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航天时代     
一、宇宙飞船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载人航天活动中,最为辉煌的成就莫过于阿波罗宇宙飞船载人登月飞行。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飞船经过长途跋涉,进入月球轨道,人类首次登月行动开始了。船长阿姆斯特朗首先走上舱门平台,面对陌生的月球世界凝视几分钟后,挪动右脚,一步三停地爬下扶梯。5米高的9级台阶,他整整花了3分钟!随  相似文献   

2.
1959年以前,人们只能用望远镜来看月球,大约分辨率只有10千米左右.对月球的探测大概经过了这么一些历程:开始是击中月球,苏联发了一个国徽打到月球上,在当时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后就是逼近月球,硬着陆,软着陆,环月飞行,然后是不载人取样,载人取样,等等,一共经历了18年的历程,大概主要都是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期间.在这个期间,大概一共发射了65个探测器,成功的是45个,全是苏联和美国的.  相似文献   

3.
<正> 从古至今,夜空中皎洁的明月引起过人类无数遐思。可是,月球上到底有什么呢?天文望远镜已经告诉人类,嫦娥奔月只是美丽传说。那么,听起来荒凉冷漠的科幻小说符合事实吗?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谜。60年代初,人类的科技水平已经能够让登月这样神话般的故事成为现实。美国宇航局于1961年制定了“阿波罗登月计划”,经过了8年的艰苦努力,在连续发射了10艘不载人的阿波罗号飞船以后,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终于在1969年7月16日成功发射升空,人类首次登月行动开始了!  相似文献   

4.
2003年10月16日,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迈向宇宙的历史性一步,是中国航天事业划时代的伟大成就。随着世界航天技术的发展,人类还将进军月球,登上火星,探索更遥远的宇宙。人类第一次遨游太空1961年4月12日,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分钟,胜利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宇宙飞行任务,开创了人类载人航天的新纪元。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地降落在月球上。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那荒凉而沉寂的土地,并说出了此后在无数场…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准备9月末实施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出舱行走之际,美国也在为重返月球做着准备。自从1969年7月美国率先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登陆月球至今的39年中,人类再未踏足月球。现在,美国宇航局正在努力,力求于2020年在月球上留下美国新脚印,实现月球定居,并由此最终实现登陆火星。  相似文献   

6.
人类上次登陆月球距今已有四十多年了,如今,全球掀起了新一轮月球探索浪潮,与上次的大国探月竞赛不同,这次的月球探索竞赛参与者多了许多商业公司和私营机构,而且,大家的目标不再仅仅局限于登陆月球,而是要进一步开发月球,甚至建立月球基地.探月已进入2.0时代. 第二代月球探索已经开始 月球探索之前一直都是国家行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私营机构和商业公司正在寻求未来几年探索月球. 尽管距离1969年人类宇航员踏上月球已经四十多年了,但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仍然计划重返月球.这次虽然没有总统的号召,但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探月计划仍然是载人登月,至于时机嘛,就是他们宣布自己的新一代火箭和太空飞船"猎户座"准备就绪的时候.  相似文献   

7.
月球医院     
公元2030年,人类载人航天技术取得迅猛发展。因为工作需要,我奉命前往中国第一个月球基地——“故宫站”,担任来往于地球和月球之间的飞船的船长。“故宫站”是一个集科学探索、医疗救护于一体的综合性月球基地。  相似文献   

8.
据美国《芝加哥论坛报》报道,"太空冒险"旅游公司总裁宣布,人类历史上首次往返月球的商业载人航天飞行预计将在2015年成行。首张月球观光票已经售出,票价为1.5亿美元,而公司和第二位月球游客的谈判也即将结束。  相似文献   

9.
人类对月球的科学探测和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自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人类便开始闯入太空并着手探测月球。1969年7月,美国“阿波罗11号”终于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在月球探测中取得了最辉煌的成果。20世纪后期,人们又把目光投向了月球。美国于1986年提出重返月球、建立月球基地的设想,并在1994年和1998年分别发射了两颗探测器。美国总统布什今年1月14日又宣布了一项包括将在月球建立一个永久基地的新空间计划。日本发射的第一艘星际探测器完成一项技术测试后,也于1998年9月25日进入稳定的月球轨道,成为继美、俄之后开展星际航天…  相似文献   

