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中国"史学概论"著述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初、20世纪20-4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三次高潮,而每次高潮的形成都和中国史学所面临的理论和范式的转型需求密切相关。它集中反映了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对理论的追求,也有力地证明了理论在史学发展中的指导性地位。为更好地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史学概论"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应当突出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论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史学界对史学评论的内涵和学科定位、史学评论的基本特征、史学评论的内容、史学评论的标准和作用、史学评论的研究方法、史学评论与史学理论和史学(史)的关系、史学评论的现状与未来等史学评论理论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史学是20世纪中国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20世纪中国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近20年来,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受到重视,出版了相当多的论文和专著,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相信在新的世纪,这种势头还会保持下去。一、马克思主义史学代表了中国史学发展的正确方向20世纪的中国史学史表明:马克思主义史学代表了中国史学的正确方向。20世纪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不平凡的世纪。在这个世纪的前半叶,中国人民主要是为争取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浴血奋斗;后半叶则是在获得国家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基础上,为实现中华民…  相似文献   

4.
《史学与史学评论》是瞿林东教授的史学评论集,汇集了作者80年代以来撰写的一些评论文章,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近二十年作者对当代史学的许多思考认识,以及在史学领域不断探索的心路历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必须具有中国特性、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对传统史学现代价值的思考,提倡史学评论的研究和实践,以及认真总结20世纪中国史学遗产,展望未来史学前景等,都是作者在史学研究过程中自觉意识的具体体现。正是作者不断追求的自觉意识,促成他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深化了对历史、史学及其理论和方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产生于19世纪的西方实证史学促进了史学科学化的发展历程,成为史学界较为盛行的理论和方法.20世纪初,实证史学通过日本传入中国.中国教育史研究也深受影响,在教育史观、研究方法等方面都留下了实证史学的烙印.实证史学促进了中国教育史研究的发展,影响着教育史学科的建立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瞿林东著《史学在社会中的位置》一书探讨了一个事关历史学安身立命的根本问题:史学在社会中处于什么位置?该书梳理了中国古代史学中的相关认识,总结了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道路,阐述了21世纪中国历史学主流形态的发展趋势,以及如何体现中国当代史学的民族特征和世界特色等内容。它不仅对于了解中国当代史学具有参考价值,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史学理论的自我认识,是对当代史学理论建设的一大贡献,标志着中国当代史学理论已经具备了鲜明的自觉意识和深沉的入世品格。  相似文献   

7.
一、内容与方法 20世纪是西方教育史研究形成、发展、和演变的重要时期。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是20世纪西方国家教育史学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变迁,主要从国别、人物、专题、比较四种视角来全方位地分析和揭示西方教育史学理论与范式变迁的轨迹。  相似文献   

8.
从史学史的角度,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书写应该秉持历史叙述所必须的史笔精神,同时,作者应具非凡的洞察力和鉴别力。对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分期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呼吁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撰写要力求找出新文学发展中的具有民族品质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由清华大学史静寰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二十世纪西方教育史学理论与研究范式研究" (DAA010146),日前通过了经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结题鉴定,现将成果公告如下: 一、内容与方法20世纪是西方教育史研究形成、发展、和演变的重要时期.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是20世纪西方国家教育史学理论和研究范式的变迁,主要从国别、人物、专题、比较四种视角来全方位地分析和揭示西方教育史学理论与范式变迁的轨迹.  相似文献   

10.
杨俊光 《德州学院学报》2012,28(3):95-99,110
作为20世纪中国著名的史学家,齐思和在中国史、世界史、中西交通史、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等领域均有建树,在中国史学学科化、科学化上作出了巨大贡献,对其作全面、深入的研究,是中国史学史、学术史上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1.
周谷城是20世纪卓有成就的革命家和学者,他对史学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不仅提出了独具特色的史学理论和方法论,即“历史完形论”,为史学研究开创了新理论、新思路、新理念,而且在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成为史学研究的两座丰碑。周谷城还以大量的史学著作和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史学教育中,为中国史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史学英才。  相似文献   

12.
在近代史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20世纪前期马克思主义史家作为中国史学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对有关重大史学理论问题如史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史料考证与历史解释的关系、史学在新时代的经世致用等,进行了积极的探讨,革新了旧的史学理论,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德育》2008,(7):14-14
论文题目:近三十年儒学发展思潮研究论文作者:夏雪(华东师范大学)指导教师:盛邦和专业方向: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学位年度:2007年本文对近三十年来儒学发展一波三折的历史进程作一考察,认为儒学已经从20世纪70年代末相对单线的研究进入到目前在更广阔视域中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30至40年代,吕振羽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在研究中国上古史、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华民族史、中国通史等领域,作出了许多开拓性的贡献,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之一。  相似文献   

15.
粱启超是中国近代史学的重要创始人,他对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发展起到过奠基作用.梁启超对史学理论的研究和史学方法的创新,在当时学术界起到了积极作用,对后世的中国史学研究有很大的影响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则纲的《史学通论》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史学理论研究高潮中出版的一本史学理论研究著作,新史学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该作中都有所体现。在上个世纪30年代两种史学形态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李则纲“纂述群言”,在一定程度上为两种史学的学术谱系整合做出了贡献,也总结了不少历史研究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7.
2001年11月25—27日,“唯物史观与21世纪中国史学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举办。何兹全、齐世荣、林甘泉、龚书铎、庞卓恒等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主要就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唯物史观在20世纪中国史学发展中的地位及其评价;当前中国史学在运用唯物史观方面基本形势的估计;21世纪中国史学如何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唯物史观、推进史学研究工作。唯物史观在20世纪中国史学中的运用与发展,是中国史学取得突出成就的…  相似文献   

18.
李泰菜是20世纪前半期在史学理论和专门史等领域颇有建树的著名学者。20世纪20年代,他深入探讨了中西史学交融的论述模式,并对近代史学理论体系提出了新的观点。他的这些理论在当时是颇为新颖的观点,对后来梁启超等人的史学理论著述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教育史学史是教育史学的客观演进历程,不仅为人们提供教育史学演进的知识谱系,而且提出教育史学研究中的问题、局限性与不确定性。由于中国教育史研究源于新式学堂的教学需要,服务教学成为中国教育史的研究起点并使其盛行于20世纪上半叶,由此出现了不同取向的教育史学研究。从1950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教育史研究者在借鉴苏联教育史学的基础上,对以往教育史研究成果重新作出分析评判,教育史学史得以兴起;然而,由于对史学理论与方法的使用不当,在改变学术研究性质的同时,还改变了研究方向。改革开放后,研究者在教育史的恢复重建中,开始关注以教育史学科建设为核心的教育史研究,教育史学受到高度重视并取得显著成果。但是,这不意味着教育史学研究没有问题。为繁荣教育理论,为人类教育事业贡献智慧,未来的中国教育史学研究需要处理好以下问题:其一,克服固守于“用”的教育史研究定位;其二,教育史研究中的概念和概念体系建设;其三,教育及教育史研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其四,外来教育史学理论与本土教育史研究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泽民多次发表有关历史研究、历史教育和历史学习的思想,身体力行促进史学的发展。这些活动和思想对当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马克思主义史学中国化发展到新阶段: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不仅要在全球化视野下研究中国发展道路并构建具备较强理论影响力和学术阐释力的分析框架和解释范式,而且还要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历史形态和现实模式,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这两项任务是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当代史学,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的新内容和新的学术增长点。在完成这两项任务的同时,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将形成深具中国民族特色而又为国际史坛所认可的基本特征和学术品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