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当前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陷入悬置状态,"宣传化""应景化""抽象化"是其主要表现,究其原因与中小学校教育实践中的绩效追求、教育理论的封闭固守、教育管理的行政滞后不无关系。为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悬置"状态中摆脱出来,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小学生身上内化生长,必须转变教育教学应试观念,培育中小学生的科学人文精神;凸显教育教学的生活取向,强化中小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激活教育教学交往品性,形成中小学生文化认同自觉。  相似文献   

2.
"供给侧改革"思想强调"有效供给"和"结构性改革",在经济领域中起着重要作用。将"供给侧"改革思想引入教育领域,通过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供给、教育心理供给、教育模式供给和教育环境供给,使高职院校能够在传统的"配给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逐步缓解"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的矛盾,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最终帮助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价值观中,"诚信""友善"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多次作为学习的主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融入,实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日渐丰富的发展成果,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通过更加准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角去审视生活和学习。如何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渗透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值得探究。  相似文献   

4.
上海嘉定素有"教化嘉定"的传统。近年来,嘉定以打造"教化之城,礼乐嘉定"为目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传承教化之风,熔铸品质教育"之中,"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灵魂的教育",创新形式与载体,注重将传统文化与艺术类教育紧密结合,采用师生们  相似文献   

5.
在事业发展的关键时刻,在任务进行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会更加注重思想教育工作,因此,当前在推进"四个全面"的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依然常提常新、与时俱进。在学习及宣传中不能将"四个全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割裂开来,二者具有内在逻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四个全面"的价值引领,"四个全面"是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承载。要在"四个全面"布局中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成政治力量与价值力量的合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整个社会价值体系的核心。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日益重要。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结合高校实际,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价值,分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内化的动态过程,并提出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4321"路径。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以体现核心价值的方式进行。具有社会属性的班集体,对儿童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意义。以"班级岗位"为载体,组合相近岗位建设"班级岗位小组",通过岗位招募、岗位历练、岗位考评及岗位制度建设,引领学生发现自身价值、岗位价值与团队价值,提升岗位服务意识与民主管理能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班级生活有机融合,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角色体验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遵循,对青年学生来说,可以凝练成"八字真经",即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因此,研究大学生如何践行"八字真经",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能为高校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大学生践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现状"的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感以及践行"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的现状,从而分析目前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其是"八字真经"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时期,"90后"大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基于对这些特点及其成因的分析,从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构建和谐校园,注重家庭教育和自我教育等方面提出加强"90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策划人语:"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明确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要求。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保证"三进"?怎样让每一名学生切实理解、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融入自己的生命和灵魂之中?本刊特邀几位嘉宾就此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有一个关键词"敬业",这是对公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基本要求。然而,"敬业"不是喊口号,需要培养与训练,其最高境界就是把"敬业"训练成习惯。1983年,我以优异成绩毕业留校,成为了一名医学专业课教师。但也在同一年,由于组织需要,我服从安排,转岗担任了校团委书记兼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主任,开始了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生涯。虽然成为思政课教师并非我个人的主动选择,但是我仍然严格要求自己,始终以饱满的热情和敬业的精神投入工作。  相似文献   

12.
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表达范式的转向是开展教育活动的本质要求、增强教育渗透性的需求、发挥教育实效性的诉求。"网络泛在化"促使公共能量场的集聚,"时空开放化"促成异质意识形态的涌现,"社会扁平化"促进"主体间"关系生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范式转向的时代之境。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表达范式尚存在控制型话语偏好、隐性话语表达缺失、共情性话语意识淡薄的实然困境。因此,重视公共能量场作用,注重共享型话语范式建设;柔化异质意识形态纠偏,强调隐性话语功能发挥;树立"主体间"关系意识,增加共情性话语表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话语范式的逻辑策向。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跟进式"培育是通过"四跟""四进"实现的:"跟寻"规范机制,"推进"固化于制;"跟踪"发展需求,"增进"价值认同;"跟伴"教育宣传,"渐进"内化于心;"跟随"实践体验,"促进"外化为行。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确立之后,为确保其目标高效实现,实施主体及时介入、主动推进和有效促进而采取的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化、多样化、系统化的培育行动,有效地解决青年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路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学校教育需要做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针对小学生年龄及认知规律特点,立足"四入四实",可引导小学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熏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破窗效应"原理,分析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的"破窗效应",探讨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与方法,认为对青年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从日常生活入手,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与行"。  相似文献   

16.
"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思想、新要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思想保障。因此,"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存在本质上的共性,二者都是我国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分析了"中国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探究了"中国梦"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的新特点,提出了为新时期加强"中国梦"视角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17.
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是当前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生思想品德与政治教育新的着眼点和立足点。"差点教育"倡导"尊重差异、研究差点、缩小差距、共享差别",其理念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性、民族性、社会性、创造性。"差点教育"理念下中小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策略采用鲜活的教育内容,重构灵活的教学方式,激活学生的现实理想和人生梦想,并通过使用开放式评价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新之处体现在用学生的视角理解核心价值观,用亲身的经历诠释核心价值观,用现代的手段宣传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8.
发挥"以文化人"在廉洁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文"是基础,"化"是关键,"人"是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为根基、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导向、以人类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为借鉴是"文"的基础。"化"的路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与文化传统相结合,显性载体与隐性教育相促进,传统式灌输教育与新媒体激发教育互应用,促使社会主义廉洁观广泛成为全社会群体所提倡并普遍认可的自觉行为,构建出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防火墙"。  相似文献   

19.
儿童是教育的"种子",教育是培育"种子"的事业。建构幼儿园"种子文化",需要"肥沃的土壤"——幼儿园标准化质量管理制度与润物无声的物质环境创设,"充分的阳光"——伴随"种子"共同成长的教师与"种子课程"共同释放爱与精神的能量,"流畅的空气与及时的雨露"——幼儿园不同主体间的敞开与互动、理解与支持等。在此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天性与生命的独特价值,遵循"种子"的生长节律与内在秩序;同时形成与"种子"共同成长的成长型思维模式与共同价值观,夯实办园特色与内涵持续性发展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20.
休谟在其情感论中,以人性为基础研究道德。我们也可以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可以作为一种情感来考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要以对象心灵间的互动交流为形成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