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锐话题     
"中国式父母"最爱管子女"闲事"自古以来,中国的父母都堪称世上最操心的父母。从孩子出生、求学、就业,到成家立业,他们都会替孩子付出难以计数的辛劳。现在,更多的中国父母还参与到孩子交友、穿着打扮、饮食起居、下一代教育等问题的细枝末节之中,并要求子女一定听从安排。而这些为子女"呕心沥血",包办一切的父母被网友们称呼为"中国式父母"。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中国式父母"最喜欢干涉子女的事是"谈恋爱结婚"  相似文献   

2.
统计资料表明,中国有上千万名学习困难的孩子。事实上,这些孩子学习困难的原因并不是他们智力有问题。这一点并不难理解,那些上了名牌大学的孩子,并不一定就比没上好的大学的孩子聪明。是周围的环境,特别是家庭的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导致了他们学习困难。以下是很多临床案例中的一个。我们来看一看,一个差生是怎样被父母千辛万苦地"培养"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菜丛 《中华家教》2014,(Z1):118
"哇,你把饭吃光了,你很棒!""把碗里的青菜吃掉才可以下桌。""饭全部吃完了才可以吃布丁。"多数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好好吃饭,使出鼓励甚至不惜威吓等各种手段让他们"把饭吃完"。近期发表在美国《儿科》杂志上的一项实验发现,超过半数的美国父母会要求孩子把盘里的食物全部吃完,不能有剩菜。有三分之一的父母在孩子表示吃饱后,仍要求他们再多吃点,导致孩子常吃得过饱。为何父母这么执着于把饭吃完?《纽约时报》网站新闻指出,我们从小被教育不能浪费食物,主要是因为  相似文献   

4.
本书收集了李开复、张亚勤、沈向洋、林斌、童欣、张黔等30位工作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计算机领域的中国青年科学家的成长故事。他们每一个人都被称为天才,但他们都不认为自己是天才。他们曾经都很普通,在学习上甚至没得过第一。然而他们的父母、老师与他们自己共同选择了一条智慧之路。这是一本值得父母和孩子共同阅读的书,它的主旨不是教育孩子怎样去做像他们一样的人,而是教孩子成为优秀的“自己”。  相似文献   

5.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优秀的。但其实,我们的孩子到头来大部分都不是因为他们本身不能优秀,而是被父母耽误了。中国著名教育专家董进宇指出,要培养优秀的孩子.当父母的要做到如下三点:  相似文献   

6.
王勇 《课外阅读》2012,(8):40-41
"有一对夫妇,他们是教师,也同样是孩子。但他们不能守候在年迈的父母身边,而去了远方,因为在远方,有一群孩子要把他们当成父母一样的老师……"2012年2月3日,随着主持人白岩松动情的解说,2011年CCTV"感动中国"人物——胡忠和谢晓君夫妇带着女儿缓缓走上颁奖台;台下,无数观众被他们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  相似文献   

7.
塑造健康而成熟的灵魂是普天下所有孩子和父母都十分关心的问题,认真阅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我们可以获得很多教益.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一文节选自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艾·弗罗姆的心理学经典《爱的艺术》一书.节选部分取名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而不是《父母给孩子的爱》 (或者《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是因为站在心理学、哲学的高度,既分析了"父母的爱",同时又分析了"孩子的爱"和"爱的能力"的培养过程,两者双线同步展开而又适时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体现出这篇随笔的思想深刻性、思维缜密性、表达形象性.节选部分虽然有3000多字,但字字句句都闪耀着智慧的灵光,启迪着人们去智慧地爱,去艺术地爱,以爱塑造健康而成熟的灵魂.  相似文献   

8.
思想词汇     
个性中国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首先是人著名作家池莉向中国家长传统的教育思维开炮。8月14日,池莉在上海签售新书《来吧,孩子》时,批评中国人教育子女的逻辑不仅是错误的,而且非常愚蠢。家长在教育子女时首先要明确一个问题:孩子是什么。孩子首先是一个"人"。中国的很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更多的是将孩子视作工具,将他们朝一个公共的、被社会广泛认可的目标培养,而忽视了孩子作为一个"人"的基本特征:个性。  相似文献   

9.
郭艳军 《考试周刊》2014,(51):26-27
<正>如果有人说"中国的孩子生存能力比不过西方的孩子",你可能并不惊讶,因为中国父母培养了太多"小皇帝"、"小公主"。但若有人问你:"中国的学生与西方的学生相比谁更快乐?"则你会怎么回答?我们想让所有孩子快乐,可是他们快乐吗?近来我看了一篇文章《从外教眼中看中国教育》,很感慨。外教Veronica指出中国教育与美国教育的几点不同:教育目的不同,家庭作业不同,学习时间不同,课堂气氛不同,考试  相似文献   

