个出书的意图,他在代序里说,“这是一部二十世纪末中国经济学的备忘录,堪称二十世纪的‘精神档案’,之所以名之为‘精神档案’,目的是为这段历史存档,因为一切人类历史的核心部分还是思想史。”  相似文献   

4.
“在我的人生中,有39年都是人家在写我,这是唯一一本我林青霞自己写林青霞的书。这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篇文章都是从我心里面涌出来的。我很希望,大家能够把我这本书,放在书桌上,或者放在书架上,或者放在床边,经过的时候,翻一翻,然后心里想着,嗯,她是我的朋友”  相似文献   

5.
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钱钟书在钱钟书的一篇《读伊索寓言》的文章中,我看到这一句话。我想,其中的“大作家”不仅仅代表作家,还代表着更多的人。但钱老或许没有想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就算你没死,照样有人靠你生活。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发表了多篇优秀的小说。由于名气大,于是一些人租一间破房子,扯上几张旧桌椅,找几本破书就成立了一个“金庸文学研究会”,四处招收会员,自然免不了交“会费”。再涂上几篇文字,凑到一张纸上,拿去复印,这样,一个“金庸文学报社”又成立了。或许有人说,武侠小说是…  相似文献   

6.
所谓短册,是指过去日本人用来写和歌或俳句等的一种窄长条厚纸。两年前,我在日本进修时,常听说“短册”这个词,但开始时我不知道短册在出版界为何物。有一天,我与讲谈社的一位部长一起到池袋的一家书店参观,发现陈列在书架上的每一本书里都夹有一张细长的厚纸。当我询问那位部长为何所有书里都要夹上一张这样的纸条时,他告诉我说,“这就是短册”。接着他向我详细地介绍了短册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有两本书搁在书桌旁很久了。一本是张承志的《荒芜英雄路》;另一本是韩少功的《夜行者梦语》。书我早已读过,却不情愿将它们归拢到书架上去,想为之写点什么的念头挥之不去。在书架上还有另一本更早读过的书——史铁生的  相似文献   

8.
在我的书架上,有一本“失去面子”的书。那就是沙叶新剧作选之一,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耶稣·孔子·披头士列侬》。尽管这本厚约二寸的书没有封面,但我却视若珍宝。因为著名剧作家沙叶新在它的扉页(现在的封面)上挺认真地题了几行字。那是1991年11月,“盐城市暨全国  相似文献   

9.
“人文社”是圈子里的称呼,说得规范一点,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它是中国当代文学出版的一座主峰,文化传播的一条大河。在我的书架上,立着一本本人文社出版的书。在我的通讯录里,有好几位朋友都在人文社供职。如果不避套近乎之嫌的话,我可以说自己曾多次拜访过这家出版社,  相似文献   

10.
北京的海淀图书城内,有一家三联书店的特约经销部。门面不大,店内也不宽敞。但进出的人却川流不息。进到这里的人,有点像佛门虔诚的信徒,一脸的谦恭敬畏。因为这里上架的书,全是品位极高的经典译著,绝无流俗之气。单说那一套“文化生活泽丛”的系列丛书,就堂堂皇皇地摆满了半壁墙面,让人艳羡不已。过去在边地想买这些书,真是踏破铁鞋,东拼西凑也搜集不到几册。那种灰框米色底色的封面,淡雅之极,一看见它们,让人不由自主地就想掏腰包。由于那天去时带的钱少,就信手从书架上取出几本,记得有兰姆的《伊利亚随笔》、都德的《磨坊书简》、托马斯·沃尔夫的《一部小说的故事》等。  相似文献   

11.
过去我馆读者借书不按规定时间还书的比较多,每年至少有二、三百人。以后虽经过多次催收,但总有一部分读者长期不还书。这样年复一年,日积月累就更多。仅以74年至77年为例,就有475人长期不还书。这个问题成了图书馆工作的“老大难”。特别是一些群众喜爱看的书,往往借出后几个月甚至大半年不还,在亲朋熟人中反复传阅,以后还到图书馆时成了一本破旧图书,广大读者想看看不到,而图书馆在这本书借阅登记卡上还只是流通一人次。  相似文献   

