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在讨论文学的主体性问题时,以刘再复为代表的抽象主体论一直非难传统的反映论文艺观.他们的理论认为,坚持反映论文艺观,就会把作家变成"直观地反映现实的工具",文艺就会"成为无主体的历史文献",反映论文艺观是我国当代文学各种弊端的"基因",是应当"终结"的文艺批评模式,云云.传统的反映论文艺观就真的这么与主体论文艺观冰炭不相容吗?就真的已到"终结"的  相似文献   

2.
在关于认识的本质的讨论中,有人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提出了批评,认为它没有揭示认识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主体性,因此,反映论应当被彻底否定。与此同时,提出了“选择论”、“重构论”等一些从主体方面阐发认识本质的新理论。他们把这种新理论称之为主体性认识论;而把辨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叫做“以客体为轴心”的认识论,即客体性认识论;并把二者对立起来。我认为,彻底否定反映论的根据并不充分;提出新理论的理由也不太充足!  相似文献   

3.
百慕大真的那么恐怖吗?多少飞机、船只到此就消失了? 大海是真正的“知情者”吗?它又会告诉我们什么呢? 是否真的有“魔鬼三角”,至今仍是个谜……  相似文献   

4.
对“反映”范畴的机械唯物主义规定,是我国当代文艺反映论走向误区的一个根本原因。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反映”是包含认识、情感、意志在内的综合心理过程,因此,重视文艺的主体性问题,是文艺反映论的应有之义。文艺作为生活的审美反映,偏重于主体情感与对象形式的表现性关系,这就要求文艺反映论把文艺的特殊性放置在情感论和形式论的范围加以深入探讨。这或许正是深化和完善文艺反映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对“反映”范畴的机械唯物主义规定,是我国当代文学反映论走向误区的一个根本原因。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反映”是包含认识、情感、意志在内的综合心理过程,因此,重视文学的主体性及特殊本质和价值问题,是文学反映论的应有之义。文学作为生活的审美反映,偏重于主体情感与对象形式的表现性关系,这就要求文学反映论把文学的特殊性放置在情感论和形式论的范围加以深入讨论。这或许正是我们推进文学反映论的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6.
胡磊 《成才之路》2009,(35):83-83
进入新的世纪,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历史终结论”“哲学终结论”“意识形态终结论”“艺术终结论”“文学终结论”等等的“终结论”思潮.这股思潮对文学艺术脊;中击很大、它像“梦魇”一样萦绕在人们的心头、如何面对这种现实?这股思潮何以存在?它是否预示着文艺的终结?这迫切需要我们结合实际予以理论上的回答本文首先分析了“终结”论出现的历史文化语境,认为它的滋生与发展,是与高科技的发展、“读图时代”的到来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指出世界文学艺术的历史表明,随着各民族诗意的生存方式和艺术地掌握世界的方式的丰富、发展和变化,在文学艺术领域出现萌发与消亡、起始与终结,是一种带有规律的现象、我们需要的主要是以清醒的、冷静的头脑,面对中外文艺的实际,从不同的层面上去认识“终结”论的方方面面。通过分析,作者认为:文学艺术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奇葩她因人而存在,为人而存在,只要有人类的存在,就会有文学艺术的存在“艺术的终结,恰恰是艺术新生的起点,艺术的黄昏则是艺术的黎明的前夜”在新的世纪,文学艺术必将走向更大的辉煌  相似文献   

7.
一些美术教师认为“临摹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广度”,总是让学生一味地去想象、创造,就是不临摹。难道临摹真的如此消极吗?真的会让学生的创造力被扼杀吗?如何采用行之有效的办法“去粗取精”,让临摹成为发展学生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绘画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呢?一、平视大师的作品大师的作品往往以其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人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在国内炒得沸沸扬扬的米勒文学终结论,并未宣布文学的终结,且米勒所说的“文学”并不等同于国内反驳者口中的“文学”。而诸种文学终结论,都只不过是文学场域内集团斗争的产物,它们不但不能真的宣布文学终结,还是文学仍然存在和发展着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早上起来照镜子喊:“猪啊!”见到蟑螂或碗里的苍蝇要大喊:“小强!”听见别人对你说话要说:“收到!”当同寝室的人看上一个女孩时说:“帮主,品位太差了吧?”有人威胁你时说:“饶命啊英雄!”当别人管你借东西时说:“你想要啊?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你真的想要吗?那你就拿去吧!你不是真的想要吧?难道你真的想要吗?……”天热睡不着觉时说:“长夜漫漫,无心睡眠。”在路上听见有人打招呼时说:“跟我说话吗?不是跟我说的吧?认错人啦!”当考试不如别人时说:“论…  相似文献   

10.
每当学校行政人员召开例会,排查问题时,中层干部们总会说“:我值班那天一切正常。“”上周工作中没有问题。”真的没有问题吗?真的没有一点异常现象引起你的思考吗?我满脸疑惑。偌大一个校园,有一千多学生,近百教师,这么多人的思想、言行,真的与学校主旋律和谐共振吗?真的没有“旁逸斜出的枝条”吗?真的一点也没有看不顺眼的地方吗?套用罗丹的话——美是到处都有的,关键是我们缺少发现——我认为,问题肯定是有的,关键是我们缺少一双敏锐的眼睛,缺少去发现捕捉。发现问题是领导工作的起点,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领导的一项重要技能。只有敏锐地感…  相似文献   

