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清代学者袁枚云:“蚕食桑叶,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所酿者蜜也,非花也。学习亦然。”蚕食桑叶,蜂采花,正如人们治学,要不断地吸收知识。吸收是基础,消化是目的,而消化是为了更好地吸收,环环相扣,缺一不可。两者只有密切结合,才能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创新。  相似文献   

2.
学习新解     
清代袁枚 说:“蚕食桑, 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酿者 蜜,非花也。” 蚕吃桑叶,吐出来 的是丝,蜜蜂采的是花 粉,可是却能酿出蜜。这都是由于蚕和蜂把桑和花粉进行了分解加工,再创造,才吐出丝,酿出蜜。这句话说明读书要精思,不可不求甚解,要有自己的创见。  相似文献   

3.
选题:整体把握,抓“神”明旨。给材料作文的材料如诗文、图画、名言警句、寓言典故、新闻轶事等都有其主旨。例如下列三则材料: (一)“蚕一生食桑约十五斤,吐丝一钱;蜂采花万朵,酿蜜一克。” (二)“蜂采蜜一天往返达六、七百次。” (三)“蚕食桑,所吐者丝也,非桑也;蜂采花,所酿者蜜也,非花也。学习亦然。”第(一)是讲博取,这是指学习方法,第(二)是讲勤劳,指学习态度,第(三)是谈学习方法问题,但不同于(一),这是讲学习要善于消化吸收,为我所用,才能创造出全新的、高质量的东西来。同时对同一则材料,可以依照思维的四种指向作依顺材料的顺向思维,反其意而用的逆向思维,推理引申的纵向思维和广泛联想的横向思维,这样从多角度去思考,就能克服思维定势从而进行发散性创造思维。  相似文献   

4.
王晓慧 《快乐阅读》2011,(19):18-19
清代诗人袁枚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蚕食桑,而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这句话中的"食桑采花"可算作"拿来","吐丝酿蜜"我觉得就是"创新"。新的世纪,  相似文献   

5.
读书如吃饭,这是清人袁枚的一个著名比喻。他曾在《随园诗话》中这样写道:“或问:‘诗既不典,何以少陵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知‘破’与‘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会吃者长精神,不会吃者长痰瘤。”袁枚的见解是对的。如果读了而不消化,读了而不理解,且自以为是附庸风雅,难免要出问题,闹笑话。如若不信,请看《梦溪笔谈》中的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6.
读书如吃饭,这是清人袁枚的一个著名比喻.他曾在<随园诗话>中这样写道:"或问:‘诗既不典,何以少陵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知‘破'与‘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会吃者长精神,不会吃者长痰瘤."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阅读好像蜜蜂采花,作文好像蜜蜂酿蜜。读和写是相辅相成的,“读”是基础,“写”是目的。只有“读”这个基础打好了,才能厚积而薄发,但只“读”不写,就如过眼云烟。只有读写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学生的作文能力才会逐渐提高。《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环节: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材料,使课内外阅读与写作相联系,学与用相结合。实际上是“举一”与“反三”的结合,是“学习”与“运用”的结合。  相似文献   

8.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21世纪的四大支柱,其中“学会求知”是基础.是前提,不会学习则难以获得知识,没有知识也就谈不上“做事”、“生存”了,如何学习、求知?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较多的知识呢?我国清代学者刘开的“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道出了学习、求知与发问之间的关系,要学得知识,就要发问,就要善问,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总量急剧增长,知识陈旧日益加速,学科之间互相渗透、交叉、分化,新兴学科和边缘学科不断出现。在这样的形势下,修订工科本科教学计划必须体现和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增强适应性,这也应该成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原则。“根深才能叶茂”,加强基础的重要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面对“知识爆炸”的现实,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不可能掌握他们将来从事工作所必需的全部知识。因此,只有使学生具有厚实的基础,毕业后才能在工作中独立地吸收新知识,渗透新领域,比较顺利地适应  相似文献   

10.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与生活也是紧密相连的,他们的学习过程往往是一个经验被激活、利用、调整、积累、提升的过程,是“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周玉仁),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有意或无意间所接触、所感受的数学事实,无不是他们数学学习的基础和重要资源,并深刻地影响着其数学学习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当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就是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数学与学生原有的经验密切结合起来,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从而学起来倍感生动、亲切、真实。  相似文献   

11.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就有动力。兴趣越大,学习积极性越高。”只有学生有了兴趣,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让学生主动自觉地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我国古代教育学家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一个人的兴趣对他所从事的事业有无积极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的重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美  相似文献   

