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复的妙用     
重复是作文的大忌。但是古人有“犯中见避”的技法,则是重复的妙用。清代小说批评家毛宗岗说:“作文者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不犯之而求避之,无所见其避也。唯犯之而后避之,乃见其能避也。”(《读法》)毛氏这里所谓“犯”,指叙事描写的重复  相似文献   

2.
“犯中求避”是古典小说情节创作中的重要技巧之一,也是实现“和”的重要方法。《西游记》的作者在创作中积极实践“犯中求避”的美学观,在诸多相似的情节设计中,避免雷同和重复,产生了事相似而神相异的艺术美感。“犯中求避”的成功运用提高了《西游记》的审美文化价值,《西游记》能够成为经典,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重复例谈     
重复技法有两种:一种是“犯而见避”,一种是“犯而不避”。所谓“犯”。即写作中某些类似的重复;所谓“避”,即重复中写出不重复。如《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七擒孟获”,  相似文献   

4.
本文之所谓"犯",就是重复,就是雷同,是小说创作之大忌;而所谓"避",就是避免重复,避免雷同,是小说创作中常见的方法之一。然而,高明的作者往往有意地"犯",通过"犯"而达到更高层次的"避",这也就是某些小说评点家所谓"特犯不犯"。这种"犯之而后避之乃见其能避"的观点,其实是一种高级状态的辩证思维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中《莲花公主》与《绿衣女》两篇,都叙写了蜂精和书生的爱情婚姻故事。前者采用"人入幻境"的结构模式,体现情节小说的叙事智慧;后者采用"精入人间"的结构模式,充满写意小说的诗性精神。蒲松龄在结构模式、叙事精神、人物形象等方面对两篇小说进行个性化处理,真正做到了犯中求避,各赋特色。  相似文献   

6.
<正>"犯中见避",或称"犯中求避",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种写作技法。所谓"犯",就是故事类型重复;所谓"避",就是故事类型的变化。明末清初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认为:"是故行文非能避之难,实能犯之难也……将欲避之,必先犯之。夫犯之而至于必不可避,而后天下之读吾文者,于是乎而观吾之才、之笔矣。"他在《读第五才子  相似文献   

7.
犯中见避———《改造我们的学习》论证特色举隅浙江/郭秀楷卢瑞宝毛宗岗在《三国演义读法》中指出:“作文者以善避为能,又以善犯为能。”“犯”就是重复。重复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艺术技巧,能否以此观照议论文的写作艺术呢?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说:“就我从阅读中所体...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评点者前后相继,构建了相对自足的<金瓶梅>情节技法体系.情节的有机性是其文本艺术整体风貌的基石,节奏美感和情节迭用原则则为<金瓶梅>情节美学的突出表现.他们逐步摆脱了凭借单纯的故事编织获取感官满足的积习,走向多方表现人物性格、体现文本题旨的艺术层面,强化了小说理论规律的全面探究,从而形成古代小说情节技法的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9.
韩蓁 《今日中学生》2007,(34):38-40
上世纪90年代,我有篇小说《牛祭》被《中国校园文学》刊于头条。在这篇小说中,我特意使用了"渲染"与"造势"的法子。渲染是国画创作的一种技法,是用淡的色彩涂抹画面,用以加强艺术效果;造势则是现代惯用的宣传手段。《牛祭》的情节不算复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人物妒忌心理描写,揭示了中国古代一夫多妻家庭矛盾的人性心理根源,展现了妒忌心理对人性的扭曲、变态的巨大影响力。与类似的小说相比,《金瓶梅》妒忌心理的描写还展现出了它与一般描写妒妇、悍妇形象小说的不同之处:不仅借妒忌刻画人物性格,而且由此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成为小说情节发展的原动力之一。  相似文献   

11.
霍桑的小说《红字》描绘三个重要的情节场面 ,对在小说中出现的主要人物服饰的描写 ,反映了作者霍桑对海丝特·白兰和阿瑟·丁梅斯代尔的爱情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12.
通过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醉打蒋门神两段相似情节中的细节描写对比,表现了鲁达和武松的不同性格,分析了《水浒传》同中有异,犯中见避的高超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运用叙事学理论解读鲁迅小说《祝福》,为小说教学探索新颖的角度。本文从三方面展开:故事与情节部分,作者以"我"的故事为小说框架,祥林嫂的故事以"闪回"的形式呈现;叙述者部分,"我"是不可靠叙述者、圆形人物;反讽部分,作者以此拷问"我"的灵魂。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的小说《受戎》虽写凡人小事,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情节故事平淡与自然,在文章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处处体现出诗意之美.是散文化小说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5.
六朝小说有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两大类,但在《隋志》中,志怪小说见录于史部,志人小说见录于子部,这表明二者的文体不尽相同。以《搜神记》和《世说新语》为例,《搜神记》具有史书性质,却夹杂着不少虚构的成分;《世说新语》是小说文本,却又与历史纠缠在一起。处在史学与文学的边缘,是《搜神记》和《世说新语》共同的文体特征,但二者在结构篇幅、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方面也有不同。  相似文献   

16.
巧妙蓄势     
<正>"没有矛盾就没有情节,没有矛盾也就没有结构。"(王朝闻《论凤姐》)小说讲究的就是矛盾艺术。而蓄势技法是文章创作的惯常技法之一。蓄势,就是设置悬念,文学艺术称为"卖关子",其效果就是让读者在拨开层层疑团、迷雾之后虚惊一场,产生一种扣人心弦、出人意料,而情节发展又在情理当中艺术效果。古人讲,"文似看山不喜平","做人贵直,作文贵曲",这都是说,文章的情节不能风平浪静,而要有大开合、大起落,这  相似文献   

17.
曹明琴 《亚太教育》2019,(10):175-175
《装在套子里的人》主要通过展现别里科夫这个人物身上的矛盾点,揭示了专制统治对社会的压制、对人性的异化。人物形象上的矛盾点和小说情节的矛盾冲突是解读这篇小说的一个突破口,教学由此出发,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这篇小说。  相似文献   

18.
在詹姆斯·乔伊斯的经典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中,为了表达"精神瘫痪"的这一主题,乔伊斯采用几乎贯穿小说中的每个句子和情节,准确地反映出小说的主题,表现出极其丰富的内涵。而在小说众多的意象中,"逃离"意象则贯穿小说中所描绘的童年、青少年和成年阶段。本文着重解析了"逃离"意象在小说中的体现及成因。  相似文献   

19.
试图用外国小说理论分析曾经教过的两篇有争议的文章,对小说的情节发表一些看法。《林黛玉进贾府》侧重分析除了情节和主要人物该如何讲解,而《项链》着重分析文章的生发部分以及情节基本模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20.
《药》是“双线结构”的说法在学术界和中学语文界至今占着统治地位。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对于《药》的结构的正确理解应当是:小说以老栓为儿子买药治病的经历和结局这一情节的联系性为叙事线索,运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叙述了华、夏两家有两条基本情节线索贯穿其中的两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我们可以称这种结构为“一写二”结构。“一”指的是一条叙事线索,“二”指的是被叙述的两个故事。“双线结构”说中的“双线”指的是“两条故事线索”,《药》只有一条叙事线索的事实在“双线结构”这个概括语中没有得到体现。而不与叙事线索相联系的故事线索属于题材范畴,不属于结构范畴,所以“双线”与“结构”这两个概念在这里联系在一起是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