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二书,都大量运用碑史互证。虽然二书利用碑刻考史的内容不尽相同,但是钱大昕、王鸣盛二人对王国维"二重证据法"有着共同的开启之功。  相似文献   

2.
清代知名学者钱大昕(1728—1804),一生著作甚富,不下三十余种,其中《廿二史考异》尤为知名。本书有一篇不长的《序言》,叙述成书之由来、经过,和作者所持的治学态度,颇有发人深省处。《自序》说,作者是抱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以  相似文献   

3.
记载南北朝历史的“八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和《隋书》)流传至今,大半均有缺佚,而尤以李百药《北齐书》为最甚。据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卷31所考,全书50卷中,只有18卷为百药原文;中华书局标点本《...  相似文献   

4.
最近读顾吉辰先生主编的《钱大昕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版),颇留心于竹汀先生之佚文。书中有顾吉辰《钱大昕钱大昭著作考》、顾荻《钱大昕的佚文六篇》、朱瑞熙《钱大昕钱大昭著作续考》、《钱大听佚文五则》数篇,对钱大昕的佚文作了不少工作,甚可夸赞。曩读目录学书籍,也曾辑有佚文数篇,今对照以上诸文并钱大昕的《潜研堂集》、《十驾斋养新录》,复有溢出此数家之外者,现辑出以供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答:解放以来出版的许多通史、专史、历史教材和通俗历史读物,多把东晋方面的全部军队统称北府兵。这是一种并不十分精确的说法。为了澄清可能引起的错解,首先应该明确“北府”和“北府兵”的含义。何谓北府?《世说新语·排调篇》刘孝标引《南徐州记》:“旧徐州都督以东为称,晋代南迁,徐州刺史王舒加北中郎将,北府之号自此始也。”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在《廿二史考异·晋书·王恭传》条中也指出:“徐、兖二州都督例以此为号,故有北府之称。”按:东晋建都,以徐、兖二州为北大门,在这里设有都督、将军府,置兵  相似文献   

6.
张舜徽教授主编的《中国史学家传》的出版,在普及历史知识的通俗读物领域里填补了一项空白,这是叫人十分高兴的事。通读全书,我一方面为每位执笔者的深入浅出的绍介赞赏不止,另一方面也为个别传文的失实之处摇头惋惜。为了防止以讹传讹,为了探讨撰写通俗读物的经验,因冒昧草为此文,以就正于广大读者。《钱大昕传》的开头说: “乾隆十六年(公元一七五一年),侍御史兼任紫阳书院院长的王峻,为朝廷寻觅人才,路经嘉定。地方官王鸣盛把钱大昕推荐给王峻。”按这段文字有几处不符合实际。首先,时间不对。这件事发生在乾隆十四年,并非乾隆十六年。这一点,钱大昕的自编《年谱》说得很清楚。另外,据《年谱》及《潜研堂文集》  相似文献   

7.
古典诗词的注释不能离开历史的背景。正如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归纳的1.凡立一义,必凭证据。无证据而臆度者,在所必弃。2.选择证据,以古为尚。……清朝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曰:“桑榆景也,学殖无成。唯有实事求是,护惜古人苦心,是与海内共白”。  相似文献   

8.
<正>先师新会陈援庵先生(垣)诞生于清光绪六年(公元一八八○)旧历十月初十日(新历十一月十二日),今年一九八○十一月十二日,是先师诞生一百周年纪念。一九七一年六月二十一日先师逝世后,我曾写过一篇《敬悼先师陈援庵先生》的文章。此次为了纪念他老人家诞生百周年,我已写了一篇为钱大昕所著《潜研堂文集》、《十驾斋养新录》表微的学术论  相似文献   

9.
清代学者钱大昕学识精深渊博,在经学与史学上造诣颇高。在其藏书题跋中,有许多利用碑刻文字考证史实、纠正前人谬误的内容。《四库全书总目》著录书籍九千多种,体例完备,涉及经、史、子、集,其中的史部目录类金石部分的提要内容,对钱大昕的考证成果多有采纳。同时,《四库全书总目》问世后,钱大昕的藏书题跋亦对其提要内容进行了补阙与考订。  相似文献   

