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李觏及其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觏是我国北宋中期江西籍有深远影响的进步政论家、教育家、哲学家。本文根据他在当时两次重大政治改革中的进步态度和理论影响,根据他的哲学思想在我国哲学发展史从隋唐进入宋明时期之伊始,开启唯物主义反唯心主义理论之争的先声等史实,论述了李M思想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董仲舒思想的辩证法因素吴神贵董仲舒是西汉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他为适应封建大一统的需要,以先秦儒家思想为主体,融合道、名、墨、阴阳等诸家思想,构筑了一个汉代新儒学体系,对于董仲舒的哲学思想,过去人们往往缺乏全面、深入的研究,只是简单地贴上唯心主义和...  相似文献   

3.
"2012·全国董仲舒思想高端学术论坛"在很多方面均有创新与突破。专家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董仲舒及其思想进行重新定位;从政治哲学、社会历史哲学、孝道伦理学等多方面对董仲舒哲学思想进行广泛研究;对董仲舒研究材料进行深入挖掘,客观分析。  相似文献   

4.
论董仲舒的宗教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中国伦理思想史而言,董仲舒无疑是有重大影响的,但他的伦理思想往往被作为哲学思想的一个从属部分,很少有从伦理学的视角去研究的。本文拟对此作一粗浅的探索。 (一)儒家伦理思想的神学化把先秦儒家伦理思想发展成为一种宗教道德,是董仲舒伦理思想的主要特征。宗教道德,是把道德的本质、原则及其规范看作是某种超自然的力量从天上降临人间的结果的一种唯心主义道德学说。在西方,超自然的力量是上帝,对上帝的盲目信仰是欧洲中  相似文献   

5.
虽然美国文艺复兴时期经典作家拉尔夫·华尔多·爱默生所倡导的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思想与康德的唯心主义哲学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通过对爱默生散文代表作《论自然》中超验主义哲学思想形成过程的分析可知,当时美国唯心主义哲学思想的两个主要传播者托马斯·卡莱尔和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对爱默生独特哲学思想的形成有着重大影响,应当在他们那里探求德国唯心主义哲学思想在爱默生处“变奏”的根源。这一“变奏”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两千多年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勿庸讳言,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保守的,孔子的哲学思想也基本上属于唯心主义体系。孔子的教育思想,自然不能不受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的制约;但由于他长期从事教学实践,又不会不对他的政治思想与哲学思想有所突破。事实也正是这样,记载在《论语》中的孔子的“教学论”,就有不少精辟的见解,在当时便有进步意义,至今仍闪烁着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光辉。批判地继承孔子的“教学论”,对于提高当前的教学质量,编写出有中国气魄的教育学来,是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是汉代新儒学的奠基者,在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之后,他的思想成为当时社会的指导思想.从流传下来的《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等著作中,我们可以确认董仲舒是一个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把儒家的政治思想提高为哲学理论,给汉武帝在政治上的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略做分析介绍.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作为汉代群儒之首,提出了"独尊儒术"的主张.他在继承先秦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来建构他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哲学、美学思想体系.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发展进程中意义深远.董仲舒的美学思想是其哲学、政治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具有鲜明的功利色彩.其神秘的唯心主义成分要予以批判,但也要看到他对天人关系认识的合理性的一面,即人与自然之间的客观联系,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这在倡导建设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今天仍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董仲舒的生态思想丰富而深刻。"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论是董仲舒生态哲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其生态思想的基础。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就是构建一个"制约平衡"的有机政治结构,使"天-君-民"之间形成良性生态关系。董仲舒生态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爱物顺时",强调保护资源、顺应自然,追求经济生产中天、地、人关系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0.
鲁迅初期的哲学思想,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在社会观上虽然没有超出唯心主义的范畴,但出于他以进化论为思想基础,在政治上又是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所以具有辩证因素的发展观点。鲁迅初期的这种哲学思想,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呢?十九世纪末二十世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以及这一思想的独特内涵。指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一方面从理论上肯定了德治为本的政治方向,为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提供了思想基础,奠定了政治基调。另一方面,他的宗教神学也从理论上炮制了许多荒诞不经的内容,有愚民成分。认为研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应当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出发,对其给予客观的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主要是在天人感应的理论构架中,说明君权的神圣性,为巩固汉王朝作了理论论证.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阳德阴刑说、正名说、灾异说等一系列的思想或主张.他的这些思想理论和政治主张,进一步促进了汉王朝的统一,同时也对后世政治哲学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总体而言,这种政治哲学是为封建帝制服务的,但也不乏一些可以为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利用的宝贵的思想精华的颗粒.  相似文献   

