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技法导引]在抒情散文中,最常见的写法要数借景抒情了。自然景物绚烂多彩,在不同情况下又千变万化,这就为人们抒发不同的感情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刘勰曾说,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很多抒情文章的作者就是常常借助于某一景物来抒发某种思想  相似文献   

2.
《白杨礼赞》中的议论方式与抒情手法是多元化的,有时借景抒情,有时直接表达,有的是以情入景,有的是托物言志、融情入理等。运用这些手法的目的就是直截了当地抒发作者的感情,让抒情与描写合二为一。只有这样,才能呈现出作家的观点,从而揭示景物中的寓意与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文范围] 借景抒情的记叙文 [作文要求] 景和情紧密结合,有真情实感 [训练指导要点] “借景抒情”是作文的具体范围。既要写景,又要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以先写景,后抒情,或者先抒情,后写景;也可以把景情穿插起来写,在描写景物前后,直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另一种写法是把景和情交融在一起,在写景的字里行间,自然地渗透感情,寓情于景。  相似文献   

4.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与《天净沙·秋思》都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入选篇目。它们作为写景抒情的古典名篇,以其不朽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千百年来为后世喜爱和传诵。《君子于役》抒发了妻子对在外服役的丈夫的思念之情,被誉为“闺怨之祖”;《天净沙·秋思》表达了天涯游子的思乡情怀,被称为“秋思之祖”。二者的抒情主题不同,但在抒情艺术方面却有许多共同之处。1.寓情于景。这两篇作品都是写景抒情的典范之作,都将思想情感寄寓于景物之中,通过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主人公内心的情怀。《君子于役》描写了夕阳西下,暮霭沉沉,牛羊归圈的黄昏景象;…  相似文献   

5.
文章写景多为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将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之中,景物描写就具有了灵性,能够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表明作者的心境。写景抒情,应追求"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即,要把不容易描写的景象,写得使读者像亲眼见到一般,而作者所要表达的不尽之情则表现在言词之外,由读者通过形象的描写自己去体味。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因情选物写作时,笔下的自然景物应融入作者独特的情思,让"山水有情,草木知意",而不是简单客观的描写。  相似文献   

6.
《小读者》2013,(9):36-37
文章写景多为抒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晴语”,作者将主观感受融入客观景物之中,景物描写就具有了灵性,能够间接抒发作者的情感,表明作者的心境。  相似文献   

7.
【概念阐释】记叙文中还有一类是抒情类记叙文,它是指以事物或景物为写作对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或对事物的记叙,以达到抒发作者某种情感的目的的散文类文体。这类题材的文章多使用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借物抒情等写作手法。是近年来现代文阅读题中常见的文体。  相似文献   

8.
散文被人誉为“美文”,很多人喜欢用散文抒发感情。而描写景物是传达和烘托感情的有力手段,作家在描写人物心情或抒发自己的感情时,总要选取适当的景物来渲染衬托。因此,一篇散文既要有“景”,又要有“情”。景物是客观存在的,但作者描写景物时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主观的感情色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写景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而且景物描写往往要与人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那么怎样在写景中具体形象地表达思想感情呢?常用的方法是融情于景和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与借景抒情两者都要力求达到物我相谐,主观感情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的境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一方面,“感情是散文内在线索之一,支配着人、事、  相似文献   

9.
学习目标 1.了解抒情方式的种类并明确它们在适用范围、表达效果上的异同. 2.熟练掌握记叙文中的抒情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知识储备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记叙过程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地表达对所写的人、事、物、景等的爱憎好恶的感情,使形象更加突出,以激发情感共鸣,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直接抒情,就是直截了当地抒发内心的感情;间接抒情是指作者把感情融合在人、事、景、物之中,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的感情倾向.  相似文献   

