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京 《中国传媒科技》2012,(18):146-147
作为专业媒体的记者或通讯员,会经常接到一些会议新闻的报道任务,如何在“会海”中抓到“活鱼”,让会议新闻耐看、读者爱看,从而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是我们每一位记者和通讯员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一次,我去一个省级会议采访,遇到一群陌生的“记者”。会议的主持人见来这么多记者,好一顿招待,谁知散会前发稿子,七、八位记者倒溜了五、六位。细一打听,原来都是当地银行的股长、县广播站的干事、工业局的外勤、报道组的组员等,他们通过不同的关系,弄到个记者证,有的还美其名曰:“兼职记者”、“特约记者”,一遇活动便蜂拥而至,吃饱喝足便大功告成。还有一次,我到一个单位去采访,递上常用介绍信—记者证,谁知接待者把记者证里里外外看了又看,然后又把我盘问一番,弄得我很不愉快。原来他们以前接待过几次“记者”,上了当,真的记者来了也怀疑是假的。  相似文献   

3.
参加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八届一次会议采访的中外记者达1400多名,为历次“两会”之最。今年“两会”之所以如此吸引记者,不仅在于是一次换届的会,还在于这是党的十四大之后召开的第一次“两会”,为举国上下所关注。加之,这次会议举办“新闻报道奖”,也吊起了记者们的胃口。因此,“两会”对新闻记者们来说是一次“全国写稿锦标赛”,而为了成为参赛的佼佼者,各路记者竞相亮出奇招、绝招,展开激烈的“新闻大战”。“两会”期间,无论是在人民大会堂,新闻中心,还是代表、委员住所,随处可见记者们步履匆匆采访的身影。如某位记者物色到一位采访对象,刚进行采访就有同行围拢过来。还常出现这样的场面:七八个话筒同时伸到某个被采访者面前,照相机快门声响成一片。各省、市代表团的随团记者也不甘示弱,充  相似文献   

4.
获奖的感慨     
在一次好新闻颁奖仪式上,一位记者接过获奖证书后说道:“我的会议新闻获奖是头一回,这将激励我研究、采写好会议新闻。”听君一席话,感慨何其多。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谁都或多或少采写过会议新闻。可到推荐评好新闻时,尽管有的会议新闻还可以,但作者不敢自荐,新闻单位也不愿评。这也难怪,现在会议报道太多,新闻单位和读者都在呼吁压缩、改进会议报道。于是,评好新闻活动就较少考虑会议新闻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压缩”,不是取消;“改进”,是为了把会议报道搞得更好。说到底,会议并不是没有新闻,关键在于记者的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  相似文献   

5.
采写会议新闻,对记者来说,有苦也有甜。采写会议的一大苦恼,是报道一些重要会议,经常会遇到一大串名单。这“变幻莫测”的“名单学”,常使记者们伤透了脑筋:今年市人代会召开期间,开幕的那条消息中,按惯例又排列了一大批名单。到了晚上,审稿已通过。突然,一位同志发现,市委一位常委的排列次序似乎不妥,另外,一位既是常委,又是部队领导的“位置”也似乎排错了。于是,层层打电话请示。究竟怎么排才算正确?负责审稿的领导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国际环境保护会议上,一位美国记者问我国著名环境专家曲格平教授:“中国有没有环境记者?”曲格平告诉他这样一组数字: 近10年来,中国共有5万名环境记者参与“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建议和督促解决突出环境问题2万个。这位美国记者感到十分惊讶。  相似文献   

7.
近来喜读一位华北石油报特邀记者写的新闻特写《会场没了“BP”声》(载华北石油报2002、2、5一版),感到这是一篇地道的会议新闻。首先,它是别开生面的会议新闻,取材于会内,但却没有一句直接写会议内容。作者在“历时两个小时”内自始至终参加了会议、聆听了会议的主  相似文献   

8.
《挤“水分”)是记者在会议上抓到的一条“活鱼”。会议报道人们普遍不喜欢。为什么?就是因为太“死”、太“板”。通常是“会议什么时间召开”、“什么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提出”、“会议认为”、最后“会议号召”等。模式化、概念化的毛病在会议报道中最为突出。所以,记者们往往把会议新闻称为“一潭死水”。  相似文献   

9.
2000年11月4日《中国青年报》一版发表的新闻《袁隆平趣谈“灵感”》是一则会议新闻,却让人咀嚼再三,备受启发。这是两位新华社记者在一次普通会议上抓取的一条活鱼。从文中可以看出,记者于11月3日赴西南农业大学参加该校50周年校庆大会。校庆大会,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会议。然而就是在这样的一次会议上,新华社记者瞪大了新闻眼,打开灵感的窗口,捕捉了一条新闻:袁隆平趣谈“灵感”。校庆活动,千篇一律,很难发现新闻,写出来也鲜有读者。如果不是有名人参加或领导出席,原本发稿都难。可以猜想,两位被邀请到会的新华社记者心里也很清楚这一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为难之余,二  相似文献   

