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渔的小说表面上具有强烈的喜剧色彩,而实际上背后包含浓郁的悲剧意蕴。这种悲剧意蕴主要包括:人生的悲凉与无奈;美的不合理的悲剧命运;封建末世的感伤情绪。悲剧意蕴的获得使李渔的小说具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意义,也因此不能把李渔的小说简单地划入轻松喜剧或滑稽喜剧一类。  相似文献   

2.
探春作为贾家女儿的佼佼者,其悲剧有其独特的特点.她的庶出身份导致了与生母的畸形关系,她的高才大志在末世现实中无法施展,最后终于无力摆脱远嫁的命运.探春的悲剧是当时残酷的封建等级、宗法制度造成的,是一出典型的社会悲剧、时代悲剧.  相似文献   

3.
鸳鸯蝴蝶派的言情小说是对当时功利文学的反叛突围和对狭邪小说的批判继承后发展起来的.它以“衷情”为感情取向,通过才子佳人的人物模式、普遍的悲剧结局体现出浓厚的感伤氛围,为随后到来的五四新小说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4.
刘晓萍 《文教资料》2008,(28):31-33
<傻瓜吉姆佩尔>和<我没有自己的名字>这两篇小说同样是塑造了一个傻子的形象.而且均以行骗者/傻子(被骗者)/拯救者的模式,却铺就了两条不同的人生道路,造成了两位主人公不同的人生走向与结局.两篇小说将行骗者的乐、被骗者的悲及凌驾于他们之上的拯救者的爱交织在一起,烘托出一个悲剧的主题,这是人性的悲剧,是生存的悲剧,也是社会悲剧.为了烘托出悲剧的氛围,小说中人物的身份被赋予象征性含义.两篇小说的作者在作品中均表现出一种悲剧的意识,但是因为作家文化背景的差异,他们又呈现出一些不同:辛格的小说中的悲剧意识更为含蓄温厚,而余华的则显得辛辣直白.  相似文献   

5.
《小城三月》是萧红的代表作品,文章试从人物的命运和作者的抒情风格方面来探讨小说的悲剧性.作者认为,小说的悲剧主要是人物命运的悲剧;而贯穿于小说首尾的抒情描写,又为小说的悲剧性起着重要的渲染作用。  相似文献   

6.
《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根据李欧梵对颓废的阐释,《孽海花》具有颓废的艺术魅力和现代性内容,这主要表现在:作为末世王朝最后留影的晚清社会的腐败与病态;清末妓女傅彩云的欲海沉浮;末世状元金雯青在官场和欢场上征逐和败退的虚无人生及其时不我与的时代悲剧。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文学思考生命、审视人性及揭示主题最为直接、透彻的视角.明清家庭小说几乎自始至终都弥漫着浓烈的感伤主义情绪,有着强烈的悲剧精神,悲剧主题是这一类别小说的共性特征.明清长篇家庭小说中的"家",最终都无可避免地走向了崩溃瓦解的边缘,作者于其悲剧的结局中寄托着一种寓意,即封建文化衰落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作为中国晚期封建社会的生活悲剧的百科全书,它无处不是死亡.由于作者家族的悲剧和他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曹雪芹只能借助"死亡"对封建末世发出强烈的控拆.他将这种死亡意识投射于<红楼梦>中,创造了以死为开端、以死为结局的死亡叙事结构,借助作品人物的死亡强烈地控拆着封建社会的罪恶.  相似文献   

9.
新写实小说以写实的手法描写出了现代人生存的悲剧,虽然新写实小说作者取材各不相同,但从其悲剧产生的原因,我们大致可分为生存条件的匮乏和都市中小市民小人物的毁灭,前者的悲剧形式作者采用的是以原生态的描写赤裸裸的再现了平凡人生存困境的细节,而在描写都市小市民生活的新写实小说中,“几乎无事的悲剧”给小市民的生活和命运蒙上了强烈的悲剧色彩。这种原生态描写手法以及悲剧情节的“几乎无事”是新写实小说悲剧意识产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0.
在英国小说历史上,托马斯.哈代可称为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巧妙运用环境推动小说悲剧情节的发展,烘托小说的悲剧氛围,突出人物悲剧性格。其独特的悲剧内涵和突出的艺术手法成就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在他所有的作品中,"威塞克斯小说"尤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其环境在小说中不仅有背景作用,而且极富象征性。而作者之所以能如此熟练的驾驭各种景物描写,是因为他有着一种浓厚的乡土精神。  相似文献   

