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因为起步较晚,目前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如合作对象之间信用缺乏、资金渠道不充足、合作各方的管理机制存在差异、利益分配制度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不完善,这些都会阻碍合作形成。这些问题的根本是我国的产学研合作中企业与高校在合作中没有做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是政府调整其激励创新活动的方式与思路。  相似文献   

2.
产学研合作的实质是构建知识产品流动网络的公共政策,提高该网络流动性的关键在于激励创造者的创新热情。当代知识产权归属法律制度受平衡论的影响,注重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但当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设计仍围绕保护个人权利展开。立法应针对产学研合作的实质,确立恰当的知识产权归属法律制度。借鉴美国《拜杜法案》的成功经验,首先应确认创造者享有知识产权,如此方能实现促进科技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中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对策: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增强产学研创新的内在驱动力;产学研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建立便捷的知识产权保护中介服务体系。通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管理,防止知识产权流失,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合作法律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合作在给合作各方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潜在法律风险,其中常见的法律风险有:学生实习遭侵权、知识产权起争议、商业秘密被泄露、校企债务多纠纷等.而完善法律法规、发挥政府职能、签订相关合同、推行责任保险,是规避法律风险、确保各方权益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当前,制约产学研协调发展的主要问题是运行机制缺乏,合作体制不顺,技术成果有效需求不足,缺乏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缺乏典型经验的指引,相关理论、政策和法律研究滞后。推动高职院校实现产学研科学发展,应建立健全科学发展机制、利益与风险和谐共担机制、风险投资机制,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树立密切合作意识,落实好具体举措,加强相关理论、政策和法律研究,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6.
高校产学研合作涉及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和引导。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形成了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机制,极大地促进了高校产学研的发展、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社会的进步,但法律方面的条款依旧欠缺,需及时更新完善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我国产学研合作中出现的问题,完善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整体法律思路、完善技术成果转移的法律制度及利益分配机制,对于高校产学研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产学研合作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拥有更多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从法律视角论述了天津产学研合作的基本现状、存在的问题,比较了国外发达国家运用法律手段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以法律手段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产学研合作涉及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需要法律制度的促进、引导、规范和保障。当前我国初步形成了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合作创新的法律环境大大改善,同时也存在着有关法律操作性条款欠缺,法律与政策涉及范围广,相互协调性差,以及现行专利权共有制度阻碍了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等。因此,促进高校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法律与政策整体思路是以《产学研合作创新促进法》为基本法,同时完善技术成果依法转移的法律制度,利益分配机制,政府协调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法定职责与法律保障,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产学研合作的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9.
校办产业是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模式,其中政策、制度的因素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影响不容忽视。在高校产学研合作中,要发挥政策的调控作用,理顺产学研各方的合作关系,创造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人事制度、职称考核制度、分配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等政策制度环境,充分发挥政策对于产学研合作中高校产业发展的推动与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随着科技创新实力的不断增强,高校对外科技合作不断增多,如何有效规避科研项目合作面临的风险,保证高校与科研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成为高校开展科研对外合作亟待解决的课题和科技人员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为防范高校对外科技项目合作中的法律风险,应建立专门机构,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科研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书面合同签订的规范性;积极做好相关证据的保管工作;积极做好合同法律风险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1.
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三方面在产学研结合过程中具有各自的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这些不同的利益即是产学研结合的动力,同时也对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形成产生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建立产学研合作的股份合作制、股权分配制、股权激励机制等利益分配模式,是解决高校产学研结合中利益分配问题的有效办法,同时要提高对高校产学研结合重要性的认识,构建利益与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机制,明晰知识产权归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有效的科技成果价值评估体系,以建立健全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机制,保证产学研合作健康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2.
区域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着各种法律关系,这些法律关系必须在法律制度的规制下,产学研合作才能有效开展,各方权益才能得到保障,共同利益才能得到维护,区域经济及社会发展才能得到推动。但我国有关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制度并不完整,有关规定也不具备可操作性,甚至存在阻碍产学研健康发展的不合理之处。因此有必要从法律法规、法律实施及政府职能发挥等方面的完善着手,来构建出面向区域产学研合作的法律保障体系,以保障区域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实施及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徐胜球 《时代教育》2012,(19):140-141
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是关键。但是与欧美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产学研合作中的利益分配机制还不完善,影响了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基于此,本文在总结了当前高校参与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和利益分配形式后,指出当前高校在产学研合作中利益分配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知识产权定价机制、推动风险共担机制、强化信用与监督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校企技术转移深度合作作为高校产学研合作的一种方式,近年来在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当前校企技术转移深度合作的发展看,还存在着合作层次不高、转让无序化和空洞化、合作信任度低等不足,其主要原因在于技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用、责任和风险等方面的机制问题。为深化校企技术转移合作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建议搭建校企双方技术开发和合作平台,规范校企合作的技术转让程序制度,加强校企技术合作的软硬件建设,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学生的教育情况,高等教育是我国的教育重点内容,为了使高校的学子能够全面的发展,成为综合性的人才,逐渐形成了高校产学研合作模式,这样的办学方式目的在于为社会输送更加应用型的人才。我国不断出台各项政策,是为了在产学研这样模式下提升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对于特色化的院校来说,产学研合作模式是顺应教育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特色化的高效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探索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包括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缺乏全面的认识,合作模式不具备长效机制的问题,因此为了避免这类问题的发生,要结合高校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6.
当前,对高职院校过去几十年走过的产学研合作历程的研究不仅数量极少,且绝大多数属于定性研究,同时还缺乏各省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情况的比较研究。笔者创造性地通过产学研合作专利申请样本完成高等职业建设院校的产学研合作研究。研究发现高等职业建设院校以教学、科研、产业结合,拓展服务功能为目的的产学研合作始于2000年;江苏和广东两省的高等职业建设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产生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产学研合作关系较为稳定,合作机制较为完善。  相似文献   

17.
我国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由于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存在外部性,同时面临信息不对称的风险,在法律机制不健全的前提下,理性的产学研双方虽然知道合作可以给自己带来比不合作更多的人才培养收益,但是最终在合作培养创新人才问题上陷入了一种“囚徒困境”。因此,我国必须建立社会诚信体系,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建立专门的法律及其支持体系,为产学研科学发展建立严格的制度环境。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构建起政府部门政策支持到位、企业和学研机构措施保障完善的体系。  相似文献   

18.
高校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产学研合作还面临着合作主体地位与作用、权力与义务、合作依据、关系界定、合作成果产权与利益交割、科研成果转化等诸多法律问题。进一步明确产学研合作各方法律义务与道德责任,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破解制约产学研合作的各种法律问题,对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高校产学研合作已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产学研合作还面临着合作主体地位与作用、权力与义务、合作依据、关系界定、合作成果产权与利益交割、科研成果转化等诸多法律问题。进一步明确产学研合作各方法律义务与道德责任,健全产学研合作机制,破解制约产学研合作的各种法律问题,对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知识产权的自身具有期限性、价值易变性,知识产权被侵犯具有不经意性、隐秘性,以及人才流动等都使得公司知识产权面临着巨大的法律风险。同时,我国公司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的现状不尽如人意。为此,应从强化公司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培养与引进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加强公司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建设、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动态监控等方面加强公司知识产权法律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