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向字典鞠躬     
在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说:“这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虽未目睹.还是让人有眼睛一亮之感。  相似文献   

2.
《隆中对》开篇就说:“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好为《梁父吟》”一句怎样解释才算正确,一直争论不体。问题有三:一、“为”字如何解释?意思是“写作”还是“吟喟”?抑或兼而有之?二、《梁父吟》指的是哪一首诗?它是否真的就是诸葛亮写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采桑子》作为叶广芩的代表作,以其浓郁又独特的京味特征以及广博又启人深思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读者与研究者。作为京味小说,它和老舍、邓友梅等人的作品相比既有传承又有其自身的发展;而《采桑子》浓郁的文化味又为当代文学的文化寻根补充了新鲜的能量。  相似文献   

4.
《采桑子》是一个常见的词调,吸引了几乎所有词学大家的大力创作,以它为词调通用名的词作流传甚广,颇具研究价值。本文系统介绍了《采桑子》从唐到元的名称来源、格律体式、思想内容、风格特征的传承流变情况。  相似文献   

5.
以《采桑子》组词为例分析了欧阳修退居颍州时的形象——超然独骛一居士:超然尘外的孤独、了无俗事的闲适、阅透人生的快乐。  相似文献   

6.
叶广芩的《采桑子》表现出了和托尔斯泰相似的“贵族情结”。“贵族情结”并非是对传统化的单纯怀恋,而是对社会转型时期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对本土化转型的探讨。托尔斯泰开出了无效的济世药方,叶广芩提出了建构本土化新传统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7.
“通变”一词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的《议对》、《通变》和《知音》三篇中运用了“观通变于当今”、“通变则久”、“通变无方”、“乃通变之术疏耳”、“可与言通变矣”、“通变之数也”、“三观通变”等7处,其含义虽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有细微的区别,但基本上都是“继承与革新”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说,“通变”也就等同于《通变》、《明诗》和《物色》三篇中的“因革”。正因任何成功的文学创作都是处理好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的结果,所以刘勰才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专列一篇《通变》集中论述“通变”问题。  相似文献   

8.
查《汉语大词典》可知;“撕打”表示扭扯殴打,从字典引例可更加明确“撕打”的含义.是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例如:《红楼梦》第四十四回:“一脚踢开门进去,也不容分说。抓着鲍二家的撕打一顿。”李斌奎《天山深处的“大兵”》:“犀利的穿山风,像脱缰的野马在混沌无垠的大戈壁上撕打咆哮。”而“厮打”则表示双方(有时也表多方)互相扭打,“厮”就是日,俩男子当街厮打互相的意思。请看下列新闻标题:情人厮打在情人节《合肥晚报》2005年2月15《合肥晚报》2002年2月25日。  相似文献   

9.
《三国志·谯周传》记载:谯周“研精六经,尤善书札”。“书札”应是“《书》《礼》”之误,依据是:《通志》的《谯周传》“书札”作“《书》《礼》”;从谯周作品及谯周的经学承传来看,作“尤善书札”不舍理,而作“尤善《书》《礼》”则合理;《三国志》中“礼”字多讹为“札”字;“植”字很早就已写作“礼”,而“礼”字与“札”字形近,易致二者混淆。  相似文献   

10.
苏建兵 《现代语文》2013,(10):53-54
《滁洲西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赏析: 这首山水名篇,是韦应物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所作是其久富盛名的代表作之一。尤其,"野渡无人舟自横"句,对后世影响很大。欧阳修曾经借该句入词:"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萍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采桑子》)。  相似文献   

11.
情与景的关系.历来是我国文论的基本问题。《礼记·乐记》即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之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刘勰《文心雕龙》系统阐述了“情”“景”互相影响、转化的关系:“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诠赋》),“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唐代日本僧人空海在《文镜秘府论》进一步提出情思与景物须相谐和的见解:“须景与意相兼”、“诗不可一向把理,皆须人景,语始清味。……诗一向言意,不清及无味;一向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  相似文献   

