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球博士     
《乒乓世界》2002,(10):51-51
Q:我本来是打直板的,可是有人说直板没前途,我是不是应该换横板? A:即使在专业队中,直板的顶尖选手也大有人在,“直板没前途”的说法并不可取。更何况球迷不过是出于兴趣、打球娱乐而已,又何必强求直板或是横板呢?客观地说,业余爱好者中“前三板”好的人更容易占便宜,而这正是直板与生俱来的优势。同时,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横板,其中路漏洞往往更显明显哦。所以说,不管什么打法,适合自己、玩得开心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乒乓世界》2002,(9):30-31
就乒乓球运动中的两种握拍法而言,横板与直板各具特点。—般来说,横板的长球相持比直板稍有利一些,直板的短球则要略占便宜一点。在具体技术上,横板的反手更有利于发力击球,所能运用的技术种类也多于直板。所以说,如果我们要谈横板对直板的战术,出发点—般也是围绕如何最有效地进攻直板的反手和形成相持来展开的,以便于充分发挥横板的优势,避免在前面的短球中吃亏太多。  相似文献   

3.
横板对直板 打长不打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乒乓球运动中的两种握拍法而言,横板与直板各具特点。一般来说,横板的长球相持比直板稍有利一些,直板的短球则要略占便宜一点。在具体技术上,横板的反手更有利于发力击球,所能运用的技术种类也多于直板。所以说,如果我们要谈横板对直板的战术,出发点一般也是围绕如何最有效地进攻  相似文献   

4.
刀光剑影     
张凡  赵晖 《乒乓世界》2007,(9):90-93
横板与直板各有所长,如果把横板比作"大刀"(横板的英文"Blade"本身就足"大刀"的意思),那么直板则是"宝剑" 。前者善于打大路球,纵横捭阖;后者小路球有优势,四两拨千斤。在前三板的争夺中,尤其是最能体现前三板难度的接发球段,直板是"苗家剑法",以细致精巧见长,尤其在处理短球上更有天然优势;横板则为"胡家刀法",浑厚刚猛,以稳健胜,在与直板的对垒中,横板选手一般更在意的是:如何从接发球环节转入相持。  相似文献   

5.
周永华  段书峰 《精武》2013,(24):31-32
横板和直板是乒乓球的两种不同持拍方式,这两种持拍方式的长处和不足长期以来是人们讨论的问题。西方国家的球员一般多采用横板打法,日本和韩国的球员多采用直板打法,中国球员则是两种兼顾。基于此本文以横板运动员王励勤、陈兄,直板运动员马林.王皓为研究对象,对其最近3年的比赛进行了系统的和定量的分析,同时对他们几人问的直板横打与横板闻的比赛进行技、战术对比,旨在从乒乓球技战术运用的角度揭示直板、横板的特点及优劣。结果表明直板横打与横板打法都有其本身各自的长处和不足,但是影响比赛成绩的关键因素不在于握拍的方式。直板横打和横板打法将还将在乒坛中继续争雄下去。  相似文献   

6.
《乒乓世界》2005,(1):8-89
在中国,无论专业选手还是业余球迷中,“直板横打”都是眼下最时髦的技术。那么,直板横打的球板,是否全都要向YE看齐。像那样既轻且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你对自身技术风格的判断。要想准确地界定自己的技术风格,或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们不妨简化一下,看看在直板横打的三位代表人物——刘国梁、马林和王皓中,你更像谁?  相似文献   

7.
改革直板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直板、横板一直你争我夺,极力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求击败对方。在对抗中,丰富了乒乓球的打法,促进了乒乓球技术的发展。无论是国内选手还是国外选手,无论是直板还是横板,在对付直板时都是压住或牵制直板的反手,再伺机从正手突破,或直接从反手得分。这已成了对付直板的铁的战术,直板反手的不足已成了公认的事实。改变直板反手不利的局面已是当务之急。那么,在这种“环境”下,为什么还能有刘国梁、杨影、金泽诛、马琳、同森等一批优秀的直板选手涌现2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后来人不顾直极反手的不足而偏爱直板?且不说他们如…  相似文献   

8.
上期,我们着重分析了横板选手发长球时,直板如何破解的几种可能。那么,当横板发短球时,直板又有什么拿手好戏来从容应对呢?实际上,由于直板打法的根本特点在于灵活多变,从理论上说,接短球应该更窖易体现这种优势。当然,你的横板对手既然敢发短球,就绝不是盲目为之的,他通常是为了防止你直接进攻,并利用发球的旋转变化,希望造成你接发球失误,然后他好伺机进攻。洞察了横板这种“险恶用心”,你就应该知道自己的根本对策了——首先力争为第四板创造直接抢攻的机会,并跟进连续进攻;当难以抢攻时,至少要能反控制对方, 在防守中反攻,争取后发先至。对业余爱好者来说,由于基本功大多不是那么扎实,一味追求力量未必可取,因此,接发球时落点、速度和旋转的变化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赵晖 《乒乓世界》2005,(9):88-93
横打还是推挡? 推挡是中国直板的传统技术,但在这组教程中,我们首先演示给大家的是反面横打,一方面是考虑到直板横打与横板反手更接近、更具有可比性,可以彼此参照借鉴,另一方面是由于我们这里针对的主要是初学者,而如今很多直板球迷都希望掌握横打技术。但这绝不意味着推挡就没有必要练习了,如果你通过前面的正手练习,认为自己天生球感不错、手腕灵活,而且性格机敏多变,那么推挡或许比横打更适合你。下一期,你将看到推挡的基本示范。  相似文献   

