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代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之一是书籍,日本保留下了大量的汉籍图书.文章对日本最早的汉籍图书目录<日本国见在书目录>进行了统计与整理.该书是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与发展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为研究两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珍贵的佐证.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20世纪初期中国大量翻译、引进日文书籍的研究,揭示了这一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突出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日文书籍大量引进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陈德弟 《图书馆杂志》2004,23(10):65-68,39
六朝佣书业兴旺发达,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书籍,促进了教育、学术的发展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培养了大批人才,加速了民族融合。这一商业行为,给社会带来了巨大效益。  相似文献   

4.
吕慧君 《编辑之友》2021,(4):106-112
上海内山书店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特殊的存在.从以日文为主的外文书籍进口到中文进步书籍的代售,中国知识分子从接受国外思想文化到作品被翻译到日本出版,内山书店完成了从外国文化输入到中国文化输出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中日左翼出版物的流通,对中国的左翼事业起到了支持作用.内山书店不仅出版各类期刊图书,还为推进中日文学译介、文学家交流和中日共同策划出版提供了资源与媒介.在中日关系波诡云谲的民国时期,架起了中日出版界的桥梁,为两国文化交流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目前,正在进行的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工作已经拉开了序幕,作为改革开放重要组成部分的国与国之司的文化交流,省与省之司的文化交流以及新疆与内地各省之间的文化交流越采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摆在我们少数民族电视译制工作者面前的则是来自于这方面新的机遇,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书籍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献典籍的交流,亦是中朝文化交流中极为重要的内容.朗鲜自古对中国文化抱着憧憬,从未停止过向中国寻求知识.  相似文献   

7.
黄遵宪到日本后,对日本所存中国先秦赍书的说法进行了科学的考证,断言赍书说是"儒生好奇想象之辞耳。"此后,"赍书说"基本终结,这是黄遵宪对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8.
东渡扶桑求学对中国新闻学发展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童兵 《新闻界》2005,(6):16-18
中日之间自古代起就有频繁的文化交流。大而话之,中日文化交流有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唐代。日本朝廷于公元630—894年间曾先后派来遣唐使13批,每批包括大使、副使、留学生、留学僧及随员多名,学习中国的典章制度和文物知识。这是华夏文化东渡。第二次是辛亥革命前后。日本由于明治维新成功,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政治革新,经济腾飞,学术大兴。中国许多有识之士东渡扶桑,刻意效法,期待在中国实行维新改革,推进洋务运动。这次交流以日本文化西移为特征。第三次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这20多年。同前两次不同的是,这20多年来中日文化交流以交互性很强为特征,中日两国的文化互相学习,扬长补短。既有许多中国学人东渡日本,学习新科技新知识,也有不少日本学者西来中囤,研究切磋。  相似文献   

9.
张静 《图书馆界》2014,(2):21-23
唐代国力强盛,是书籍编撰事业和中外文化交流的鼎盛时期,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地区及东北南亚等邦国形成了以中国书籍为主要传播内容的汉文化交流圈,大量的汉文典籍流传至朝鲜半岛、日本以及越南等许多国家。到了宋代,中国散失海外的书籍以及日本人和朝鲜人创作的汉文典籍又源源不断地回归中国,出现了汉典籍逆向输入的文化现象,直接弥补了中国古代典籍的缺失,对中外文化交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吴德宇 《大观周刊》2010,(48):48-49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个世界越来越需要文化交流.翻译是促进不同国家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一般而言,翻译是双语言之间的交换活动.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所谓的翻译是指在译语中使用自然而又最确切的对等语再现原语信息,首先在语义上,其次在文体上."因为英汉两种语言存在差异,所以这两种语言的转化不太容易.尽管关于翻译方面的书籍不少,但仍有深入研究的空间.这篇论文的目的就是拓展英语长句汉译的方法.这篇论文中的翻译法是在以意群为翻译单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相似文献   

11.
“开放内容联盟”(OCA)是一种通过扫描印刷型书籍,对这些资料进行标引.以提供检索的新的重点工程。它是在2005年10月3日由个国际性的营利和非营利组织联合协会发起的.这个协会中包括了文化机构、技术机构、非赢利组织以及政府机构等。通过这一项目,属于公有版权的书籍,以及OCA已征得著作权人同意的书籍,都将提供全文的开放存取。  相似文献   

