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学校具有人才、科学技术和文化等优势,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的前沿,是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和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是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地,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化成果交流的桥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创新的示范区和辐射源,是培养服务于人民和社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摇篮。能否完成时代赋予高校的神圣历史使命,关键在于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把党建设好。  相似文献   

2.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当前高等学校的战略使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时代背景和国际人才竞争的大格局下,高水平研究型农业大学应该积极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需要,肩负起培养和造就具有农林学科特色的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进程中,主动顺应高等教育改革趋势和农业科技发展要求,积极探索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建设教学团队,创体体制机制,培育创新文化,取得了良好成效。  相似文献   

3.
在努力将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型 国家的进程中,高等学校使命重大。世界一流大学和高 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就是要出一流的人才,出 一流的成果,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其核心是具有一流 的师资队伍和一流的科技创新体制和机制。我国的大 学要尽快缩短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必须走有中国 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是探索和 实施新的体制和机制,正是基于此,国家实施了科技创 新平台/基地的集中建设新思路、新政策。通过学习与思 考,我们认为,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建设要完成三项主要 任务,即催生出一个好的高校内部管理体制和一个新 的运行机制,吸引和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优秀人才队伍, 建成一批高质量的科技创新平台和社科创新基地;并  相似文献   

4.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两大任务,要达此目的,科技管理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所以,要重视科技管理的研究,提高科技管理的水平,充分发挥科技管理的职能作用。尤其在科技改革不断深入,商品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今时代,要使科技管理适应形势的需要,应该对高校科技管理的任务、特点、职能以及科技管理人员应具有的素质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是我国高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目标,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科技实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需要,是我国面对现代化建设和知识经济发展任务而赋予高校的重要历史使命。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史表明,凡是创新能力强的国家与民族,其科学技术和经济就越发达,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就越强。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实施综合素质教育中进行创新人才的培养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和任务,也是国家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以及提高综合国力及竞争力的需要。面向21世纪的创新人才培养,对我国高校来说无论从  相似文献   

6.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要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依赖于教育创新,也就是科技创新必须以教育创新为抓手,教育创新的核心就是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培养创新人才不仅是科技界和高等学校的任务,也是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因此,中学阶段开展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已成为全国各地千千万万普通中学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所以如何培养新一代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也成为了重中之重。分析和研究在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在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体制、提高教学质量等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一些建议,有助于推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改革臃肿的教育体制,进一步优化对高新科技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所以如何培养新一代的科技创新型人才也成为了重中之重。分析和研究在协同创新视角下研究生在培养科技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创新教学方法、改革教学体制、提高教学质量等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一些建议,有助于推进科学技术的创新,改革臃肿的教育体制,进一步优化对高新科技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等学校既是培养人才、传承知识、创新科技的重要基地,也是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创新成果的重要源泉,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河南高校应主动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及时发现自身在人才协同创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创新人才协同培养机制改革,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高等学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摇篮,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任务,更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首先必须要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通过观念更新为实现创新教育莫定坚固基石;其次还需要更新高等教育体制和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通过制度创新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机制;再次还必须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方法;此外,创造适宜创新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也有助于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1.
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是涉及教育观念、体制、结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一场深刻变革。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时代的呼唤。高等学校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突出的位置,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12.
科技的高速发展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的人才,经济全球化、学科综合化对人们跨文化交流、跨学科合作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东南大学双语物理教学的成功经验以及作者参加培训后的深切感受。  相似文献   

13.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世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建设、文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与社会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重视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有助于促进国家与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推动社会进步,高层次创新人才对于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国家的发展战略来看,高层次创新人才已经受到了国家与社会的共同重视,并且通过制定人才发展政策、引进并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从而促使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与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5.
王立云  孟鑫 《教书育人》2001,(10):11-12
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信息时代,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回应知识经济的挑战,高等学校要面向21世纪,努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性人才掌握着知识经济的主动权,谁拥有大批创造性人才,谁就占领了21世纪的制高点。 一、高等学校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重要性(一)培养创造性人才是迎接知识经济严峻挑战的需要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经济因素和生产要素,经济的增长直接依赖于人们对知识…  相似文献   

16.
仪器设备是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的重要物质基础,而贵重仪器设备则是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必不可少的工具和手段,是学校学科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从事科学研究、出新成果的关键因素,它是反映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贵重仪器设备从购置的前期论证和后期共享管理两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贵重仪器设备的投资效益。  相似文献   

17.
创新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灵魂。高等学校作为高级人才的摇篮,如何培养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的人才,怎样按照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实施创新教育,提高教师创新素质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大任务,两者是统一、相辅相成的。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学校,要完成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提高人才的质量,就必须大搞科学研究,而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又必须和教学任务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在发展科学技术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这里,我想结合华中工学院的情况,谈谈如何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当代大学生是科学技术的创造者、把握者和应用者。对从事高等教育的工作者而言,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成为高等学校培养大学生的重要课题。科技创新活动是增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开展创新实践、提高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学生管理工作的角度上探讨高校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提出对策,对高校深入开展创新实践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促进机制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为了培养出能够适应21世纪全球化竞争的创新型人才,各大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为我国未来创新型人才培育、储备和输出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环境,国内高校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管理体制、培养模式、成果转化和保障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难。因此冷静反思当前的主要问题,从体制设计、主体优化及成果保障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的长效促进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