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在80年代以前,出版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行业。除北京、上海等地有一些不同的名称的出版社外,其他地方大都是一省一个出版社,即各地的人民出版社。从80年代中期开始,各地的人民出版社开始“瓦解分化”,分立出若干专业出版社。一时间,出现了出版社百舸争流的景况...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出版界的改革已经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1979年在长沙召开的全国出版社社长会议,提出了“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办社方针,改变过去长期墨守的“三化”(地方化、通俗化、群众化)方针。这一方针被党中央、国务院肯定之后,地方出版社有了巨大发展,重点工  相似文献   

3.
首批“全国优秀出版社”中惟一受表彰的高校出版社1993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表彰人民出版社等15家全国优秀出版单位,北京大学出版社是首批受表彰的15家出版社中惟一的高校出版社,也是1993年、1994年和1997年在大学出版社中第一家连获“全国优秀出版社”称号的高校出版社。大学出版社第一家连续12次参加“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北大出版社从1988—1999年,连续参加第四十届至第五十一届“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这是大学出版社第一家连续12次参加“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  相似文献   

4.
当今中国,出版社已达四百余家,每年出版的图书品种数以万计。地方出版部门或地方专业出版社的出版物,要想在浩瀚的书海中不被淹没而能“跳”出来,唯一的出路是要创造自己的特色。出版物的特色,可以有多种多样。作为地方出版部门或地方专业出版社的图书,首先应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地方特色是地方出版部门或地方专业出版社图书的生命。在“文化革命”以前,地方出版社数目很少,一般一个省区只有一个地方性的综合出版社,几乎没有地方专业出版社,地方出版事业并不发达。从这种实际情况来说,也无法去侈谈什么地方特色问题。拿江苏情况  相似文献   

5.
人民出版社是国家重要的政治和哲学、社会科学著作出版社,在新形势下,该社决心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不仅做政治读物强社,也要力争做文化教育读物强社。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在“三农”方面扶持力度的加大以及“农家书屋”工程的推进,除农业专业出版社和地方科技出版社加大了出版“三农”图书的力度外,一些中央科技社和大学出版社也跃跃欲试,加入到“三农”图书出版队伍中来。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共有573家出版社报送科技类选题44908种,占年  相似文献   

7.
谢冬 《编辑学刊》2023,(6):75-79
近年来主题出版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各类出版社竞相角逐主题出版的荣光。但因资源禀赋各异,相较于人民社、党史社、军队社,美术社等专业社在主题出版上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如何利用自身资源和专业优势,开拓主题出版新领域、新境界?广西美术出版社“新时代中国书画论丛书”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为总结交流改革开放以来闽浙赣三省地方出版工作的经验,探索今后地方出版工作的发展方向,繁荣地方出版事业,福建、浙江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和江西省出版局科研小组,于5月中旬在南昌市联合举行了“当前地方出版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其应策”专题研讨会。与会同志就地方出版事业发展战略、优化选题、突出地方特色、提高出版队伍素质等问题,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地方出版事业得到迅速发展,成绩令人瞩目。三省的与会同志一致认为,在“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地方出版工作方针的指导下,近10年来,三省都在原有的人民出版社的基础上,纷纷建立了各种专业出版社,图书品  相似文献   

9.
明天出版社,是一家编辑出版少年儿童读物的专业社,自1984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党的出版方针,坚持正确的出版方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上承时代之命,下通读者之需,自强不息,发奋刨业,以高质量的图书,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并有几百种图书销往东南亚、朝鲜、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海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总结他们的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始终不渝地坚持了突破、追求和创新。  相似文献   

10.
根据十三大的精神,加快和深化出版改革,确实是当前应当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思考问题,我想回顾一下四川出版社改革的情况。四川出版工作较为重大的改革有四次: 一次是突破了“文革”前规定的地方出版社的“三化”方针,试行了“立足本省、面向全国”的新方针,使四川出版事业异军突起,获得了大解放。可以说,川版图书能有今天的繁荣局面,靠的就是这个方针。这是地方出版方针的一次重大改革。  相似文献   

11.
出版社按出版任务的专业特点可分为综合出版社和专业出版社。综合出版社是指出书范围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种门类的出版机构。与专业社相比,综合社的出书范围宽,有的几乎可以无所不出。过去各省市的人民出版社大多如此,现在新建的省辖市属的出版社多属此种情况。近几年,人民社大多数分建成有较强的专业性特点的出版社。目前,专业出版社在全国近500家,约占出版社总数的90%以上,以出版社会科学类图书为主要任务的居多,全国约200家;以出版自然科学技术图书为主要任务的居第二位,全国约150多家;以出版语言文字和艺…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上的一颗明珠──青海人民(民族)出版社建社40年吴乾运1994年是青海人民出版社建社40周年。它在青藏高原这块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民族文化历史的大地上,历经了几代编辑出版工作者的呕心沥血,艰苦创业,发展成为今天青海省唯一的一家综合性地方出版社。特...  相似文献   