10.
前不久,一位记者对我们说,他天天报道会议,写的都是“八股文”,一年下来,连参加好新闻评选的作品也推不出,对会议新闻越来越提不起精神了。据了解,在从事时政新闻报道的记者中,持有这一观点的还大有人在。其实,只要用心,会议新闻同样可以写出精品力作。  相似文献   

11.
李鹏总理在6月13日一次会议中,语重心长地对舆论界的同志提出要求,作为一名在记者岗位上工作30来年的人,不禁产生了深沉的思索。一位国家领导人在这样一个极其重要庄严的会议上,把舆论工作单独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并用了“恳切”“要求”等词句,实事求是地评论了前段舆论导向的是与非,足见我们党和政府对舆论工作的重视和希望。任何一个有良心的记者、  相似文献   

12.
《河北广播》2004,(3):18-20
每年的全国“两会”都成为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为充分反映今年参加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和委员的精神风貌和参政议政情况,河北电台派出赵剑锋、焦新活两位记者赴北京报道“两会”。两位记者以勤奋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充分发挥广播优势,在报道数量和报道质量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在十天的会议期间,共发回41篇报  相似文献   

13.
会议报道,是新闻改革的难点之一,也是记者获取新闻和新闻线索的一条重要途径。所以新闻报道是不应该忌讳会议的,会议是个“富矿”,会议里面有“黄金”。记者要善于从“富矿”中提炼出“黄金”,把它献给读者、观众和听众。怎样从会议的“富矿”中提炼出新闻呢?这需要记者充分利用会议提供的有利条件,积极主动地去“挖会”,把埋在会议中的“黄金”挖出来。也就是要精心构思,精心写作,这叫做  相似文献   

14.
一位记者同志告诉我,有一次他访问一位基层干部,请他谈一件事情。开头,这位基层干部谈得兴致勃勃,可是后来呢,他越谈越没有兴味了,最后竟然是应付起来了。这是为什么?原来他是嫌记者光听不记。在他看来,记者不记,就是不听,自己说了也没用。还有一位同志告诉我这样一件事:在一次党委召开的布置中心工作的会议上,有位记者去参加了,可是在会上他光听不记,这使参加会议的人感到诧异,使主持会议的同志也感到有点不满意。可见,在社会上,记者的“记”,被人们看作是  相似文献   

15.
在一次国际环境保护会议上,一位美国记者问我国著名环境专家曲格平教授:“中国有没有环境记者?”曲格平告诉他这样一组数字:近104来,中国共有5万名环境记者参与了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建议和督促解决突出环境问题2万个。这位美国记者感到十分惊讶。  相似文献   

16.
《中国广播》2009,(1):80-80
据中华新闻报报道 为向驻京境外记者及时介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给境外记者提供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的新闻信息,2008年12月12日中国记协主办的第二期“新闻茶座”在京举行。本期“新闻茶座”的主题是:“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60多位外国驻京记者、驻华使馆新闻官以及港澳台在京记者部分中国境内记者参加了此次活动。  相似文献   

17.
新闻记者,就是以记录、传播新近变动的事实为职业的专业人员。可是,现在有一些记者出现了“离位”。有何为证?据新华日报一位副总编辑从深圳、广州、上海兜了一圈回来称,那里的记者队伍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那就是“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编书稿,四流记者搞报道。”笔者认为,这段顺口溜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足以证明确实有一些记者出现了“离位”。  相似文献   

18.
新闻记者,就是以记录、传播新近变动的事实为职业的专业人员。可是,现在有一些记者出现了“离位”。有何为证?据新华日报一位副总编辑从深圳、广州、上海兜了一圈回来称,那里的记者队伍中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那就是“一流记者炒股票,二流记者拉广告,三流记者编书稿,四流记者搞报道。”笔者认为,这段顺口溜虽然有点“言过其实”,但足以证明确实有一些记者出现了“离位”。  相似文献   

19.
2007年记者节,中国记协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会上表彰了148名新闻工作者,并授予“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其中地市报有15位受到表彰,这15位来自于12个省(市、区),多为新闻采编一线人员。从他们的身上让我们对记者这个职业又有一种新的感悟:记者是一种奉献。  相似文献   

20.
这是发生在人民大会堂的两个镜头,但都通过一位记者之笔展现在全国人民面前。一九八三年六月,胡耀邦总书记在一次会议的讲话结束时,高声吟诵“毋忘团结奋斗,致力振兴中华”。会场爆发的热烈掌声刚刚平息,一位记者就站到总书记跟前问:刚才这两句话可否写入消息之中。耀邦同志笑着说:“那不过顺口说出来的,你们记者自己决定吧。”第二天,这两句深蕴真谛的话通过报纸、电台,传遍了全国,成为指导、鼓舞人们行动的口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