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祖国大陆第一个以闽南话方言播出的广播频道——海峡之声广播电台闽南话频道2002年元旦正式开播,每天以18.5个小时向闽南、台湾省及东南亚等地的闽南语听众播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广播节目。闽南话是汉语重要方言之一。它源自古代中原的河洛话,广泛分布在福建闽南地区,台湾绝大部分地区,广东潮汕、雷州半岛,海南岛及浙  相似文献   

2.
林菲 《东南传播》2012,(1):162-163
闽南话电视传播的迅速发展,在推动闽台文化交流中的作用日益引起关注。笔者结合在福建省首届闽南话节目评奖活动的观评及其自身工作经验,提出闽南话播音员、主持人在语言表达技巧方面存在的缺陷,是否可以借用普通话的一些播音主持技巧,将闽南话节目播得更加有声有色;借助普通话节目的形式,是否可以把闽南话节目做得更加生动活泼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2008年以来,两岸关系发生重大良性转变。然而在2014年底至2015年初却再次出现了有关两岸关系转向何方的讨论和声音。而这个背景正是2014年台湾岛内九合一选举出现新变化。在新形势下,媒体作为两岸沟通的桥梁需要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所说的:"闽南文化作为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大有文章可做。"当前发展闽南话地方广播有助于提升对台传播工作的效率。同时地方闽南话广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而对当前的闽南话广播进行融合与创新,体现闽南话广播对台传播的功能与特质,无疑是解决当前发展瓶颈的一个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张玥 《今传媒》2010,18(10):134-135
论文主要集中讨论闽南话播音与普通话播音的异同点,全文以讨论祖国大陆第一个方言广播频道海峡之声广播电台的节目为引子,引出对闽南话节目的研究和讨论,从闽南话的由来和传播、与普通话相比闽南话自身的特点所在、从普通话播音看闽南话播音的特殊之处及方言节目的发展前景等几个方面综合阐述闽南话节目存在和发展的意义。文章以大量的实例作为印证观点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5.
闽南文化与台湾文化一脉相承,是维系两岸同胞亲情的纽带。本文以东南广播公司闽南话节目《阮厝在泉州》为例,阐述闽南文化在对台广播中的重要性,探讨对台广播节目应该如何更好地运用闽南文化,提升对台宣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由于"文化台独"势力从中作梗,在台湾坊间,"台语"的说法大有取代"闽南话"、"闽南语"的趋势。闽南话进入台湾四百年,由于历史的原因,融入了荷兰语、日语及台湾原住民语元素,使得如今台湾的闽南话跟大陆祖地的闽南话有了些微差别。然而,用"台语"这个名称来指称此地的主流方言是不妥当的,说"数典忘祖"也不为过。本文梳理了当下闽南话与"台语"播音主持的几点异同,释答了对台方言广播在声音表现与归属感营造方面的几点困惑。  相似文献   

7.
叶亦武 《东南传播》2016,(10):31-32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不断深入是大势所趋,闽南话对台广播如何在融合与创新间,在情感的宣传上,走出一条"可听"的"味道"元素,以情感共鸣拉近台湾同胞的心理距离,体现闽南话对台广播的功能与特质,无疑是闽南话对台广播同仁的思考方向。本文以东山人民广播电台闽南话节目《海峡七彩虹》为例,阐述情感元素在对台广播中的重要性,探讨对台广播节目应该如何更好地运用情感元素,提升对台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廖一杰 《东南传播》2010,(8):199-200
和普通话播音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不一样,闽南方言广播一直没有自己的标准,没有所谓的"三级六等"分类。面对不断发展的闽南话方言广播,如何做到播音语言的"字正腔圆"是其面临的一个尴尬又不得不严肃对待的问题。因为闽南方言本身的特殊性,使得其"字正腔圆"有不同于普通话播音的更多内容,也只能通过不同于普通话播音的方式做到"字正腔圆",达到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谢良建 《中国广播》2011,(11):36-39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新闻媒体做好新闻报道工作的重要原则。对台闽南话广播应结合自身特点,从新闻选择、新闻编排、新闻编辑和新闻播报四个方面将该原则具体化,使之成为“贴近两岸实际、贴近台湾社会、贴近岛内受众”的实践指南。  相似文献   

10.
大陆对台广播在台湾30万的听众,这30万听众对岛内局势有什么影响。岛内目前的局势将对台广播的发展形势产生何种影响,而作为台湾民众的母语之一的闽南话又将在对台广播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文将就如何针对岛内受众心态、加强对台广播传播有效性,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作为闽南方言表达的精髓形式,闽南话讲古特有的艺术性及感染力深受台湾受众喜爱。在对台广播节目求新求变的大背景下,运用闽南话讲古类节目的语言艺术,更易让台湾受众获取讯息,获得愉悦,进而达到传播中华文化、增强台湾受众的文化认同之目的。  相似文献   