10.
《廿二史札记》经世致用的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廿二史札记》是清代著名的史考专著 ,它以其鲜明的经世致用特色流传于世。本文从观盛衰、明教训、察外国、索规律等几个方面 ,以最明显的史实阐释其经世致用的特点。这也是赵氏《廿二史札记》一书独树一帜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钱大昕作为清代乾嘉时期重要的学术代表人物,一生博通经史子集,同时在《说文》研究方面也成果显著,在其代表著作《十驾斋养新录》和《潜研堂集》中,钱氏曾对《说文》中的内容和所收之字进行了细致分析,对于其中的"新附字"将其类型归纳为"后代增加"、"传写讹溷"、"吏牍妄造"、"街谈俗字"四种,并认为这些字"不必附"和"不当附"这一观点直接影响了后世学者对《说文》"新附字"的研究,进一步推动了《说文》学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12.
《选》李善注和胡克家《考异》堪称《选》双璧,然日茂唐钞《<选>集注》问世,发现正、注与《考异》多有失当之处,于是逐句校勘,得校议260余条,供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选》李善注和胡克家《考异》堪称《选》双璧,然日藏唐钞《<选>集注》问世,发现正、注与《考异》多有失当之处,于是逐句校勘,得校议260余条,供学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国家图书馆文津阁所存臧庸《拜经堂集》中收录清朝乾嘉时代经学大师钱大昕的一则书信,未见于目前已出版的钱大昕的各种文集中。书信篇幅虽短,但其中涉及到很多有价值的内容。包括钱大昕与臧庸等人的交游过程以及钱大昕关于“地”字上古音归部问题的观点等等。其中,钱氏关于“地”字古音归部问题的看法集中体现了他考求上古韵部的原则和方法,值得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15.
《经典释文》为唐·陆德明所撰。陆德明(约公元550—630年),名元朗,字德明,以字行,苏州吴(今江苏吴县)人。受学于玄学大师周弘正。仕陈,为始兴国王左常侍。入隋,炀帝擢秘书学士,迁国子助教。唐高祖李渊称帝后,秦王征为文学馆学士。太宗贞观初,迁国子博士,封吴县男。是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他于陈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年)开始编纂《经典释文》,大约完稿于隋灭陈(公元589年)之前。清·钱大昕《潜研堂文集》中云:“细检此书,所述近代  相似文献   

16.
一、“假借”与“通假”“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一般所谓“文字假借”;不用本字而用跟本字音同、音近的“借字”替代,是通常所谓“古音通假”。它们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前者“本无其字”,后者“本有其字”。可是历来不少学者对“假借”、“通假”的叙述缺乏明确界说,清代王引之《经义述闻》列举的“经文假借”例(257条),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所述的“假借”,以及钱大昕《古同音假借说》(《潜研堂文集·卷三》)所指的,就有这一情况存在。钱玄同在《汉字革命》中所说“周秦诸子、史记、汉书、汉碑等等,触目都是假借字”,这“假借”更是指“通假”  相似文献   

17.
《汉书·陈胜传》围绕着文字考据、史实征订、人物称呼等方面对《史记·陈涉世家》进行了诸多删改。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对班固的"剪裁"多有论述,并提到了二书对陈胜称呼的差异,对《史记》的"世家"之体也发表了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18.
《廿二史考异》是清代三大考史名著之一。它考订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唐书》、《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等二十二部所谓的“正史”。从目录上看,还有《续汉书》,系从《后汉书》中析出。作者钱大听,是清代著名的历史学家、音韵学家金石学家。字晓征,一字及之,号辛楣,又号竹汀居士,晚称潜研老人。江苏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县)人。雍正六年(1782年)生,嘉庆九年(1804年)卒。乾隆十五年(1750年,十五岁)中秀才。乾隆十六年(1751年,十六岁)召试举人,授内阁中书。乾隆十九年(1754年十九岁)中进士,选入翰林院,历编修,(扌瞿)右春坊右  相似文献   

19.
《廿二史札记》含有大量特色鲜明的史学评论内容。知人论世的原则,经世致用的标准,比较方法的运用是其史学评论的主要特色。《廿二史札记》在史学评论上的成就弥补了考据方面的不足,奠定了赵翼在清代史学上的突出地位。  相似文献   

20.
《陔馀丛考》是清代学者赵翼撰写的一部学术笔记 ,全书四十三卷。内容以诗文和史事为主 ,与《廿二史答刂记》有相辅相成的功效。主要成就在史学方面 ,赵翼以经学考证的方法治史 ,大胆立言 ,如指出六朝重氏族、十二属相起源、万岁演变、明朝重进士等 ,独立见解 ,影响深远。但也存在着粗疏的毛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