11.
虹影小说将追求性爱欲望和颠覆传统伦理道德作为体现女性意识觉醒和女性价值认同的标志,是导致小说中女性走向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小说中女性的悲剧命运反映了作者自己的困惑与迷茫,或是回归文学"为伦理服务"这一目的不自觉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朱友成 《文教资料》2008,(24):28-30
十九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短篇小说<誊写员巴特比>的主人公巴特比这一孤独的人物形象,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小说的分析,旨在论证巴特比是个加尔文教的悲剧英雄.巴特比始终如一地坚守着他的"不愿意",表现了一个加尔文教信徒对自己信仰的执着但又终因与时代的格格不入而被淘汰.可以说,巴特比是麦尔维尔的自我投影,在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一个自我.  相似文献   

13.
《孔乙己》写于一九一八年冬,是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也是鲁迅先生最喜欢的一部作品.文章篇幅不到三千字,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的悲剧人生和当时社会的凉薄,揭示了封建末世下层读书人的病苦.教读《孔乙己》后,印在我心中的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孔乙己那件永远脱不下的长衫.  相似文献   

14.
苏童的《妻妾成群》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大家庭中的女性的悲剧故事。本文从《妻妾成群》的文本入手分析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以此洞悉女性在男权中心社会中的生存状态,揭示女性悲剧的起源,一方面,是传统文化中男权文化的压迫和禁锢,另一方面,是女性自身的不能自觉。正是这两个原因,造就了封建社会中无法突围的女人们的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15.
王琦瑶的悲剧蕴含了作者对宿命与命运关系的思考。小说中多次出现关于王琦瑶人生悲剧的预兆是作者的精心安排,旨在向读者暗示王琦瑶的命运早已被宿命决定。王琦瑶的悲剧折射了作者对当代上海都市怀旧文化的批判。为此,小说有意安排了王琦瑶与老克腊的爱情悲剧以及死于非命的情节。  相似文献   

16.
《孽红》是一部以悲剧著称的长篇小说,在这部小说里作者精心描绘着一系列的悲剧。悲剧的经历者,感悟着悲剧的痛苦;悲剧的制造者,体验着悲剧的折磨。因此,本文以“悲剧”为突破口,结合具体故事分析小说的主题,挖掘小说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作者试图从悲剧的角度,通过对悲剧性格的特点,悲剧性格的指向和悲剧结局的分析来把握巴金的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8.
邓彦 《文教资料》2008,(20):26-28
<苔丝>中独具匠心地运用色彩推动悲剧节奏的设计和哈代式的"超自然作者叙述",折射出哈代对18世纪亨利·菲尔丁读者作用理论的炉火纯青的运用.这一理论的运用使读者不仅能深刻理解<苔丝>的悲剧寓意,更能体会哈代的悲剧思想.读者作用理论的运用不但使得作者跟读者能有效地、完美地交流和沟通,而且更凸显出小说作为文学艺术的道德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9.
张弦是中国新时期一位很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他擅长于创作中短篇小说,为读者成功塑造众多善良女性形象,并分别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复杂人性等因素出发演绎了善良者悲剧命运。这是张弦有目共睹的文学成就。其实,细读经典,深剖文本,发现张弦的艺术特色与成就远非如此。文章以张弦的人生经历为横轴,以其小说创作为纵轴,拓展众评者的关注视野,分别从烙满作者初涉社会时代印记的热血青年、导致善良者不平命运的各色领导、忠于爱情的浪漫坚守者、深窥人生真相的各类智者、众人眼中的“跳梁小丑”五个方面深度还原立于悲剧女性背后的各类男性形象,立体挖掘善良女性悲剧命运的滥觞,高度礼赞部分睿智理性男性对于悲剧女性的救赎。  相似文献   

20.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十九世纪末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的力作.亦是其悲剧小说的最后一部。其内容悲怆低回,感人至深。对十九世纪末腐朽的农村宗法制社会和虚伪的宗教进行了有力的控诉。本文主要通过剖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次要人物的悲剧人生来分析这部小说中强烈的悲剧气氛和宿命感,以求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