10.
家庭教育,说到底就是父母教育,或曰教育父母。孩子无辜,父母有责。中国人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三字经》要说"昔孟母,择邻处""子不教,父之过",还有"上梁不正下梁歪"。在学校教育被应试牢牢盘踞、社会教育沦落为课外补习或特长训练的今天,我们做父母的能够拯救孩子的就只有家庭教育或者说教育自己了。事情明摆着——前两者都不是我们所  相似文献   

11.
《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家庭和幼儿园是孩子成长的"两条腿",孩子能否健康成长这"两条腿"缺一不可。而在农村,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选择了入城打工,无法照顾孩子,祖辈家长便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教养孩子的重担。如何提高他们的认识,激发他们参与幼儿园活动  相似文献   

12.
江玲 《教师博览》2008,(8):29-29
“如果你说谎,就会像那个哥哥一样被狼吃掉。”蒂娜刚学会说话的时候,曾在中国工作过的父母就经常给她讲《狼来了》的故事,他们教育蒂娜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相似文献   

13.
我曾在一个电视台和孩子们谈《哈利·波特》。那次共来了几百个孩子,有小学生,也有中学生,也来了很多的家长。这些年,中国有很多的变化、很多的长进,其中有一个令人失望的变化,就是父母们对自己的孩子越来越关爱了,结果也就越来越不放心、越来越不信任了。孩子走到哪儿,父母们就护送和陪伴到哪儿,史蒂文森写的那个孩子自己的影子看不见了,看见的是跟在孩子们身后的父母的影子。那几百个孩子兴高采烈地听我讲着《哈利·波特》,也兴高采烈地说着他们的阅读和着迷。中国的孩子真是和英美等国的孩子一样,属于他们读的故事,让他们着迷的书,他们一…  相似文献   

14.
在《小麦进城》这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几句父母有关孩子问题的对白,感觉非常受益.妈妈说:"做父母的管孩子也都是为了孩子好,自己吃过的苦不想让孩子再吃,自己受过的罪不想让孩子再受,自己走过的弯路不想让孩子再走.他们怎么就不懂做父母的心呢?"爸爸说:"该经历的就得让他们经历,他们有自己的路要走,说不定他们会生活得比我们更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孩子都是和父母一起旅游的,像一朵在父母宽大的翅膀下被精心呵护的娇嫩花儿。可是外国的孩子又是怎样旅游的呢?来读一读《乌塔》这篇文章你就知道了。  相似文献   

16.
2004年7月—10月,我随宝安区骨干教师培训班在英国达勒姆大学学习。学校安排我住在hom estay(即在当地人家里住)。那段时间里,我慢慢感受到了英国人不同于中国人的家教观。一、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在英国学习期间,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都强烈地感受到英国人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一个孩子呱呱落地之日起,他就被当成一个独立的人看待,父母从不勉强孩子做什么,而是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导他们去做应该做的事情。一岁多一点的孩子,当他们能自己拿起叉子吃饭时,父母就鼓励他们自己吃。孩子吃完了,衣服上和脸上都脏兮兮的,父母不会责备…  相似文献   

17.
在《小麦进城》这部电视剧中,看到这样几句父母有关孩子问题的对白,感觉非常受益。妈妈说:"做父母的管孩子也都是为了孩子好,自己吃过的苦不想让孩子再吃,自己受过的罪不想让孩子再受,自己走过的弯路不想让孩子再走。他们怎么就不懂做父母的  相似文献   

18.
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都有被别人留意和欣赏的意识。所以,教师要多关注身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以发现孩子的个性为目标,以鼓励其个性成长来培养孩子早期的品德价值观。作为一年级的班主任及《品德与社会》的授课教师,我不断想尝试一种做法:就是如何让刚离开父母视线的孩子因为教师对他们的教育引导和表扬,成为一个极为好奇、爱在教师面前表现、善于积极提问的孩子,充分发挥他们的学  相似文献   

19.
肖瑞 《教育导刊》2007,(3):63-63
瑞典父母不替孩子做主在瑞典,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世界著名的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在《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说:"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效果最佳,父母必须遵循孩子心智成长的自然规律,诱导孩子的兴趣发展,鼓励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在家庭教育中要发挥父母的积极作用,积极帮助孩子树立快乐的心态和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做一个快乐的教育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