12.
《汇读书周报》2004年10月29日12版,刊发了袁津琥先生的《都云联成谶 谁知别有因》大。章根据《黄侃日记》分析了黄季刚(侃)先生早逝的原因。章认为季刚早逝原因在于“体本赢弱,又不能屏弃过多之嗜好,摄生自保,积养精神”,“过早的辞世完全是他多年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必然结果”袁还归纳了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一是好美食,二是好饮酒,三是好烟茶咖啡,四是好围棋,五是好赌博,六是作息无度常熬夜。  相似文献   

13.
陈洪茂 《语文知识》2006,(12):22-22
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女墙”也称堞、女垣、埤蚬、睥睨,如李贺《石城晓》:“月落大堤上。女垣楼乌起。”《说文》:“堞,城上女垣也。”《水经注·毂水》:“城上西面列观。五十步一睥睨。”傅若金《登岳阳楼》:“阑干映水迥。埤垸与云连。”  相似文献   

14.
邵建新 《教育文汇》2012,(10):46-46
孙绍振教授的《名作细读》在中学语文界影响较大。笔者也是这本书的热心读者。我读的是该书的修订版,读后受益不少。研读中,笔者也发现本书有一处微瑕:作者在分析毛泽东诗词《采桑子·重阳》时有一处“硬伤”。这处“硬伤”初版时就有,修订后仍未纠正。  相似文献   

15.
秦敏 《现代语文》2006,(11):76-77
一部被称为“学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的长篇小说《呼啸山庄》以其狂放而神秘的风格为世人瞩目。英国名评家毛姆是这样评价《呼啸山庄》的:“我不知道还有哪一部小说曾将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中国翻译家方平更是认为《呼啸山庄》“足以和莎士比亚的伟大戏剧前后辉映”。相隔近一个世纪,一部拥有相似另类风格的中篇小说《金锁记》问世。我国名翻译家傅雷称赞《金锁记》:“颇有《狂人日记》中某些故事的风味。至少也该列为我们坛最美的收获之一。”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学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称《金锁记》是:“中国从古以来最伟大的中篇小说”。  相似文献   

16.
一问:木兰究竟姓啥、何处人氏?——木兰姓啥历来众说纷纭。据载,《河北完县新志》中说“木兰姓花”;湖北《同治黄陂县志》说“木兰姓朱”‘系县北朱氏女”;《新唐书》、《全唐诗》载:“木兰姓任”。明代刘维德《韩木兰传》载:“少女木兰,姓韩,原名娥”。至于她的故里,说法也很多,有说是湖北黄陂人,  相似文献   

17.
读“闲书”     
小孩子最愿过春节,有好东西吃,有新衣穿。 春节来临的标志是父亲在书房写春联,印象最深的是,他常写:“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他喜欢读《尔雅》《伤寒论》和带插图的《本草纲目》等,用现在的话说,这都是父亲的“专业”书。  相似文献   

18.
学习了茅盾的《白杨礼赞》,读了杨朔的《茶花赋》、《荔枝蜜》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之后,许多中学生便尝试着进行借物抒情散文的创作,可他们在“立意”问题上常常面临无所适从的困难。因为这种文章写起来是有难度的,要写好就更不容易了。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受“形散神聚”这一特点的制约,而且是因为在“立意”上很难有所突破,达到创新。在这个问题上,叶圣陶先生的《牵牛花》会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要处理好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9.
宋代诗人吕本中,字居仁,世称东莱先生。官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与李清照同时,其时受黄庭坚、李清照等人的影响。有《东莱先生集》、《紫微词》。《采桑子》是他诗词中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20.
浅谈《红楼梦》甲戌本的“凡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有关“凡例”的三个辩论点论及《红楼梦》甲戌本的“凡例”,便使人想起有关“凡例”的三个逐次深入的辩论点。第一个辩论点:“凡例”是真是伪?1980年6月,冯其庸先生在美国举办的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提交了《论(脂视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凡例”》的论文,论证的中心意思为:《红楼梦》甲戌再评原本上并没有“凡例”,今存甲戌本上的这个“凡例”是后人伪造的。他的结论如下:“我认为甲戌本《石头记》的‘凡例’其前四条是后加的,其第五条是就脂现斋重评《石头记》第一回的回前评改窜的。‘凡例’伪造时代,最早大致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