10.
何山  姚远 《乒乓世界》2012,(11):134-135
二十年前,会用反面打几下的直板会被看做怪球手。现在的直板要是不会几下横打,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直板.用正胶和生胶横打的才能算怪。被逼出来的一板逐渐演变成杀手锏,反面使用率越来越高,横打所用的反胶也进化到了全新时代。  相似文献   

11.
直板和横板,在乒坛几十年的争斗中互不相让,显尽自己的英雄本色,也涌现出了各自的优秀代表人物。那么,在球迷眼中,究竟谁在技术上更胜一筹呢——  相似文献   

12.
陈洁 《乒乓世界》2003,(6):58-59
直板反面横打技术始于80年代末,当时中国的直板正胶快攻打法面临危机,主要是反手位的相持能力弱.在对横板两面弧匿的较量中常常处于下风。以刘国梁为代表的直板正胶快攻率先尝试直板横打并一举成功。之后,中国一大批使用横打技术的直板快攻选手脱颖而出.马林、闫森等优秀运动员都能在比赛中熟练地运用直板横打。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参加第五届城市运动会乒乓球项目的37个单位的284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及数理统计方法,对乒乓球运动员打法类型进行调研。 1.打法类型的基本情况:本次参赛运动员直板、横板握拍的比例为89:206,其中男运动员直板39人、横板110人,女运动员直板40人、横板96人。从打法类型看,男子主要有以下三大打法类型:直拍进攻  相似文献   

14.
直横大战     
《乒乓世界》2013,(7):20-23
第三次代表直板队参加直横大战的马琳在赛前喊出自己的心声“不等了!”比赛中每分必争的马琳如愿以偿,带领直板队5比3战胜横板队  相似文献   

15.
直板选手的优势是手腕的柔软性以及对板形灵活的运用。以前对于直板选手来说,在处理反手位的下旋球时一般会比较困难,多数情况下都要依靠侧身来完成高质量的进攻。通过增加反手海绵套胶的粘贴,直板选手也可以像横板选手一样在反手上手方面得到了增强。在直板横打中加小摩擦,就是横打攻击技术中的一项。  相似文献   

16.
杨磊  姚远 《乒乓世界》2013,(5):122-123
在发烧圈,好玩的横板数量远比直板要多,即使仅在直板中,适合横打的也不是大多数。提到横打球板,第一印象也只有那么经典的两三款。生活中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光。看到这句熟悉的话之后,别只觉得俗到想吐,搜寻横打潜力股的过程可是充满挑战,眼前一亮一亮的。  相似文献   

17.
马凯旋 《乒乓世界》2012,(4):112-113
在上期杂志中,我们主要谈到了“直改横”之后的正手位技术,本篇我们再说一说反手位。横板的反手技术丰富多彩,即便现在直拍有了反手横打的技术体系,但横板在反手一侧的优势仍然是明显的。除了搓球、挑打不如直板灵活,横板在其它技术结构、实际教学及熟练掌握上都不算太困难,否则也不会出现业余体校和专业队中“直横比例”如此失调的局面,因为大家都知道,练横板比练直板更容易出成绩。但是与体校不同的是,业余选手改横板后学习反手技术时出现的问题,大部分是因为从改握横板之初就已经存在了。  相似文献   

18.
本期所选的套路要求运动员要击打四板球:第一板上正手位挑打短球、第二板回反手位衔接直板横打斜线、第三板衔接直板横打中路、第四板移动至正手位抢攻斜线。这组综合练习的重点在于“近台率先发动,利用反手形成相持后,伺机转换用正手杀板得分”。就这个年龄段的运动员来说,这是一项比较常用的套路练习。他要求运动员在反手主动相持中不仅能够通过落点变化为正手创造机会,同时更要强化正手位的得分能力。  相似文献   

19.
柳承敏是以正手拉弧圈为主要得分的,但在当今世界乒坛,强有力的反手进攻技术也是直板选手必不可缺的。如果反手在加强防御能力和推挡的同时,还能够展开进攻,无疑会给对方以很大的压力。与大多数同水平横板的反手攻击力相比,直板的反手攻击力相对显弱,这是横板对直板采用调右压左战术的重要前提。但是,如果直板反手可以进攻,破解这一战术的几率就会增加。  相似文献   

20.
资讯     
水松柄.吃软不吃硬水松柄常与日式直板形影不离,但如果你认为它只是日式直板的专利,那可就太委屈它了。其实,水松柄完全可以嫁接到中式直板乃至横板上,其柔和的握拍感不仅是你手部运动健康的良好呵护者,同时对于出汗多的球友,更可完全消除你把球拍扔出去的担心,让你无后顾之忧地全力一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