13.
大学专业出版社以出版专业图书为主 ,在引进版权方面选择范围较窄 ,因此能成功地引进“双效”丰收的精品图书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与建社时间长、规模较大、资金实力雄厚的社会专业出版社相比 ,大学社在社内力量上并无优势 ,因此 ,要巧用学校资源。笔者在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从事版权工作 ,这里谈一下工作过程中“巧用学校资源”较深的几点体会。一、借助学校品牌 ,提高出版社声誉与外方首次联系 ,通常情况下要先介绍本社概况。大学专业出版社主要依托学校办社 ,其所依托的大学在学科、科研、人才等方面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这些…  相似文献   

14.
在台湾,随着社会风气的开放,有关“性”的话题已能公开讨论,相关图书也应运而生。许多出版社不仅出版了不少单本书,更有些出版社推出了有关书系。如时报出版公司有“两性研究系列”,自立晚报社有“Woman & Man”,张老师出版社出版了《爱·性·婚姻》,方智出版社推出了“爱情生活系  相似文献   

15.
就图书出版而言 ,在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 ,重点经济领域专业出版的规模优势日趋明显 (如建工、人卫、机工、邮电、电子等社 ) ,而地方科技出版社由于涉及面太宽 ,力量过于分散 ,缺少专业领域的规模优势。同时由于大学出版社的增多和规模的壮大 ,他们凭借天然的作者优势、学术优势占领了相当份额的科技图书市场 ,这就使得地方出版社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因此 ,地方出版社要想发展 ,在迅速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不被淘汰 ,就需要因地制宜 ,制定相应的策略。也就是说地方出版社的各项管理制度、经营方针都要围绕地方出版社的特点来制定。下面我仅…  相似文献   

16.
“包”字能不能进社?这是出版界议论的热点。有人认为,出版社是事业单位,不能搞承包;出版社一搞承包,就会影响贯彻“两为”方针。也有人认为,出版社只有搞承包,才能充满活力,更好地贯彻“两为”方针。这两种对立的观点,谁是谁非,很值得我们探讨,以更好地推进出版社的改革。我认为,“包”字可以进社,出版社搞承包经营责任制,有利于贯彻党的出版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针。图书作为出版物,既是精神产品,又是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在目前竞争日益激烈的科技出版业中,做强做大已成为科技出版人的发展思路及规划目标.一些地方科技社尽管形成了一些特色,也初具规模,但由于产品线单一,形成不了核心竞争力;况且办社规模、出版资源等不及许多部委专业出版社、大学出版社,故存在着不易做强做大、抗风险能力低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文化大革命前,关于地方出版社的方针任务有过规定,就是要地方化、通俗化、群众化。这“三化”,作为对地方宣传工作的一般要求,今天以至今后乃是适用的。但是,作为地方出版社的方针,它却是不全面不确切的,最多它只指出了地方出版社的部分任务。如果要用“三化”来指导地方出版社的工作,势必造成束缚而不是促进地方出版事业发展的后果。可能有人要问,地方出版社出书难道不应该有地方特点吗?  相似文献   

19.
我先简单地介绍一下第四届国家图书奖的科技图书评奖情况。这次从164家出版社1997、1998年两年出的优秀科技新书中择优推荐了361种图书人围国家图书奖(后来有所调整)。在164家出版社中,中央部委专业出版社49家,占29.4%;地方科技社和综合出版社65家,占39.6%;大学社50家,占30.5%。361种图书中,部委专业社推荐132种,占36.6%;地方社推荐134种,占37.l%;大学社推荐95种,占26.3%。在这次评奖中,山东科技社、人民卫生社、科学出版社等都获奖较多,科技成果、科技创…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数字化与出版产业变革为研究背景,总结数字赋能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的趋势,分析地方人民出版社因社而数、推进数字主题出版进程面临的内容与技术、投入与产出、自主与合作、项目与产业等现实问题和矛盾,在产业趋势与现实矛盾坐标建构中探讨地方人民出版社打造数字主题精品的路径选择,提出物理之变、化学之变和生物之变的应变策略,阐述内容为本、技术为翼、转化为王的启示与体会,以期为地方出版社尤其是地方人民出版社推进数字主题出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