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花 《江西教育》2003,(18):23-23
从上学期开始,我让学生尝试撰写数学周记。当时的初衷是想让学生增强对数学的直接、感性、真实的认识和体验。一个学期试验下来,我惊喜地发现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加了,思维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数学周记,他让学生从数学学习的“小课堂”走向了社会的“大课堂”,成为课堂教学有效的补充与延伸。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周记将生活与数学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它让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使得学生乐于接触数学信息。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尝试着写数学周记,用他们自己的语言记录学习、生活中发现的数学问题,或用…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改革对我们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每一节都是有效课.练习课作为新授课的拓展,我认为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和问题的引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从而促进他们自主发展,张扬个性,让练习课焕发出生命的活力.练习课不进行一定量的练习,是很难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形成解题技巧的,因此对于数学练习课,我认为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数学周记是指让学生以周记的形式记录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理解与评价.主要包括: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从数学角度对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把每周数学课上学到的一些重难点、作业或考试中的一些易错题记录下来,作为学生研究自身薄弱环节的第一手资料.学生撰写数学周记,可以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可以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使他们学会关注生活,热爱生活.[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复习课是老师们感到棘手的一个问题,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在复习过程中,学生不像授新课那样有“新鲜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如果教师准备不充分,容易出现复习课效率低下的现象。怎样才能上好复习课,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有效复习,对所学知识达到牢固掌  相似文献   

5.
数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过程。很多学生非常注意课前的预习和课堂学习,这固然是重要的。我认为让学生进行课后的反思和总结同样重要。“数学周记”就是学生以周记的形式记述他们对每周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体会,评价教师教学和自己的得失,提出自己对学习的要求和目标,向教师请教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知识疑难、学习方法的探讨,心理上的疑惑等。写“数学周记”能够帮助学生找出一周数学学习的得失,不断调整学习方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够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6.
数学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相关技能、发展数学思维、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载体,同时,恰当的练习还有助于学生建立学习信心.感受数学的严谨性.进而形成正确的数学观念。而练习巩固的过程正是让学生由“会”到“熟”.再由“熟”到“活”的过程。对于数学课练习题的设计.我有如下思考。  相似文献   

7.
“数学周记”是学生自主性、创新性作业,是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掌握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与教师进行心灵沟通等方面的重要载体.“数学周记”使双休日数学作业“变脸”,达到知识应用掌握与心灵沟通的双重效果.通过对学生激发兴趣、指导写作、科学评价等让“数学周记”作业落到实处,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加强了师生心灵沟通,优化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减负增效”效果.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倡导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等评价方法。本人在课改实验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写数学周记,把周记引进了数学教学,使它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学周记的形式不同于语文周记,它没有语文写作的要求,由学生自由地写,不拘长短、不拘文体,可以谈自己的心里话,可以给老师建议,可以和老师说悄悄话……数学周记是教  相似文献   

9.
怎样才能上好“整理和复习”课,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参与“整理和复习”,进行有序整理和有效复习,“使已经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那些经验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式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逐步通过自己的发现去学习数学,获取知识,实现数学的再发现和再创造”,并对所学知识达到牢固掌握、灵活应用的目的呢?就此问题谈一谈自己肤浅的看法,供同仁们参考。一、运用回忆梳理法,构建知识网络,发展认知结构,提高学生的鉴别水平“整理和复习”是以梳理、复习、巩固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任务的教学活动,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  相似文献   

10.
我教学完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十二册比例的内容后,设计了一堂练习课,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和巩固所学的知识。为了不让学生感觉数学学习枯燥乏味,我就设计了一些趣味性比较强,并有思考价值的题目,而且把讲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感觉数学课堂就是展示自己个性、展示自己才华的最好平台。  相似文献   