10.
载人航天器家族中有三个成员:载人飞船、空间站和航天飞机,人类就是乘坐它们摘星揽月的。1961年4月12日,原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号,环绕地球飞行了108分钟,开创了人类载人航天的新纪元。8年之后的7月20日,不甘落后的美国航天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乘坐着“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成功登上月球,人类载人航天和空间探索取得重大突破。载人飞船独立往返于地面和空间站之间,如同人类沟通太空的渡船。它能够与空间站或者是其他航天器对接后进行联合飞行。但是,飞船容积小,所载消耗性物资有限,不具备再补给的能力,所以…  相似文献   

11.
月球是距离人类最近的星球,也是人类迄今拜访过的唯一星球。尽管自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美国和前苏联便陆续不断发射各种探测飞船和探测飞船飞临月球,然而时值今日,对于月球的历史、组成及内部结构,科学家们现在仍面临着层出不穷的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12.
1969年至1972年,美国先后有6艘载人飞船将12名宇航员送上了月球,他们对月球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并带回382.7千克重的月球土壤和岩石标本,大大丰富了人类对月球的认识。有意思的是,每艘飞船上第一个踏上月面的宇航员都发表了简短精彩的演说,表达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雄心和勇气。 ·1969年7月20日,“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将宇航员送上月球,人类终于实现了登月的壮举。飞船的指令长内尔·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走出登月舱,向全宇宙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对一个人来说它只是一小步,而对于全人  相似文献   

13.
自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 196 9年 7月 2 0日首次载人登月成功后 ,世界范围内一度出现了“月球热”。后来 ,宇宙研究的重点转移到金星和火星上 ,“月球热”渐渐冷了下来。然而 ,自从1998年初探明月球两极存在着可支持生命的大量冰态水以后 ,特别是美国发射的“火星勘察者号”去年莫名其妙地失踪因而导致美国的一系列火星探测计划不得不推迟以后 ,“空间大国”最近重新燃起了对“月球”的满腔热情 ,提出了“重返”月球的发展计划。该计划是要把月球建成人类向外层空间发展的前哨基地。我国对此也早有准备 ,有关载人登月的计划正在紧锣密鼓地进…  相似文献   

14.
从1976年至1994年,人们没有进行过任何成功的月球探测,其间,美国集中全力发展了往返式运载的航天飞机和空间站.现在,美国认为这是一个战略性错误.2004年1月14日,美国总统宣布了新的航天计划:2008年开始把无人驾驶的航天器送上月球;2015年到2020年重返月球,载人登月;2030年登上火星.  相似文献   

15.
1957年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1961年前苏联把加加林送上近地轨道。地球人向太空宣告:“我们来了。”接下来开始的是在美国和前苏联之间展开的一场旷日持久的以月球探测为中心的空间科学技术竞赛。从19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原苏联共向月球发射了32枚探测器,这些探测器或逼近或登陆月球,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美国也向月球发射了21个探测装置,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实现了人类登月之梦,在月球探测中取得最辉煌的成就。这一年先后有12名宇航员踏上月球,并向地面带回440公斤的月岩样品。1972年美国“阿波罗计划”结束以后,月球探测一时有所降…  相似文献   

16.
自从登上月球之后,人类就有了更大的梦想,那就是建造载人飞船登陆火星,继而改造火星环境,使之成为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地球”。  相似文献   

17.
日本探月卫星"月亮女神"成功发射2007年9月14日,日本耗资2.72亿美元的"月亮女神"号探月卫星成功从种子岛航天中心发射,在围绕地球两圈后飞向月球,在月球轨道上发射一颗主卫星和两颗小型姐妹卫星,对月球进行全方位探测。日本研究人员称,这是日本2025年建立载人太空站的第一步。同时,这也是继美国首次登月之后,人类最大规模和技术量为复杂的月球任务。  相似文献   

18.
马秀艳 《高中生》2013,(2):34-35
Leading: 1961年,尤里·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太空俯瞰地球的人。继他之后,人类进入了载人航天时代,一代又一代的宇航员进入太空,登上月球,建造空间站,远望着蔚蓝色的地球。  相似文献   

19.
周建林 《高中生》2013,(6):34-35
Leading:1961年,尤里·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从太空俯瞰地球的人。继他之后,人类进入了载人航天时代,一代又一代的宇航员进入太空,登上月球,建造空间站,远望着蔚蓝色的地球。  相似文献   

20.
美国和俄罗斯是航天领域的“两极”,其载人航天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欧洲空间局、中国和日本正成为航天领域迅速崛起的“第三极”。美国为谋求和保持“空间领先”地位,自1958年成立航空航天局以来,实施了一系列载人航天计划。从“水星”计划到“双子星座”计划,再到“阿波罗”计划,先后完成6次登月飞行,把12人送上月球并安全返回地面。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重点实施“天空”实验室和航天飞机两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