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牛郎织女""七夕节"源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牛郎织女”传说故事和“七夕节”的主要发祥地是汉水流域的襄阳、南阳,其母体为“郑交甫会汉水女神”和“穿天节”。  相似文献   

2.
古往今来,“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深受人们的喜爱。文人骚客也纷纷借题发挥,抒发情怀。《诗经·小雅·大东》云:“维天有汉, 蓝亦有光。跛波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籍。”意思是说“天上有条银河,照人有光无影。织女分开两脚,一天七次行进。虽说七次行进,织布不能成纹。牵牛星儿闪亮,拉车可是不成。”诗给牵牛织女星赋予了人的感情。这大概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雏形。  相似文献   

3.
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上海市爱文义路小沙渡路永裕村口,“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的木牌下面,坐着近百名小朋友,全场静悄悄的,陶行知正在教大家认识星宿。他先让大家观察北斗星的位置,然后又讲了北斗星的作用。后来孩子们在他的热情鼓动下讲起了有关的传说,当孩子们讲完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后,他说:“这些故事是民间传说,很有趣,也很美,可以听听。但科学的孩子决不要相信有这么一回事。你可以在七月初七约几个伙伴和你们的外婆、奶奶轮流看天空,看牵牛和织女是否渡河相会?有人告诉你一个好听的故事,你可以听,但如果要相信,你必须说…  相似文献   

4.
历代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的文学作品层出不穷。《迢迢牵牛星》《鹊桥仙》便是其中的代表性诗作。我们不妨将其比较鉴赏。一、从思想内容方面来比较赏析《迢迢牵牛星》塑造了一位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表达的是愁苦哀怨之情。开头两句“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写出了牵牛和织女夫妇相距之遥远。然后,“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抒。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四句正面描写织女美丽勤劳的形象和她的悲痛情怀。接下来的“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又写织女的内心独白,那阻隔了他们夫妇的银河既清且浅,相去也并不甚远,…  相似文献   

5.
说“飞星”     
秦少游《鹊桥仙》词中“飞星传恨”的“飞星”,现在流行的唐宋词选注本一般都认为是指牵牛、织女二星。如,对“飞星传恨”句,唐圭璋主编的《唐宋词选注》(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所作的注释是:“飞星:指牵牛、织女两星。这句说牵牛、织女两星怅恨终年不得相会”。胡云翼《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七八年新版)的注释是:“飞星,这里指牵牛、织女两星。传恨,流露出终年不得见面的离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唐宋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版)的注释是:“作者想象被银河阻隔的牛郎、织女二星,无时不闪现出因离別而愁恨的样子。”我以为,如象上面提及的几种选注本那样看待少游词中的“飞星”,则有一问题令人费解:为什么词人偏要在“星”前着一“飞”字用以指代牛郎、织女两星呢?其用意  相似文献   

6.
我国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就是脍炙人口的一个。它和“孟姜女”,“白蛇传”等故事一样,千百年来流传很广,并为劳动人民所喜爱。 课文《牛郎织文》就是根据民间的有关传说编写的。故事中朴实勤劳的牛郎,渴望自由的织女,会说话的善良老牛,蛮横残忍的王母娘娘,把我们带进了一个奇妙的神话世界。牛郎织女在地上的生活是那样美好幸福,在天上的鹊桥相会又是那样真挚感人;我们为王母娘娘破坏了他们的美满生活而气愤;又为他们的坚贞爱情终于取得胜利而欢欣。这个故事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旧社会黑暗生活中的美好愿望。我们从牛郎织女同王母娘娘的斗争中看到了劳动人民对封建压迫的反抗斗争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相似文献   

7.
牵牛诗话     
牵牛,本是一个星宿的名称,俗称牛郎星。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与银河西的织女星相对。《诗·小雅·大东》:"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俶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洛神赋》:"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李善注引曹植《九咏》注:"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相似文献   

8.
牛郎、织女星座属于二十八宿星系,而我们目前已知二十八宿星图最先产生在汉水流域。战国秦汉至隋唐时期的天文学著作,对牛郎、织女、天河的记载也与汉水流域相联系。1975年冬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出土了大批秦简,其中《日书》部分有两条与牵牛织女相关的材料,证明牵牛织女故事应该是较早流传于楚地汉水流域的民间传说。牛郎、织女与河汉是牛女神话传说故事的三大文化元素,其中天河、天汉完全来源于汉水的水文化意象,同时也为文人"诗化"牛女故事提供了水天一色的想象空间,使牛女传说增添了烟波浩渺的汉水文化印记。  相似文献   

9.
牵牛诗话     
<正>牵牛,本是一个星宿的名称,俗称牛郎星。牵牛星即"河鼓二",在银河东,与银河西的织女星相对。《诗·小雅·大东》:"睆彼牵牛,不以服箱。"已经写到了牵牛和织女,但还只是作为两颗星来写的。《春秋元命苞》和《淮南子·俶真》开始说织女是神女。而在曹丕的《燕歌行》、曹植的《洛神赋》和《九咏》里,牵牛和织女已成为夫妇了。曹植《洛神赋》:"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李善注引曹植《九咏》注:"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河鼓之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  相似文献   