13.
王守仁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所创立的“阳明学”,是宋代理学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它是以儒家思想为骨干,吸收释、道两家的某些宗教哲学,依据当时社会的需要,顺应当时社会思潮发展的态势,构成的一个有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这个哲学思想体系从总体上讲是主观唯心主义,但其中有积极的思想内容,对明代中叶以后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起过启迪作用。曾有一个时期,哲学史学界对其多持否定态度,最近已经开始注意到全面评价这一哲学思想。这是双百方针的体现,有利于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颖 《教师》2011,(2):109-111
董仲舒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对儒学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出现是西汉社会发展及统治者需求的必然,他在西汉的背景下提出的政治思想理论,直接继承于先秦儒家,同时吸纳、融合了诸子百家,如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这一理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需求,满足了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是学术思潮演变的必然结果,不仅对汉代政治取向和政治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是中国政治思想史上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对儒学的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出现是西汉社会发展及统治者需求的必然,他在西汉的背景下提出的政治思想理论,直接继承于先秦儒家,同时吸纳、融合了诸子百家,如墨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的思想。这一理论,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需求,满足了封建统治的政治需要,是学术思潮演变的必然结果,不仅对汉代政治取向和政治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汉代以后的中国社会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经典理念,也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天人相类”是西汉大儒董仲舒对先秦时代“天人合一”思想的一种时代表达,也是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或重要组成部分。张岱年在研究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过程中,对董仲舒“天人相类”思想的评价总是用“粗陋形式”“非常粗浅”“牵强附会”“穿凿附会”等概念来表达;他认为,董仲舒思想总体上属于唯心主义哲学范畴,具有浓厚的宗教迷信色彩,但也不可忽视其中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思维的合理因素。与对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肯定性评价不同,张岱年对董仲舒“天人相类”思想作出了中肯性评价。  相似文献   

17.
董仲舒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综观近年来对董仲舒研究的成果,有3大趋向:一是研究内容趋向广泛、细化。过去研究的重点多围绕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伦理思想等展开,近几年研究者的视角扩展到董仲舒的法律思想、社会控制理论、人学思想、廉政思想、养生论、音乐美学思想等方面,例如,郭炳洁的《浅析董仲舒的人学思想与道德教育思想》、2008年《求索》杂志吴凡明的《董仲舒孝治之思与汉代社会秩序建构的德化机制的确立》。二是趋向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对董仲舒的研究应从对他整合、继承、研究、注解儒学经典的历史哲学成果入手,体察其中心命题。董仲舒的思想不完全依赖汉代政治事实而定,其另有儒学及诸子之学所本。董仲舒在《春秋》经与《公羊传》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理论。其在儒学内部的思想渊源包括易学、尚书学、春秋公羊学,还综合了先秦的各家学说。同时,西汉进入汉武帝时期,政治变革已然有了现实需求,政府意欲从无为清静转变为有为进取,这是董仲舒思想形成的基础。董仲舒的政治哲学,不但具备形而上学的基础,还有其现代诠释,是具有现代生态化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人们历来把董仲舒视为正宗经学家,却忽视了他对儒家学派以外思想的吸收.本文试图从董仲舒思想出发点、灾异学说及爱利观与逻辑方法论的探讨入手,以剖析董仲舒对墨学的吸收.作者认为这种思想上的承袭是通过肢解来实现的,它反映了儒学为适应大一统政治需要所作的努力,并且与秦汉学术思潮合流的趋势一致.董仲舒吸收墨学既增强了儒学为适应性,也使之更具排它性.这一历史悖论是发人深思的.  相似文献   

20.
董仲舒是中国古代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他的政治思想内容丰富,包括“大一统”“三纲五常”等思想,吸纳了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观点,是对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提高儒学的兼容性。但其思想发展到后期也存在一定局限性。从当时背景出发,以“天人感应”作为理论依据,提出符合封建统治者需求的“天人合一”政治理论,对西汉政治运作及社会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