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京市大兴区魏善庄中学坚持“以德立校、素质第一”的办学指导思想,把“一切为了学生”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自1999年开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初、高中分别开设了心理健康活动课,学校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目前已做到全体教师员工都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魏善庄中学的老师们注意在细微处“做文章”,从教育教学的点滴中积累“教育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入手 ,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结合起来 ,与教师的以身立教结合起来 ,与校园文化建设及大学生“三观”教育结合起来等一些科学的思路和方法 ,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3.
我校为更好地教育学生,从1996年开始探索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突显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我们冠之为“育心工程”。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启动阶段,我们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不断总结、提炼出适合我校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由分散型走向系统型,由经验型走向科学型,真正构建起具有严密逻辑性的系统工程——育心工程。一、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年14期第三讲中,我们分享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是怎样发展壮大的,概括为“三高”,即高起点诞生,高质量成长,高效率传播推广。之所以迅速发展并快速成长,主要得力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2010年以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转型升级。主要表现为三大势头:向教育的终极目标“追求幸福”转型升级;向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转型升级;向教育的课程重心“现代核心素养”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是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主渠道,而畅通主渠道的关键是创新教学模式。在此背景下,构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3+5模式”,厘清其构成维度及内涵,阐述其必要性和现实条件,明确需注意的关键问题,才能稳步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进而完成心理育人、课程思政任务,践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立德树人过程中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的体现和标志,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认同和接受,并努力付诸教育实践。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的实践证明,“课题带动”、“科研兴校”绝不是一个口号和策略,而是一个推动教育实践的客观事实,是一种现实的教育生产力。“九五”期间,我市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7.
《教育文汇》2012,(6):66-F0004
去冬今春以来,合肥市庐阳区教育系统围绕“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立德树人、敬业爱生”的主题,开展各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活动。区教育局先后开设了“花开有声——我的教育故事”论坛和“师德师风”讲坛,举办了“火红赤诚献教育,润物无声爱满园”师德专题讲座,并组织学生投票评选“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各中小学幼儿园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8.
立德树人是德育根本任务,而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在深化中职思政课程改革创新背景下,职业教育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德育深度融合,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立德树人作用。针对融合视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建立三重生态,提升五个维度,推进七个进阶,形成相互协同的融合系统,为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德育融合提供有效的策略和途径。  相似文献   

9.
鉴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现实德育工作中最为薄弱的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为时代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需要。我校1999年4月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九五”、“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德育课题子课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系列化实践研究,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尝试,逐步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  相似文献   

10.
张胜兵 《四川教育》2022,(Z2):16-17+21
劳动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五育”中具有实践性和融合性的教育活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厘清了劳动教育的本质——“劳动即生活”,揭示了劳动教育的内涵——“为生活向上向前的需求服务”,指明了劳动教育的路径——“在劳力上劳心”。这些都对建立学校劳动教育系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此,本文聚焦劳动教育“是什么”“教什么”“怎么教”三大问题,着力探讨劳动教育的实践取向与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11.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些有利条件,但也存在教师队伍缺乏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与能力、教学目标未涵盖思想道德素质、教学内容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等问题。因此,应从建设“大思政”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全过程、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内外环境入手,切实进行课程改革。  相似文献   

12.
1992年,我市一些中学从改革班级德育工作入手,初涉学校心理辅导工作模式的探索,这标志着我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工作的启动。1994年春,我市以富春中学为实验基地,向浙江省申报立项课题,开展了“初中生心理辅导目标体系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当时,我们把该课题实施三年来的主要成果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1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注意构建一个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目标体系,依据年龄特点循序渐进,按照学生的心理需求突出重点。 2 对初中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以发展性、预防性辅导为主,  相似文献   

13.
《中国德育》2009,(11):91-93
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端于1987年。20多年来,我市注重在理念上创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了从“道理灌输”为主到“讲道理”与“讲心理”并举的转变:实现了由1989年时的一部“热线电话”发展为今天覆盖课程、校园,专兼职心理教师全面参与,家庭、社会积极配合的工作网络。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深化.不断拓展着心理健康教育的视野,不断开掘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今年.我校在市教研室的领导支持下,也加入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这一行列中.承担了国家级课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系统的研究”的子课题: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小学生良好心理的研究,并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在近两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要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地开展,收到更好的实效.必须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5.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年第24期,我们分享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立德树人铸魂,这个魂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脉相承.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功能是为深化素质教育和奠基人生幸福提供杠杆,这个杠杆的支点就是“积极心理”.在前几讲弄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与目标、任务与功能的基础上,接下来本讲就要进一步澄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以及内容.换句话说,就是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谁是教育者?谁是受教育者?教育什么?  相似文献   

16.
早在1985年,上海就有个别中学尝试开展心理辅导,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闸北、虹口、杨浦等七个区发展成为区域性推进的工作项目。十多年来,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曾经历过“宣传普及”、“建立试点”、“扩大研究”、“全面实施”等阶段。2003年,在上海市教育系统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在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的推动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取向。以生命教育为切入点,取得了新进展,为全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相似文献   

17.
教育部等17部门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强调整体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五育并举”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一体化的心理服务,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贯彻落实该项行动计划,既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方法的运用,也要强调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立德树人的切入点和生长点。从心理育人角度审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还存在矫正性偏好、价值中立、学科模式以及单纯的心理学取向等误区。为此,需要进一步确立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地位,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的融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彰显心理育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98年,我校接受了国家科研课题——心理健康教育。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我们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了我校的办学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立新育心,阳光教育”的办学目标。伴随着现代课程改革,心理健康教育使教师开始重新审视课堂中生命的律动过程,使课堂成为富有诗意和充满活力的阵地,使学生在“我能行”的心态中觉醒。  相似文献   

19.
一、课题研究背景目前.我市有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中小学校不多。因此,加强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是我市教育发展迫在眉睫的课题。二、课题研究总体部署本课题是我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课题.涉及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和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教育与管理问题。衢州二中作为“省一级心理辅导站”,存全市起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义务教育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必然要求。国家和政府高瞻远瞩,启动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修订。在“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框架下,新课程标准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设置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一是围绕心理健康教学理念与目标,突出了思想性和发展性;二是围绕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与教学内容,把健全人格、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放在首位,设置了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教学内容;三是围绕教学活动与评价,强化了活动作为主要路径,要结合多主体(教师、学生、专家)评价促成育人效果的转化。在此基础上,开设心理健康国家课程和地方专门课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设计科学系统的教学活动等,这些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该课程标准的可操作性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