10.
《诗经叫、雅·大东》鸣织女、牛郎之不平,所谓织女“不成报章”、牛郎“不以服箱”,这就透露了早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了牛郎织女相会之故事雏形。尔后有天帝为织女主婚,以释织女之怨情,并解孤独。由此切入,就敷衍成了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东汉以来大量有关记述神异和习俗的典籍,只把牛郎、织女“限河梁”当作故事的前奏,而把鸟鹊填桥以渡牛郎、织女相会视为故事的圆满结局。千百年来,我国人民把“七夕佳期”当成喜庆节日,并以之为习俗年年庆贺。诗人词客因有情人终成眷属,而把七夕喜庆当作永恒主题予以讴歌。七夕节的基调是儒家的和乐美满,不过又打上道家的神仙思想的烙印,因而带有超现实的神秘色彩,终于使牛郎、织女相会成为千古不衰的爱情佳话。有人认为,七夕节是个哀怨日子,当日婚嫁不吉利,这一说法显然不妥。  相似文献   

11.
笔者通过对传统文献的辨析,认为汉代的昆明池建造绝非循周、秦辟雍或灵台旧制,在《诗经》时代牵牛织女故事并未成型,李山先生的《蒹葭》是表现牛郎、织女传说,《大东》的牛、女二星应对的是姬、姜两姓婚配的观点证据不足。解释《诗经》,宜力求贴近诗歌文本,难坐实处,不妨存疑。  相似文献   

12.
秦代实行的行政区划是纯粹的郡县二级制,以郡辖县.楚汉之际实行的封建制以军功而非以宗法血缘为原则,与周代的封建制不同.西汉立国至景帝中元五年,封建制和郡县制并存;中元五年以后,汉代真正意义上的郡县制官僚政体才正式确立.汉代的州一直以监察区的形式存在,直到东汉灵帝中平五年,州作为行政区划正式出现,郡县制被州郡县制所取代.秦汉开创的行政区划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在礼与法当如何配比以建构有效的政治文化模式,礼乐教化与刑杀,武功与威德当如何运用以调理民心,规范社会,巩固统一的问题上,秦汉统治者一直处于不断的摸索之中。这种摸索的过程就是礼与法从对立冲突逐渐走向融合协调的过程。从秦始皇开始,直到汉武帝才摸索出了一套富有弹性和生命力的政治法律模式——“礼法结合”。在秦汉的历史长河中,礼制与法制两大社会控制系统处于动态发展的“混一”状态,这是我们认识秦汉礼制与法制真实状态的关键。“礼法结合”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二千余年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法律模式,根本原因在于其适合中国古代国家和社会独特的内涵和结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从出土简牍看秦汉“隐官”的主要来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和里耶秦简中,不约而同地出现了“隐官”的确切记载,并可发现秦“隐官”的四个来源:冤假错案的平反者;军功以免的部分工隶臣;受肉刑处罚而后获免罪者;私属放免者。从而说明“隐官”不可能是某种机构,而应该是受过肉刑处罚,因特殊原因被官府确认为可怜悯者,并给予一定的补偿或照顾,但他们既不属黔首或庶人,也不是官私奴婢,应该是处在两者之间的身份特殊的低贱者。  相似文献   

15.
“道”作为政区通名,起源于秦,两汉都有以“道”命名的县级政区。“道”的由来,后人多解释为“有蛮夷日道”。其实,统治者要想长期控制一个地方,不论是采取武力降服还是文治教化,都必须借助道路交通;在环境闭塞的少数民族地区,道路的作用尤为重要,开路置驿乃是国家一统的象征和标志,新置政区以道路命名,尽在情理之中。蜀郡太守李冰最早开辟了通往焚人聚居区的“僰”道,奠定了川、滇东线交通的基本格局,秦汉经营“南夷”之地,均以“僰”道为基础,并在此设置了与道路同名的县级政区——僰道。  相似文献   

16.
七夕节考述     
“七夕节”又称“女儿节”、“乞巧节”。在众多人心目中,这一传统节日是由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编织起来的。“七夕节”与“女牛神话”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才融会成后来的“乞巧节”、“女儿节”。它虽然仍因袭着往日的旧俗,但伴随着丰富多彩、花样百出的乞巧活动,演变成了传统中国的一个女性的节日。  相似文献   

17.
西汉水流域有厚重的文化积淀,既有周秦文化的基因,又有中原文化、羌氐文化的影响,还有巴蜀文化的成分,是秦文化的发祥地和秦人的根基所在。这里的民间工艺在表现形式上具有强烈的仿生意识和浓厚的地域性特色,其中蚂蚱笼的设计更多地体现了西汉水流域院落建筑的商业意识,是这个区域内民间建筑文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18.
出土秦汉简牍及相关文献记载说明,秦代已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禀衣制度,但秦代百姓的日常穿衣是自备的,而各级封建官吏则实行赐衣制度,那么秦代禀衣的范围是集中在丧失人身自由或人身自由受限制的最下层民众之中。  相似文献   

19.
西宁社火迎春习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宁地区的社火表演活动中,较好地保留了原始的古代迎春礼俗。“挡羊娃”出身的春官就是东汉时县邑迎春礼俗中提前藏于东郊田野的“童男”,他是春的象征。“土牛”在西宁地区的社火表演活动中变成了“牦牛舞”,人们将“牛”的毛作为辟邪物品扯拽拔去,并且拔“狮子”毛,“龙”须毛等都是古代迎春礼俗中“旁磔土牛”习俗的变异扩大。但是在这头“牛”身上还是遗留下了“土牛”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别论述周秦之变对秦代文学和汉代文学的影响,并由此指出它在周汉文学演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