12.
何谓“学力”?关于学力的概念是同教育的本质观、学校观、儿童观、价值观等等复杂地交织在一道的。难以一义地界定。所以,把“学力”一般地定义为“人通过学习所获得的能力”或“作为学生的学业成绩所表现出来的个体及团体的能力”是不充分、不准确的。 日本教育学者小林洋文仿效胜田守一的口吻断言说:“学力这个辞是日本语特有的,学力这个概念也是日本语特有的。”这是错误的。在中国,作为“学问之力量”、“学问之效力”的“学力”这一词汇自古以来就有了。问题在于,作为社会通念的“学力”含混多歧。中小学义务教育阶段所要培养的“学力”可以说是国民共同必须的“学力”。这种“学力”也可谓之“基础学力”。不过在这种场合,种种观点是混杂在一道的;有的视基础学力为读写算基础技能的学力;有的视之为贯穿所有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甚至仅视为应试能力。在当今我国学历竞争、学力竞争愈益激化、国民各阶层渴望“学力”的形势下,科学地认识“学力”与“基础学力”就显得愈益必要了。本文试图回顾日本的学力说、尤其是战后以来学力论争的演化,进而为探讨今后基础学力的应有模式提供思想资料。这对于科学地确立我国的“学力”概念将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长期的小学教学中.我发现,只有小学生喜欢哪一个科目.对哪一个科目有兴趣,他才能学好。这说明,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古今中外.有好多教育家都说类似的话。我国的教育大家思想大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就连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我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樊敏 《考试周刊》2007,(22):71-7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只有让学生吸收、消化,通过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是为学生学习“铺路架桥”服务的。因此,重视研究探讨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与形式,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教学质量时,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找出他们学习差的主观原因,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拔出学生学习差的主观原因是为了什么呢?是否和教师也有关系呢?据说,有的同志“连想都没有去想”。而一当提出这样的问题时,这些同志就会声明:“我问心无愧!”听说,这还是有理论根据的,就是“我凭良心办事”。“讲的讲了,练的练了”,“既没讲错,又没少练”,甚至讲者满头大汗,练者精疲力倦,但学生却“连最基本的也掌握不住,你说这恼火不恼火”!于是,结论只有一个:就是学生“不听话、不中用”。  相似文献   

16.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语文素养很重要,语文真的很重要。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告诉我们没有兴趣地学习,不但浪费时间和精力,而且收不到良好效果,平时语文学习更多是被灌输,是来不及消化的速成学习,时间久了感到枯燥乏味,学生对语文学习根本没有兴趣。  相似文献   

17.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学生对学科学习越感兴趣,则学习越有信心,成绩也就越来越好。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才能激发求知欲。  相似文献   

18.
吸纳·创造     
蚕吃叶而吐丝,蜂采花而酿蜜,牛吃草而产乳汁,海纳百川而烟波浩淼壮阔无边。自然之理昭示我们,吸纳是创造的基础,吸纳是创造的前提;创造是吸纳之花,创造是吸纳之果。纵览人类文明史,熠熠闪光的文化泰斗们,无一不是吸纳与创造的杰出典范。马克思自言愿做一个蛀书虫,誓言是掌握人类的全部知识,一部洋洋洒洒的《资本论》改变了整个世界;牛顿误煮怀表而创立万有引力学说;爱迪生因无数次实验而诞生1400多项发明;爱因斯坦那一箱箱资料卡片凝结出相对论;孔子“苇编三绝”,一部《论语》和七十二贤使之成为千古圣人;屈原“博闻强识”、“哀民生之多艰…  相似文献   

19.
留住童心     
反刍,是生物学的名词,也就是农民说的牛“倒嚼”。牛吃下食物,先到瘤胃,再到峰巢胃,然后回到口中咀嚼,再入重瓣胃,最后入皱胃。经过反复,粗食草料,变成可吸收的营养。人们读书学习知识,把它消化和吸收,也和牛的反刍一样,也须有一个不断咀嚼、消化、吸收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她胜利了     
小朋友们正在练习舞蹈《小兔采花》,一个个舞姿翩翩,只有小燕紧皱眉头,脚尖也踮不起来。“小燕,是不是脚疼呀?”她摇摇头。 “那就好好跳”我严肃地说,她点点头。 当晚,我听到隔壁传来哎哟哎哟的声音。是小燕!我正要去他家,只听他妈说:“明天去跟老师请个假,别跳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