12.
遍地开花的民生新闻面临同质化的挑战,后起之秀的闽南语民生新闻要如何发展壮大呢?地市级电视台思考的重点不是连线报道类的硬技术,也不是新闻调查类的深厚功力,而是融入本土生活的独特视角.论文通过漳州电视台《本地话新闻》的成功案例,说明“方言style”的重要性,而且要努力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品牌塑造与新闻报道的双赢驱动,才能增强闽南语新闻的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吉美 《东南传播》2024,(2):27-30
本文针对闽南话电视剧译配过程中如何避免“声画两张皮”的现象进行了解析,对如何增强译配角色的贴近性做了案例的分析和示范。译配不同于翻译,要把人物体现得活灵活现并且去“还”角色人物的“魂”,在前期准备阶段,导演需深入理解原作品和文化背景,确立目标语言的文化适应性;在中期录制阶段,导演需精准捕捉原汁原味的表演,成功解决演员与角色之间矛盾统一的关系;在后期制作阶段,导演需通过剪辑、音效处理等手段,提升译配作品的视听效果。本文旨在为闽南话电视剧译配导演提供一套系统的实践路径,以实现闽南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4.
<正>用闽南方言对本地和台湾广播,我们通常用的是用普通话写成的文稿,这就经常要碰到两个颇为麻烦却又回避不了的问题。其中一个是词语问题,即普通话词语如何转换成闽南方言相应的同义词语;另一个是语音问题,即闽南方言词语的读音问题。闽南方言语音的类型比较复杂。本文只就广播中对闽南方言词语文白读音出现的一些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闽南方言区是华夏民族最早接触西方文化的地区,明清以来,西方传教士陆续进入南洋群岛和闽南内地与台湾,为推行西方宗教文化而学汉语、习方言,创造闽南方言罗马字(又称白话字),客观上成为我国语文现代化的先声。然而,滥觞于16世纪南洋群岛的教会闽南方言辞书和后来的各类闽南方言教材、闽南土白圣经译本、《论语》等中华典籍闽南方言译本,记录了几百年前的闽南话,现大部分存于海外,因大洋阻阔、学科隔阂、文献资料的限制,多不为学界所知,其研究颇多疏漏,难以一窥全豹。为此,有必要扩大视野,在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史、宗教史、教育史、语言学史等大背景下,重新全面审视这一时期中外汉语及闽南方言研究的成果,以期对此作出较为系统、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6.
叶亦武 《中国广播》2016,(10):69-71
海峡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闽南话对台湾广播如何在融合与创新之间走出一条"可听"的"味道"之路,以情感共鸣拉近台湾同胞的心理距离。本文以福建省东山人民广播电台闽南话节目《海峡七彩虹》为例,阐述情感元素在对台湾广播中的重要性,探讨对台湾广播节目应该如何更好地运用情感元素,提升对台湾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对台广播中闽南文化要素运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苏闽 《中国广播》2014,(10):84-87
对台广播已走过60个春秋。从空中越过海峡,连接两岸,在实现信息的沟通之外,更重要的是实现了两岸情感和文化的交流。有效运用闽南文化要素,唤醒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在实现对台有效传播中起到关键作用。在新时期如何创新运用闽南元素,增强有效传播,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就对台广播中闽南文化的要素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评奖归来话广播北京广播学院郭镇之首次参加全国广播新闻评奖,感触颇多。作为一个学术研究者,这次难得机会使我学到许多东西,了解了广播事业和节目的现状及新近的发展,很有收获。我深深感到,实际工作向我们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人提出了许多问题,提供了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吴跃进 《新闻传播》2010,(3):115-115
本文主要就闽南话这种地方特色的语言在广播播音运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在此基础上,文章的第二部分简单阐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对策。  相似文献   

20.
闽南语是我国七大方言之一,主要传播于闽南地区、台湾省及东南亚,以其丰富的积淀、深厚的根基、独特的魅力,培育、滋养、联系和吸引着闽南地区人民、广大台湾同胞和东南亚侨胞,鲜明地向世人昭示了全世界华人、两岸人民同根同源、同音同文、血脉相连的历史渊源。本文从分析闽南语广播的优势入手,结合闽南语海外广播的现状及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从理论的角度,思考出闽南语海外广播的若干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