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士"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特殊阶层,它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作为"四民"(士、农、工、商)之首的"士"种类有很多,最引人注目的当数"隐士"、"居士"、"名士"和"处士"。  相似文献   

2.
"中国道路"不只是物质力量、政治大国、军事强国的兴起,而且是文明中国的崛起,意味着一种新的制度文明之路在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集中概括和理论表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进一步凸显了中国的制度文化优势,证明了文化与制度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价值合理性和制度优越性。民族性文化和现代性制度的协调互动成为当代中国制度文化变迁的未来图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文化建设必须走出一条制度创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文明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内容】了解中国的京剧文化和京剧的发展;识记旦角的分类、京剧的四大名旦;简单学习京剧的喊嗓"呀""咦",及京剧名段《卖水》中的念白片段。【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京剧文化和京剧的发展。2.让学生知道京剧旦角的分类和认识京剧四大名旦。3.掌握利用人声的假声区学习京剧中的"喊嗓"和"念白"。【教学难点】掌握用假声区学习京剧中的"喊嗓"和"念白"。【教学思路】中国文化→国粹京剧→京剧发展→走进旦角→认识京剧。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中国传统治国方法中,主要有人治和天治,人治又包括法治和德治等。所谓"以人治国",就是以人为主来治理国家。在中国古代,主张"以人治国"的主要是儒家、法家等,其中儒家思想主张"以德治国",法家思想主张"以法治国"。下面就中国传统治国方法作一简单的介绍。1.道家主张"以天治国"中国古代历史上主张"天治"的是道家。老子从"天道自然无为"的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新的历史时期,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空间、时间、主体化"内涵维度,"并列、递进、互通"逻辑关系,以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进行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社会教育力"问题的提出,是当代中国发展对教育更高需求的表现,是中国教育实现深度转型的必需,也是当代中国教育学"教育与社会"关系研究的突破口。在"终身教育"视界和"当代中国"时空中,建构出具有内在构成和层次结构的"社会教育力"概念,以之为分析框架,可以发现当代中国社会教育力的实存状态、成因及其改进策略与路径,并呈现未来方向。唯有人人自觉承担起"社会的教育责任",中国教育和社会教育力才有更好的明天。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及其补编,李大钊的《史学要论》和钱穆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均为史学研究的专论,至今仍具有指引历史研究门径、启迪后学的价值。作为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史学大家,他们的史论有很多共通之处,然治史之心得却各有侧重。梁启超认为治史"贵专精不贵杂博";李大钊则认为"学问虽贵乎专,却尤贵乎通";而钱穆则认为"治史所以明变"。"专精"、"贵通"、"明变"是他们分别总结的治史经验,对当今史学工作者如何提高史识修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科院校正在讨论"新工科"问题,关注的是如何培养应对新经济需求的高端工程技术人才;同理,职业教育应当讨论"新职教"问题,关注如何培养应对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需求的优秀产业大军。我国职业教育须加快从"世界工厂"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成"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背景下的职业教育;理清思路,完成八个方面的重新定义;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新职教的推进和建设。  相似文献   

9.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基石和核心,它是"象"和"意"的有机结合,而"象"的具象可视与空间性以及"意象"本身"虚实"的空间性,决定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是种空间(至少是偏向空间)性的艺术。  相似文献   

10.
西方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和文学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冰心作为倡导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受西方文化及其文学思潮的影响,形成了她独特、鲜明的"自然、母爱、童心"三点一线的艺术主题和以"自我、艺术、自然"为中心和出发点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1.
中华"大一统"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核心,也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内容的关公精神的灵魂。关公忠、义、仁、勇精神,内含并多方面体现"大一统"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统一的强大动力。因此,我们有必要大力弘扬关公精神,以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2.
刘杰辉 《文教资料》2008,(30):60-61
翻译标准对翻译实践和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在中国,影响力最大的是严复的"信、达、雅",自提出后,雄霸中国译界百年之久.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翻译标准的深入讨论,尤其是"雅"的讨论,以求使读者全面地理解"信、达、雅"和严复的翻译活动.  相似文献   

