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强  罗媛 《考试周刊》2011,(2):37-38
在《活着》中,余华极其冷峻、真实地写出了人在边缘状态“活着”的生存状况。他用冷静的、令人颤栗的叙述,用生动的故事形式将这一主题抽象到人的生存意义的高度。本文通过分析《活着》所要表达的生存状态,去探寻作品中所体现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2.
活着,永远的追问--关于余华小说《活着》的人性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华小说<活着>的意义不仅在于它书写了一群普通人生活的历史情状,留下的更多是关于我们每个人对现实生存意义的永恒思考.探究小说的人物性格与命运,从而引发与小说相关的话题,在追问与被追问的过程中,我们应更加本真更加严肃地去看待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个体生命.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活着》的镶嵌式叙事结构和民间化叙事方式的分析,挖掘出作品的内在意蕴———生命意蕴和真实性的哲学观,即生命是种顺应而非抗争;真实为虚幻的真实。  相似文献   

4.
余华的作品《活着》讲述了主人公福贵坎坷的人生历程,通过苦难和死亡演绎了当时中国最底层人民所具有的优秀品质。本文从生存哲学视角入手,通过对"活着"的阐释——生命的苦难;活着的理由——忍耐与亲情;活着的态度——乐观的力量;活着的意义——生命的关怀这四个方面进行解读,深刻阐释余华长篇小说《活着》的生命意识。  相似文献   

5.
《活着》是余华著名的小说之一。本文解读了余华作品《活着》中体现的自民国以来几十年的中国人民生活的变迁。作者通过描写福贵这一小角色一生的坎坷人生,生动地展现了中国人民生活的历史变迁,诠释了"人与活着"这个永恒的话题。  相似文献   

6.
余华的作品将“历史”置于创作当中,讨论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在历史语境下重新解读作品。他着重展现边缘化的历史和边缘化的人物,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来揭示生命的意义。本文用逸闻主义“触摸真实”维度分析《活着》中对灾难和人生哲学的复杂关系;以及用逸闻主义“反历史”策略探讨《活着》中偶然性事件所展现出人生命运的无常,以及揭示真实的社会现实,从而挖掘其中蕴含的生命意蕴。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海德格尔存在主义理论分析《我弥留之际》与《活着》这两部作品,从"向死而在"、"存在"与"存在者"和"世界"三个维度对这两部小说中人物的生存状态进行比较。笔者认为《我弥留之际》真实展现了活在不同世界的人物,其"存在"主题表现得厚重深刻;而《活着》却将视角局限于单一类型人物,在表现"存在"主题方面过于刻意,显得力不从心。  相似文献   

8.
余华是先锋文学作家中的佼佼者,他的作品体现了深沉的人文主义的思想。以《活着》为例,《活着》中余华用描写多次死亡的事件写活着的不易,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在作品中余华不流露出对这场人生苦难的同情,用的"零度"笔调客观地描写福贵一家人的各个人的死亡,展现了作者对中国式农民的隐忍的钦佩、对活着本身的崇敬,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国农民的深沉关怀。  相似文献   

9.
活着     
那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能活到今天,我那时并不懂得什么是活着,只知道活着是要呼吸的.可我知道什么是死--闭着眼睛,脸色苍白,躺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任凭自己的亲人怎样哭喊.死的情景是我在医院里看到的,我见过和我住一个病房的孩子死了.我几乎不去想活着的事,我太小了,只有八岁.但我已经朦朦胧胧地觉得活着不好:我要打针吃药,要做手术……那一切太可怕了.  相似文献   

10.
《活着》以幽默、底层语言塑造了一位饱经磨难,"貌似"最该死亡,但却一直活着的老人——福贵的一生。通过福贵表达了老百姓最低限度的人生追求——活着。《活着》是余华作品风格改变的开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采用倒叙的写作顺序、双重叙事的风格,以简洁含情的语言勾勒出以福贵为代表的穷苦大众的底层生活。通过福贵人物形象,读者感知到生命的厚重、活着的意义;通过两位各具魅力的女性,读者感知到包容的价值。接地气的叙事不流于形式,这正是《活着》艺术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11.
余华的作品《活着》将视野转向了民间,写出了最底层的人们活着的本真状态。本文正是从余华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政治背景淡化、人物对苦难的忍受三方面来阐释余华的《活着》中的民间话语。  相似文献   

