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弱势群体是指由于某些自然或社会原因而使得其权利处于不利地位的特定群体。对弱势群体实施宪法保护具有充分的正当性基础,并要基于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特别保护等原则。当前许多国家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建立起对弱势群体的宪法和法律保护制度,从我国来看,弱势群体权利的宪法保护制度则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2.
通过界定弱势群体概念,分析我国对弱势群体权利保护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社会对弱势群体权利保护。构筑加强保护弱势群体权利的基本框架:构筑多层次立体化的法律体系,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倾斜保护;运用宪法司法手段,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权利保护;采用多层次的保护途径和方法,保护弱势群体;在法律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扩大弱势群体的参与机会。  相似文献   

3.
目前弱势群体的许多基本权利受到侵害而无法行使诉权,对弱势群体的司法救助条件和程序比较混乱,诉讼释明引导明显不足。在对弱势群体进行司法救济的可行性进行论证后,提出应当确立宪法司法保护机制、扩大救助范围、明确救助条件和程序、建立诉讼保险制度,并就如何正确行使释明权,加强对弱势群体的诉讼引导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期引起全社会对如何完善弱势群体司法救济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发展,社会急剧转型,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弱势群体问题备受关注,其权益亟待法律予以保护。很有必要分析弱势群体从何而来,法律为什么要保护弱势群体,我国现有的法律在保护弱势群体的问题上还存在什么样的不足,以及如何加强我国法律对弱势群体的保护等一系列问题,以促进我国法治的完善。  相似文献   

5.
把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护和救济设定为国家基本义务,在宪法上予以确立,需要理论的证成,需要寻求弱势群体宪法保护的正当性。这种正当性即:基于人权保护的需要;基于平等的追求;基于正义的实现;基于秩序与安全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我国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改革开放推动的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弱势群体悄然形成,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秩序稳定、经济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隐患。本文拟从对弱势群体的界定入手,分析了对弱势群体实行法律保护的法理依据,并针对我国现阶段弱势群体保障制度中的不足与缺陷,探求如何完善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人权角度探讨了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问题,在总结我国现行法律对弱势群体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应在“人权入宪”这一原则性的指导下构建更好地保护弱势群体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8.
任何社会环境中都存在弱势群体。通过立法确认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权,给予弱势群体必要救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权是一种宪法权利,国家应当逐步建立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为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权的行使奠定法律基础。  相似文献   

9.
弱势群体界定及其保护的法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中首次提到“弱势群体”这一概念以来,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便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对弱势群体的法律界定和保护更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建设性地提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界定,并对弱势群体保护之法理依据进行认真的分析,以利更好地维护我国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法律保护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生理缺陷学生、心理问题学生等是当前高校中的大学生弱势群体,对他们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程度直接影响高等教育的发展。针对当前对大学生弱势群体合法权益法律保护乏力的根源,必须增强高校教职工的法制观念,将教育法律的基本立法精神渗透到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加大教育法律的宣传力度,增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法律意识,完善立法,设置专门的维权机构确保大学生弱势群体法律救济渠道的畅通,有力地保护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1.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希望,又是特别需要社会关怀和法律保障的弱势群体。现阶段,对弱势群体进行特别保护是人权理论发展和世界立法的总趋势。对未成年人的立法是否完善,是衡量一个国家法制进步与否的基本标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颁布以来,我国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状况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互联网等科技的迅猛发展,未成年人权益的法律保护又出现了新的情况。文章从对未成年人权益法律保护的含义着手,分析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现实状况和存在的法律问题,并为有效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一代的茁壮成长,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弱势群体并不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概念,而是泛指生活状态、生存状况、适应能力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人群.弱势群体以虚拟的形态存在,是最容易被边缘化和被歧视的社会人群.在我国,弱势群体是社会关注的重点,也是法律保护的主要对象之一.为了有效地保护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我国建立了弱势群体法律援助机制,利用法律武器充分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但是从现阶段我国弱势群体法律援助机制发展实践来看,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加以完善和解决.  相似文献   

13.
我国现行的公民基本权利救济规范体系仍然存在很大缺陷,完善我国公民基本权利救济规范体系是实现权利的本质内涵的需要,是满足国家正当性存在并实现其价值的需要,是履行国际人权公约义务的需要。完善我国公民基本权利救济规范体系,需要在宪法中增加规定权利救济请求权,将其确立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健全有关公民基本权利救济的普通法律体系,全面落实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在宪法中增加对私人间普通法律未提供救济的公民基本权利纠纷的救济规定;完善宪法监督制度,发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宪法实施的应有作用;在宪法中确立基本权利的法律限制的界限和原则,以此来减少全国人大制定的法律所存在的侵害公民基本权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农村弱势群体就是指具有农村户口,但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因素等原因导致经济收入能力所欠缺的那些群体。受教育权是宪法与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农村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核心是机会和条件的平等。我们要从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逐步完善法律实施机制、增强农村教育的公共供给服务能力、逐步探索设区市范围内打破城乡对立机制的尝试、不断提高农村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意识四个方面,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受教育权的保障。  相似文献   

15.
将可行能力作为区分弱势群体的标准可以包容多维信息内容,该标准作为平等保护原则的运用可为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措施提供正当性依据。中国法律体系中存在的阻碍实现司法救济权的可行能力的因素包括司法救济权在法律中的缺位、实体权利配套保障措施的缺位、起诉条件的严格限制、诉讼相关费用的高昂以及法律援助制度的不完备等,针对这些障碍应通过在宪法中明确规定司法救济权、改革诉讼费用和律师费用以及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构建等措施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16.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提出了个人资讯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在我国,个人资讯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既是宪法性人权保障的要求,也是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我国个人资讯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应尽快制定专门法,并从我国公民隐私权完整保护的角度尽快完善。  相似文献   

17.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结构性分层使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显。弱势群体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权利明显弱化。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构成范围不断扩大,而相关权利保护却相对薄弱,尤其在法律救济上仍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农民工的讨薪难、就业歧视、贫困儿童缀学等等,这已经成为困扰和阻碍我国社会健康发展的一个社会问题。因此保护弱势群体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对我国当前弱势群体的认识,对弱势群体法律救济概念加以界定,在此基础上指出弱势群体法律救济所应遵循的原则。然后分析我国弱势群体法律救济的现状及存在的司法问题。进而从司法层面对我国弱势群体法律救济体系提出构想。  相似文献   

18.
为弱势群体解决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现实需要。弱势群体主要包括自然、社会和其他三类。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政府职能转变期,弱势群体问题凸显,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因素,问题错综复杂,涉及面广,解决难度大。依法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但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已成关键性的制约因素。因此,亟需实现立法、司法和执法的三方联动,建立机会均等和分配公正的法律机制,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弱势群体法律保护制度。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弱势群体问题也日益凸显。对弱势群体权利进行保护,既是人权保护和法律正义的体现,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笔者提出对弱势群体权利进行保护的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援助和自我保护五位一体的制度构建,以探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以美国为典型的“法制化”国家对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立法体系较为完善且管理部门职责明确,以德国为典型的“补助化”国家实施减免税收的政策并对弱势群体展开全方面的社会救济,以瑞典为典型的“福利型”国家在全国统一推行各项针对弱势群体的就业保护计划.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弱势群体权利的法律保护之特色,我国在关于弱势群体权利保护的法律规定还存在缺失且急需补足,应尽快地适用新的法律环境和运用新法武器,通过加强立法、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以及实现政府公共服务功能,维护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特别是重点破解各类特殊群林的就业安置难题,从而全面促进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