13.
一、何为中国人? 中国人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可能有的内省意识.早在19世纪末,梁启超等便作过反省,概括中国人的特点为崇尚实际、主力行、贵人事、明政治、重阶级、重经验、喜保守、主勉强、畏天命、言排外、贵自强.林语堂则认为,中国人最主要的性格是圆熟,即"忍耐、模棱两可、老滑俏皮、和平、知足、幽默及保守性."钱穆认为中国人的性格是"和合性"的,即倾向于保持一种天与人、人与人的自然和谐状态.费孝通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将中国社会称为"差序格局"的社会,并认为中国人的特点是"自我主义",不同于西方的个人主义.这种观点与西方一些学者将中国人的特点称为"集体主义",而西方人的特点是"个人主义"不同.霍夫斯替(Hofstede,1980)曾用量表测量40几个国家,发现中国人在集体主义量表上得分高,故认为中国人更倾向"集体主义",而西方人更倾向"个人主义".然而,不少学者对此表示质疑.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社会转型呈现"时空压缩"特征,表现在社会转型历史方位目标和社会系统各个领域发展的"时空压缩"。转型社会"时空压缩"特征对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时空压缩"给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带来后发优势,即拥有"择优综合"的外部条件和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另一方面,"时空压缩"也使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更加紧迫的现实任务和国际社会压力。在"时空压缩"背景下,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健康推进需要社会转型目标和社会结构的优化,以及对地方性生态思维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西方体育精神的主旨是在人格平等的状态下释放人的感性生命、比拼人的肉体机能、挑战人的行为极限。而儒、释、道三足鼎立的中国文化则与之不同:儒家"克己复礼"的追求既不利于释放被文明压抑的感性生命,又不利于营造公平合理的比赛环境;佛家"众生平等"的思想虽然有利于营造公平合理的比赛环境,但其主张节制欲望、反对竞争的态度又从根本上取消了竞技体育的可能性;道家"齐物论""逍遥游"的思想似乎有助于感性的解放、人格的平等,因而有利于竞技体育的开展,但其"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精神追求又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国人的竞争意识和冒险热情。然而,尽管儒、释、道三家均不利于竞技体育的开展,但却有助于丰富中国式的健身,尤其是武术活动的精神内涵:儒家对"德"的重视、佛家对"心"的开发、道家对"气"的运用,共同孕育了形神一体、内外兼修的武术文化,从而造就了出神入化的中国功夫。  相似文献   

16.
本文比较分析了中国在东亚、非洲和拉美三地区的软实力外交,认为软实力外交对中国实现和平崛起和建设和谐世界的战略目标,以及树立"和平与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应以积极的心态巧妙应对挑战。这既是中国提升外交水平的过程,也是展示其软实力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文章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传统的扇制及其流变,同时论及了中国的扇文化及国人的扇情结;通过史证与本证的严密论析,终于辨清了"桃花扇"即折扇而非团扇,历时三百载的"桃花扇"之谜团就此澄清。  相似文献   

18.
前些时日,"中国鲤鱼"横行北美密西西比河,让当地人恐慌不已,投毒放电无所不为,甚至一度考虑关闭密西西比河进入五大湖区的运河,以防"中国鲤鱼"窜入作恶。追根溯源,这些鱼的老祖宗原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为控制鱼塘里过多的浮游植物和微生物而从中国请去帮忙的。不过这些家伙到北美后并不安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有名、辩研究之实,而无"名学"、"辩学"之称.自我国近代学者开创以西方传统逻辑参证中国固有名、辩的研究模式后,"名辩"遂成了"中国古代逻辑"的代名词.实际上,所谓的"名辩逻辑"是从来没有经过严格论证的.从一些研究者所勾勒的"名辩逻辑"体系来看,其所描画的概念论、命题论、推理论等主要内容,都不是真正的类似于西方传统逻辑那样的逻辑理论,"名辩逻辑"在中国古代是根本不存在的.众所周知,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形式逻辑体系,亚里士多德逻辑的创立,主要得益于古希腊数学方法的借鉴,古希腊的语言学研究也为亚里士多德逻辑提供了有益、有力的支持.而在中国古代并不具备创立亚里士多德逻辑那样的条件.中国古代的科学基本上停留在经验领域,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科学的发展阶段,中国古代的几何学本质上是一种文字几何,缺乏严格推理的手段.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汉语言的特点,也不利于逻辑科学的建立.然而,否定"名辩逻辑"的存在,并不等于否定"名辩"的理论研究价值.中国古代的"名"是指事物的名称,名学是中国古代以名为研究对象,以规范名实关系为核心内容的关于事物名称的思想理论.中国古代的"辩"即论辩,辩学是中国古代以辩为研究对象、以探讨论辩原则和论辩方法为核心内容的论辩理论.名学不是辩学,它们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是不能相互替代、也是不能相互包客的.在中国古代,不存在既非名学、亦非辩学的"名辩学".  相似文献   

20.
顾雪珍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家学会副会长、江苏音乐家协会声乐委员会副主任。曾获文化部科技进步奖、江苏省教委"优秀园丁奖"、"优秀教育工作者"和"优秀学科带头人"称号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出版专著《中国声乐演唱教程》、《歌唱艺术》、《音乐丛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