12.
<巴·那顺乌日图散文集>是新闻与文学联姻孕育的成果.作品以艺术的手法真实地展示了当代内蒙古草原的面貌.浓厚的民族特色、鲜明的时代风貌和优美的意境是作品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3.
活着     
几年前,爷爷像个哲学家一样说:"生命的底线就是活着。"似乎有"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意味,但懵懂中又感觉不是。年龄稍大,慢慢琢磨出了其中朴  相似文献   

14.
刺刀是隐藏在现实中偶一露面的真实,幕布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余华以他一贯的冷静风格为我们撕开了幕布的一角。电影《活着》在一定程度上修补了小说《活着》的疑问,增加了更多的现实符号。通过文化语境的重构,使阅读主体与阐释主体、作品文本共同建立了一种以“体验”为空间的同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印度之行>是20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福斯特的一部最成功的小说.这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英国殖民者和印度人民之间存在的矛盾与冲突,昭显了英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是造成种种悲剧的症结之所在.本文从"联谊会"的失败;马拉巴山洞游玩的悲剧性结局;穆尔夫人客死他乡;菲尔丁和阿齐兹友谊的破裂四个方面来论述英国殖民者对印度和印度人民殖民统治的悲剧性结局.  相似文献   

16.
余华是活跃在当代中国文坛的重要作家之一,其重要代表作<活着>的艺术特点向来备受关注.本文着力用荣格的原型批评方法来分析作品,并试图从中华民族千百年的集体无意识中找出"福贵"等人物所体现的种族记忆,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记忆的方向来解读作品的多层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余华先生创作的众多作品中,《活着》最为显著的文学特征就是其极具代表性的双层叙事结构与鲜明的文学艺术美特征,这样的结构贯穿于小说的各个情节中,蕴藏着"活着"真正的人生哲理,同时又极大程度地烘托出整体的独特审美效果。本文分别从第一人称叙事层与以福贵为主体的第二叙述层深度剖析了《活着》当中的双层叙事结构,并通过故事较强的真实性、半陌生化的效果两个维度,解读了其蕴含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8.
李莎莎 《考试周刊》2012,(64):21-22
《活着》是余华进入创作成熟期的一篇力作。小说通过时主人公福贵一生坎坷命运的描述。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人的生存处境的荒诞.以及人在此颓败不堪的处境中对苦难的承受能力,从而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余华作为大陆地区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其作品叙事的语言特色及作品的写作风格一直是独树一帜的。《活着》作为余华一生创作的经典作品之一,对余华特殊的叙事语言、叙事视角和叙事方法展现得淋漓尽致。余华运用了传统现实主义的手法进行创作,同时采取了双重的事件叙事视角达到巧妙而又灵活处理故事叙事时间的目的。叙事之中,加之以其独特的讽刺语言及黑色幽默的笔法,置主人公福贵苦难的一生在宏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但却用其社会个体的悲剧消解了整个社会严肃而又凝重的历史氛围。《活着》中这样的叙事之巧和叙事之美,最终诠释了人活着的真实意义,并揭露了社会对个人的迫害和摧残的阴暗面。  相似文献   

20.
“活着,真好!”我一觉醒来,脑海中留下的只有这四个字。因为一场可怕的梦,让我醒来时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感恩和依恋。活着,真好!虽然我每天早晨必须5:40起床,然后费劲地蹬着自行车去上学;虽然我每天晚上必须熬到12:00多才可以上床睡觉;虽然我每天都不得不面对很多繁重的作业;虽然我时常感到烦恼、消沉……但现在我要幸福地对自己说:“我还活着,活着真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