11.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学最终总要落实在全体学生的学习行为上。事实上,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才能真正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领悟,才能体会到“该怎样想”和“为什么这样想”,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新数学认知结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该逐步“淡化”其主导意识,给学生以发现、表现的机会。蒋金庸老师说:“优秀的老师从不把知识当作米粒喂给学生,让学生吃粒算一粒,而是把知识当作良种献给学生,让学生种一粒,绿一片。”因此,教学不但要教学生学会,更要教学生会学。未来的文盲不再是那些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会学习的人。  相似文献   

12.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往往以自己的学习兴趣为转移,学生只有当他对所学科目产生浓厚兴趣时。才想学、爱学,才能使他们乐学、会学;反之,则会使学生厌烦枯燥无味的数学.学生的非智力素质也得不到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从课首、课中、课末、课后做了初步尝试.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必趣。  相似文献   

13.
曹中原 《师道》2003,(3):28-29
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吴文俊,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十分动情地说:“小时候我对数学并没有多大兴趣,在大学二年级时还曾一度对数学失去信心,甚至想辍学不念。是一位姓武的老师的精彩授课使我改变了对数学的看法,对数学的兴趣发生了几何级数的跳跃,最终把数学研究确立为终生职业。”这里我们特别注意到,吴文俊提及武老师的课,赞之曰“精彩”;是武老师“精彩”的课改变了他,使他从“对数学并没有多大兴趣”转变为“把数学研究确立为终生职业”。足见,教师上课“精彩”与否,对学生的影响有多大。我们思考过怎样把自己的课…  相似文献   

14.
李娜 《陕西教育》2009,(7):118-118
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就像最好的老师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海洋。只有学生感兴趣,才喜欢学,也才能学得好。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每上一节课前我都在思考:怎样才能让我的学生对那枯燥单调的十个数感兴趣?怎样才能让我的学生对这门“冷血”学科有兴趣?实践证明:只有从学生生活中来的数学才是“活”的数学、有意义的数学,学生才会感兴趣。  相似文献   

15.
经常听老师们说:现在的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上课无精打采.萎靡不振。下课时精神抖擞,活蹦乱跳。可我们的老师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我想这与我们老师设计的教法,学法有很大的关系。陶行知说过.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正在逐步实现向人的生活世界回归。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活动。新课标也指出:“数学教学要重视所学内容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重视学生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应按新课标的要求去做,尽量选择生活中的事例作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因为实践是数学发展的丰富源泉。数学脱离了现实就会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平均数”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有一次查阅学生的周记,一名学生在周记本上写道:老师.您还记得吗?那天,您在办公室门口碰到我.便托我把改完的试卷送到教室去分发,末了您说了一声“谢谢”.让我感到太震惊、太感动了。  相似文献   

17.
颜鑫璟 《江西教育》2006,(12):32-32
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教师创设丰富的、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习情境,能使学生如临其境。让学生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深化所学知识,从而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例如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数学实践活动课教学中,我首先给每位学生发了一张如图所示的“车票”。  相似文献   

18.
同课异构是优化教学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文章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综合实践活动——“数字编码”为例,设计以“调查—交流—引领”为主线、以“提出问题,启发思维,制订标准,自主建构,创造编码,实践运用”为框架的同课异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例,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的全过程,从而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现实世界、学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在同课异构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之中,落实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19.
我们都知道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 ,数学的一切发展都不同程度地归结为现实的需要 .因此 ,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形式 ,从而知道所学数学知识有什么用 ,诱发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桂老师的课例 ,一个成功之处就在于能借助“问题解决”的教学手段 ,有效促进了“数学与现实”的沟通 .1 创境设疑 ,体现现实问题是知识的原型数学教育心理的研究表明 :当学生学习某种新知识之前 ,如果让他们先了解这项知识在生活中的原型 ,那么对新知识的理解会更自然、深刻和全面 ,学习态度也会表现得…  相似文献   

20.
笔者参加了全省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这次活动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师二附小殷智强老师上的“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殷老师运用自己的智慧,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陷阱”,让学生屡屡“碰壁”.学生遭遇“陷阱”后,思维自然地发生碰撞、顿悟,课堂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丽风景,学生的思维也因之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