12.
传统上,珍贵档案及图书在它入馆后一般是不再流通到馆外的,如果不是因为展览或其它原因。书籍、手稿和其它珍贵物品一旦接收入库,通常就放在原处不动了。然而,随着文化交流的需要.珍贵档案、图书、绘画等艺术品的跨地区.甚至跨国界借阅供展览或研究的情况已越来越多。那么,如何将这些珍贵材料打包装箱(以下简称包装),使之被安全运送和回归就显得极为重要。目前,国内在这方面的专门论述还很少,而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本文简要介绍了美国相关方面的一些研究情况,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中西比较方法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中国古代书籍史研究,但迄今为止极少对这一方法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和反思。本研究通过梳理以中西比较方法开展中国古代书籍史研究的若干主要论题,回顾中西书籍史比较研究的重要成就,从理论层面对中西书籍史比较研究进行剖析,将相关研究区分为参照对象、观察视角、研究领域、分支学科四个层次,认为开展中西比较研究具有开阔研究视野、发现和提出问题、破除西方中心论等意义与功用,同时也需要规避简单移植西方书籍史理论、不对等比较、本土意识欠缺等陷阱和误区,书籍史领域的中西会通与真正意义上的全球书籍史的书写,有赖于书籍史比较研究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4.
4月的巴黎,花香鸟语,绿地如茵。我们中国出版代表团一行四人在刘杲团长的率领下于4月27日抵达巴黎,为执行中法文化交流计划,开始了为期两周的访问。法国对外关系部的官员在机场迎接了我们。法国出版商协会也为中国出版代表团的访问举办了欢迎宴会。法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出版业在整个文化事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书籍在法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书籍传播、文献版本角度,对魏建功先生客韩所得三种文献作了简要论述,可补魏建功生平事迹、中韩文化交流研究之空白.  相似文献   

16.
简讯     
简讯石景宜先生赠书大陆图书馆被誉为“开启海峡两岸文化交流之匙”的石景宜先生,1993年11月6日决定再向大陆图书馆赠送一批台湾书籍。一向以繁荣祖国文化事业为己任的石景宜先生得知文化部图书馆司的领导、第三届全国省(市)、自治区、单列市图书馆馆长联席会议...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俗文学学会和北京大学韩国学中心共同主办的“中国俗文学与中韩文化交流学术研讨会”,于1997年6月7日至8日在北京大学召开。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吴小如教授主持了会议,来自全国各地和韩国的与会代表四十余人,就中韩文化、俗文学的交流影响以及中国俗文学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对我国中韩文化交流的研究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会上共宣读了39篇论文,其中,有关诗钟的8篇论文,是解放后首次在学术会议上发表的此类论文。本次研讨会的热点是中国古代小说在韩国的流传与影响。陈翔华的主题发言,以翔实的材料,就中国古代小说在韩…  相似文献   

18.
中日之间书籍的交流源远流长,各期的特点不尽相同。从书籍流播的途径、载体以及种类上的不同,可以看出日本不同时期文明程度的差异性以及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取向性。从《蔗轩日录》中记载的大量中日汉籍交流的资料表明,遣明使是明代中日书籍交流的主要担当者,官方赐予、友人馈赠以及少量的物物交换是当时书籍的主要来源;儒书、医书等是书籍交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2005年10月15-16日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召开了"中国和欧洲:印刷术和书籍史(八世纪/十五世纪-二十世纪)"国际研讨会。会议由法国远东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家图书馆以及其他机构共同举办,旨在探讨印刷、书籍及阅读在中国和欧洲的历史发展。中法两国都有悠久的学术传统,在这些研究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法国学者(特别是如马丁和费夫尔的名著《书籍的出现》,1958)在欧洲书籍史研究方面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他们注重从社会、文化和经济诸方面研究印刷和书籍的历史。会议分四个专题进行讨论。第一部分主题为东西方文化中书籍的涵义:中国国家图书馆李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服饰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服饰中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民族文化交流对服饰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宋代服饰,本文针对民族文化交流对宋代服饰演变产生的影响,以及民族文化交流、服饰演变等相关的知识内容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