10.
借景抒情是写景类文章最常用的表现手法.即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大自然绚丽多姿。一草一木、一花一鸟、一枝一叶.时时会触动我们的心灵。古人有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一切景语皆情语”。写作时如果把景物描写和抒情结合起来.就可以创造出深远的意境。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为一体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散文的意境是怎样创造的呢? 一、通过描写景物调动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法创造意境。王国维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谓之真意境。”(《人间词话》)这里说的“真景物,真感情”就是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外物,在散文中,作者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感情,通过不同的真实画面表示出来,使情、景二者水乳般地融合起来。我们来看刘白羽的《日出》最后一段写黑夜后的黎明和日出。作者以细腻多彩的笔调,真实地描绘了  相似文献   

12.
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说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意思大致是:一年四季有不同的景物,这些不同的景物表现出不同的形貌;人的感情跟随景物而变化,文章便是这些感情的抒发。  相似文献   

13.
写诗作文,无非是要说服人或感动人。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不是无情物,任何一篇好文章都是情动于中的产物。一份真挚而自然的感情是来之不易、稍纵即逝的。抒情就是作者把自己对客观事物的喜怒哀乐等主观感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表达来抒发。而中学生作文中抒情方面的问题较多,那么在作文中,抒情又有怎样的要求呢?笔者以为应注意以下四点:情贵“真”情是文章的根本,“只有当作者先笑的时候,才能换来读者的笑容。”一份靠头脑捏造的“情”,自己无法消受,何能感动别人?如果作者内心一片真情,倾吐在文章中,文章就能震撼人心。诸葛亮《…  相似文献   

14.
抒情散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作家魏巍曾说过:“写好一篇东西,能打动人心,就要把心捧给读者。”写作抒情散文就要做到把心捧给读者,就要吐真情,有真意,  相似文献   

15.
孙云云 《现代语文》2013,(12):58-61
一、教材分析 《项脊轩志》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文言散文。它通过记叙“百年老屋”的几经兴衰,回忆家庭琐事,抒发情感。贯穿文中有两条线索,一条是物线,物线以轩为写作角度,情线有对亲人的深沉怀念,更有作者复兴家族的强烈责任感。文章表达的一大特点就是将项脊轩中人、事的变迁和作者的情感的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在抒发情感时,既有明写,也有暗写,在从明写到暗写的变化中,体现了作者内心难言的伤痛。  相似文献   

16.
托物抒情,是散文写作的重要手法。托物为什么能够抒情呢?原因就在于“物”与“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如果不存在这种联系,那么便会——要么有情而无寄托,无从抒发;要么有物而无真情,物成虚设。《又闻蛙鸣》这篇文章就采用了托物抒  相似文献   

17.
古诗文最常使用“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叙事缘情”等抒情方式,将作者的感情倾向、审美意趣通过生动的形象表达出来。所有好的古诗文作品,无一例外地表现了作者的审美意识,要把握作品中的“情”,不仅要知人论世,了解其创作背景,作者往往把自己的身世处境与个人荣辱融注于自己的作品中,常常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鉴赏古诗文,分析其情感倾向,就必须从景物人手。只有在景物所描绘的意境、意象本身蕴含的内容把握准确的基础上,才能体会出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意绪。在古诗文的学习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18.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景物、人物抒发或喜或悲的感情。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典诗歌讲究“诗言志”,“志”系指诗人要抒发的各种思想感情的总合。抒情方式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借助客观的、外在的景物来表达主观的、内在的情志。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景物除了有勾勒背景、渲染气氛、烘托情调、象征品格等作用外,在古典诗歌审美范畴中,还往往是抒发感情的一种基本方式。诗人通过主观思想感情与客观外在景物的贯通交融,借助特定景物来暗示、传递、转载情感。在景、情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上,又有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两种类型的分别。  相似文献   

20.
记叙文中的抒情是作者在记叙的过程中,对所记事物、景物、人物抒发或喜或悲的感情。它一般可分为两大类: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也称"直抒胸臆",它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作者内心情感的手法。作者由于受到现实生活或历史事件的激发,于是打开心扉,直接诉说自己的感受。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一文,在回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