12.
民国竹纸稿本各1册一部世所罕传的奇书,今天在一个地方买到几册残本;时隔数年之后,在另一个地方恰巧又碰到了缺佚的另外几册,最终使之破镜重圆,复原如初──这是前辈书话当中常可以见到的惬意雅事。旧时书多,书肆也多,这看似偶然的事情,其实是自然而然的。若至今日再能遇到这样的好事,才可以用“奇巧”二字来形容,一般人已不敢存此奢望。同一部奇书破镜重圆的美事我虽没能遇到,不过有一部书的几种不同稿本、印本,几年内我能够有幸在不同的几个地方相继遇到,将其收入敝筐,不禁陡然萌生许多得意。这部书的作者叫籍忠寅,不专门…  相似文献   

13.
近闻一本叫《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的医学要著,因某出版部门以“十万元订金”为要挟,而使其出版搁浅。因此引起国中仁人志士忿懑,遂行动起来支持著作者,有为之集资者,也有主动为之出版者,这现象足以说明社会上对这种书需求的迫切状况。闻此消息后,我联想到“舶来品”《玫瑰梦》一书,这是一部渲染色情的小说。但这部书在出版成交时,不曾费任何周折,一举印刷几十万册,销量颇可观。这现象也说明了一部分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得到一本名为《乌拉特原生态调查》的书。读了其中的一篇,就放不下手,越读越有兴趣。几天下来我一口气读完全书。这是一部新闻采访原始记录的汇集本,是值得一读、读后会引人思考的书。《乌拉特原生态调查》(以下简称《调查》),是人民日  相似文献   

15.
入境问书     
鸣谦  红萧 《出版参考》2005,(9):49-49
我有个不太好的习惯,每到朋友的家里,不去参观人家装修豪华的客厅,也不急于陪着朋友聊天,而是往往直奔朋友的书房,看看他的书架上都有些什么书。我把这个不太好的习惯称为“入境问书”。“问”久了,我有个发现,就是朋友们的藏书几乎都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6.
王蒙 《图书馆杂志》2005,24(10):81-88
我今天讲的内容是关于读书的事情,读书并不能算是我的长项。因为,和一些学界的大师们相比,我读书的数量既少,记忆的也有限。比如,我们知道有些大师的佳话,他可以指着图书馆的一个书架子说:“这个架子上的书,我已经全部读过了,甚至于我已经全部背下来了。”于是,就有人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翻开至第232页,他果真能把此页上的内容给背出来。当然,这种人也不多,但确实是有。还有的人精通好几国语言,在国际会议上别人谈论到某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地不明     
一次逛书店,只见柜台前簇拥着一大圈人,正在争先恐后地看一本名为《目的地不明》的书。拿到书的人,前边翻翻,后边翻翻,然后皱皱眉头,又把书放下了。一连几个读者都是这样。这倒引起了我考察一番的兴趣。我挤到圈子里,问一个刚放下书的读者:“不喜欢吗?”他的回答颇为生动:“没有前言,没有提要,没有出版说明,也没有译者后记,真是‘目的地不明’,不知是一本什么书!”我接过一看,果然前后光秃秃的,连目录也没有。面对着这样一本书,读者如坠入五里雾中。  相似文献   

18.
作家写出了书,愿不愿意将书送给别人?从道理上来讲,应该是愿意的:孔子早就说过“君子以文会友,以友佐仁”,写作为什么?不就是“觅呀觅知音”吗,当然应该碰到像知音的人就送他一本了。再说,你的书不一印几千几万本么,送几本  相似文献   

19.
我有三本《现代汉语词典》,分别放在长岗镇我的单人宿舍、办公室和随州市区的家里。在我眼里,这“三兄弟”是我最宝贵的财富,无论是谁都借不走、讨不到。两年前,上五年级的女儿玉莹自量蛮有把握地向我讨要一本,却吃了“闭门羹”。她小嘴巴一撅:“一个人用几本词典,吃着碗里护着锅里”。我得罪不起“小公主”,只好到书店买了一本《新华字典》“呈上”。 其实我并不是“吃着又护着”,只是我实在少不得这些词典。多年来,我一  相似文献   

20.
星期天,几个学生跑到我家来,他们是家住农村,毕业后回乡务农或在农村从事别的工作的。他们兴致勃勃地进城来想买几本书看看,结果都大失所望,只好向我求救,从我的书架上找了几本。他们向我诉说了农村读者买书的困难,并且气鼓鼓地说:“现在书店里是美人画多,大部头的书多,我们只能望书兴叹。现在出书是不是只顾城市不顾农村、只顾时髦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