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假字漫谈     
通假字就是古汉语中的音同或音近的替代字.如果不了解汉字的通假,就会望文生义,导致误解.通假字产生的原因有两条.通假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音同而通假,二是音近而通假.音同的通假,是指借用声、韵、调相同的字来代替本字的通假现象.音近的通假,是指本字与借字之间声、韵、调只是某些部分相同.  相似文献   

2.
一、通假字古汉语的书面语言中,常用同音或近音的字(借字)替代另一个字(本字)使用,这种现象叫“古汉字通假”。通假字中,“本字”与“借字”纯属语音上的联系。绝无意义上的牵连。例如“小惠未偏,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偏同“遍”,意为“普遍”。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解释: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音同音近角度切入力图探究《风俗通义》通假字的语音关系,笔者通过梳理、查证、认定等大量考据工作,最后从训诂角度认定了全书59个音同音近借用通假字,同时进行了声韵皆同、声同韵近、声近韵同和声韵皆近四个大类的分析,从而全面展示《风俗通义》的通假面貌。  相似文献   

4.
古代书籍里有所谓通假现象。通假就是音同或音近的字互相通用。对于中学生来说,掌握通假字的知识,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把中学教材中所有的通假字背上和默上。当然能掌握一些有关通假字的运用规律,将能更好地帮助自己准确识记有关通假字。通假字的运用规律大致有三: 1.两字音同或音近。比如“反”通“返”,“知”通“智”,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诗经》中语音变化较大、音理较为复杂的通假字和本字进行了分析,指出了这些通假的古音依据,明确了其古今音变的基本线索.  相似文献   

6.
通假字的范围只包括本有其字不用而借同音近音字替代一种;要从源头上去看本字与通假字,现在通行的字不一定是本字;确认通假字要全面考查;语音上具备通假条件,文义上确信无误,就是通假,不应以例证的多寡来判断是否通假.  相似文献   

7.
在郭锡良等五位先生所编著的《古代汉语》(修订本)中选取先秦至汉部分文选中的95组通假字和古今字,通过查阅工具书,确定有45组通假字,并分析通假字与本字之间的音韵关系,发现音同通假这类更易成为通假字等结论。  相似文献   

8.
谈通假字     
在中学里,我们常把借用的字称之为通假字。通假字属于传统六书假借的范畴,是一种“本有其字”的用字法。故“本有其字”是通假字的特点。所谓“本有其字”,是指在同时代的文献中,已有用本字的例子,甚至同一部古籍,也以用本字为常。通假字的通假义是临时获得的,一旦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通假义就不复存在。音同音近,是通假字的条件,如果声音上没有联系,是不能通假的。当然,古书的通假,是以古音为准则的,不能用现代汉语语音去衡量。如《陈涉世家》里,“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的“适”是“谪”的通假字,今音相距甚远,古音却相近。前面已经谈…  相似文献   

9.
《荀子》通假有如下几个特点:通假字数量多;通假字与本字对应关系复杂多样;通假字与本字字形上有联系的类型占大多数;通假字与本字共存并用;只用通假字通假义,不用本字本义。  相似文献   

10.
桂馥为"说文四大家"之一,他在征引古籍佐证《说文》的过程中,解释并记录了大量的异体字、古今字以及通假字,他所说的异体字主要包括变体、或体、别体和俗体字等;他所认为的古今字主要是指古今时代用字的不同;对于通假字,桂馥通过大量文献的考据较自觉地从音转的角度来看待通假问题,抓住了音同或音近是通假与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40多年来,银雀山汉墓竹简的文献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银雀山汉墓竹简的简文大部分得到了很好的整理与释读,深入挖掘了其蕴藏的巨大文献学价值。对银雀山汉墓竹简原简文字和释文的校勘越来越精微,可以使得释文无限接近原简文字。但这也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今后还应该继续加强基础性的整理与释读工作,并进行更为详细的校勘,也要在版本、辨伪等方面更多地与传世文献的研究相结合,共同促进银雀山汉墓竹简的文献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出土文献未经后人传抄,保留了原貌,具有很强的语言真实性,应该成为辞书编纂的重要文献材料并加以利用。《上博简》是出土的先秦古佚书,很多词语不见于传世文献,现有的辞书所涉及的文献材料基本上基于传世文献,对出土文献不够重视。用《上博简》中的词语,从“增补词条”“增补义项”“书证补缺”“书证提前”四个方面论证该批出土文献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价值。  相似文献   

13.
慈利楚简整理者将简文内容分为两类:一是传世文献典籍可资对勘的,如《国语.吴语》和《逸周书.大武》;一是《管子》、《宁越子》等书的佚文或古佚书。有的学者不同意整理者的意见,认为这批楚简极有可能为铎椒所作的《铎氏微》。其实从简文及《铎氏微》文体的比较来看,整理者的观点更切合简文实际。慈利楚简对于理解《国语》的编纂来说提供重要的材料,但是《国语》和《逸周书》并非像整理者所言可能是同一部书。  相似文献   

14.
《岳麓书院藏秦简》是继《睡虎地秦简》之后研究秦文字重要文献材料的又一发现。其年代久远,疑难词较多。文章运用训诂、文字、音韵等知识,选择8个尚存分歧或未注释的疑难词,对其进行考释,提出己见。  相似文献   

15.
武威汉代医简字词考释简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威医简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了解目前学界对武威医简字词考释状况,可以将研究引向深入。文章在概述武威医简研究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选择了一些有争议的字词考释成果进行论述,并提出个人意见。  相似文献   

16.
《竹书纪年》为汲冢《竹书》中的一种,为晋武帝时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之墓时所发现。故又统称《汲冢书》。因此书系科斗文竹简,有“数十车”之多,后世又无传存;加之其出土年代和出土之王墓说法不一,故有人怀疑它的真实性,而斥之为“汉后人伪作”。《竹书纪年》所载王年及其历史事件均与相关历史典籍和出土文物及青铜铭器所载完全一致,其天象记载亦与历史的实际情形相吻合,足见《竹书纪年》真实不伪。  相似文献   

17.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和《郭店楚墓竹简》的整理者都将“壹”读为“矣”,但“壹”与“矣”形、音都不相关,无法相通。实际上,“壹”与“者”形、音俱近;“壹”是战国时期楚方言中的一个语气词,用在陈述句句尾,强调所陈述的内容。“者”作为语气词的读音与敲打鼓面发出的声音相似,遂用鼓槌敲打鼓面的构意创造古文字“者”。  相似文献   

18.
汉代凉州地区的粮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敦煌悬泉汉简释粹》《居延汉简》《居延新简》等五大汉简资料中,有不少关于汉代粮价的记载,它们反映出汉代凉州地区的粮价低于内郡地区粮价,并且处于当时粮价的低水平甚至最低水平状态。这种低水平状态的粮价,对当地各阶层人们的生活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9.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七册,收入《武王践祚》篇,是迄今为止我们所见到的《武王践阼》的最早传本。现就简中各简简首九个残文字形,进行隶定或注释,并提出了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20.
对过去学者提出的部分战国时期楚方言的阳声韵部的语音特征如东冬合韵、东阳合韵等提出质疑。根据((楚辞》、《老子》等传世文献以及上博楚简、郭店楚简以及部分两周时期青铜器等出土文物的韵文部分并参考西汉辞赋的用韵情况对楚方言的阳声韵部合韵状况进行综合考察,认为元真合韵,耕真合韵,.m尾韵具有相当的独立性是楚方言特有的音韵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