11.
较长时间在较多场合都能听到或看到这样一种表述:“要充分发挥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学生真的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吗?语文教学真的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要“充分发挥”吗?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就主体、教学主体和语文教学主体作一番辨析。  相似文献   

12.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学生究竟应当处于何种地位 ?发挥什么作用 ?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当如何处理 ?这是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所争论的一个重要问题。经过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总结 ,现在基本完成了由“学生客体论”到“儿童中心论”再到“学生客体—主体论”又到“学生主体论”的认识演变。“学生主体论”是近年来受教育人本论思潮的影响 ,在我国教育界提出的一种新观点。它不仅肯定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是主体 ,而且还进一步肯定学生是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如果从教育的本质和目的出发来审视这一观点 ,无疑是正确的 ,但如果把它放在具有特…  相似文献   

13.
汪信砚先生在《认识的主体性与非经典认识论论纲》(见《哲学研究》1987年第1期.以下简称“汪文”)中认为: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反映论已经过时,认识的客观性原则破灭了,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的信息的重构,应扬弃反映论及其真理观,建立以主体性为出发点的“非经典认识论”.笔者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汪先生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误解使他走上了不可知论的歧途,不可知论的立场以及对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误解使他彻底抛弃了反映论及其认识理想,进而演绎出了带有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色彩的“非经典认识论”.本文最后指出: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不是推翻而是进一步证实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  相似文献   

14.
“口头禅,本佛教语,指不能领会禅理,只是袭用禅宗和尚的常用语作为谈话的点缀。后来指说话时经常挂在嘴上但并无多大实际意义的词句。”《辞源》上如是解释。“我晕”、“真没劲”、“烦死了”、“有没有搞错”……日常生活中,学生的这些口头禅时时灌进我们的耳朵。它们真的就是空谈吗?真的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吗?心理学可不这么认为。一、口头禅的性格象征口头禅是人们内心对事物的一种看法,是外界信息经过心理加工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语言反应模式,并且当出现类似的情形时,它就会脱口而出。这是心理学对口头禅的解释。心理专家们认为,口头禅作为…  相似文献   

15.
十多年来,学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很多成果都不能及时地反映到教材中去,其原因是破且尚未完成,立自然也就难立了。本通过对“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学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两条命题进行审视,剖析了传统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命题中存在的问题。传统学观念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的反映论,问题的出现一方面是反映论本身的某些不足。另一方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的理解与阐释的机械性。“反映论”显然不能等同于“认识论”;它应包括认识论。但不是只有认识论。传统的理论把“反映论”等同于“认识论”,所建立的艺理论体系与其说是“反映论”的艺理论体系,不如说是“认识论”的艺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现代哲学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哲学的终结”成为了热门的话题。哲学家以多种声音、语言和语调传播他们的断言。那么,哲学是否真的像他们预言的那样将寿终正寝或将永远存在吗?作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缘于对哲学本质、哲学精神的曲解。文章从这一混乱现象出发,站在哲学人类学的立场,论述哲学终结之本质及哲学的属人性与长期性。  相似文献   

17.
有一天,一个勇士来到了著名的白隐禅师面前。“你是一个著名和了不起的禅师”他说,“所以我要你告诉我真的有天堂和地狱吗?他们真的存在吗?”“你是做什么的?”禅师问。“我是一个勇士”他答。禅师没有半点的迟疑回答道,“什么,就像你这样一个丑陋的人,愚笨的人,也能够成为一个勇士?真的令人感到惊奇啊!”  相似文献   

18.
这些年,“年”味真是越来越淡了———赴不完的饭局,送不完的礼品,年复一年的春节联欢晚会越来越像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当然啦,我们可以找到足够多的替代品,比如说网络,比如说电视,比如说睡觉……真的满足于这百无聊赖的感觉吗?真的不想拥有一年中仅有的最隆重的节日吗?真的认为我们的日子已经好得“天天像过年”了吗?我想不是的。人是进化来的,当然要追求一种更高级的文明———为什么不呢?那好,就让我们改为过情人节、圣诞节、感恩节吧把饺子改成火鸡,把红灯笼改成圣诞树,把麻巧(“七夕”的传统食品)改成朱古力……“您是怎么看…  相似文献   

19.
王倩芸 《家教世界》2023,(26):52-53
<正>“孩子太小,做什么家务?”“孩子做不好,还不如自己做”“做家务是大人的事,孩子好好读书就行了!”说起做家务,很多父母往往认为离孩子很远,孩子只要成绩好就行了。但是,这样真的好吗?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不会做家务,将来他如何独立生活?为什么要提倡劳动教育?让孩子做家务就那么重要吗?  相似文献   

20.
父母为什么不能理解我呢,好像对我所做的什么事情都不满意,整天眼睛就盯着分数,分数。难道真的只有好分数,才是好孩子吗?”“妈妈老是把我还当成3岁的小娃娃一样,什么事情都要唠叨,一件小事也会询问半天,我就不能有点自己的秘密吗?难道在他们面前,我就应该像个透明的玻璃人一样吗?”“爸爸对我追星很是反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