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喻义与比喻用法有明显的区别。比喻义是多义词转义的一种,是多义词的一个义项,是词里的固定意义;比喻用法是一种修辞方式,是临时打比方,产生的意义不固定。几种通行的《现代汉语》教材“修辞”一章讲比喻辞格时,所举例子把词的比喻义当成了修辞的比喻用法,混淆了二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词的比喻是多义词的转义,它具有相似性、附着性、固定性。从比喻义产生的缘由及比喻义与词的内部结构关系角度划分,可将比喻义分为多种类型。词的比喻义丰富了词汇,使语言形象生动。  相似文献   

3.
赵安民 《语文知识》2001,(10):33-35
高校现代汉语教材在讲到多义词时,几乎无一例外的都讲到了词的比喻义。把“借用一个词的基本义来比喻另一种事物时所产生的新的意义”叫做比喻义。(黄伯荣《现代汉语》514页)像“帽子”比喻“罪名”,“近视”比喻“目光短浅”,“结晶”比喻“成果”,“搁浅”比喻“停顿”,“酝酿”比喻“商量准备”等。并且都详述了比喻义与比喻修辞格的区别。那么,通过借代而固定在词上的意义是否可以叫做词的借代义呢?像“须眉”代指“男子”,“笔墨”代指“文章”,“干戈”代指“战争”,“管弦”代指“音乐”等。我认为是可以的。因为“须眉”“笔墨”“干戈”用来指称“男子”“文章”“战争”显然不是它们的本义,也不是由本义推演发展而来的引申义,更不是通过打比方而形成的比喻义。因为,比喻的构成基础是相似点,而借代的构成基础却是相关性。这里显然只是相关而非相似,它们的意义是通过借代形成的,把它们看作词的借代义,既符合语言实际,又有利于明确多义词的词义来源和义项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一、比喻词语的概念 许多关于修辞的专著、论文和教材都是把比喻这一修辞格中联系本体和喻体的词,如“象”、“好比……一样”、“仿佛”、“犹如”、“如同……似的”、“恰似”等叫做比喻词语,或简说成喻词。本文所说的比喻词语则是与这种传统的说法完全不同的另一个概念。正如许多研究词汇的专著、论文所论述过的,在多义词的转义中,除了一种是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引申义之外,还有一种是由修辞格中的比喻用法逐渐凝固而成的比喻义,我们  相似文献   

5.
词的比喻义,虽是通过基本意义的借喻而形成的,但作为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成了多义词的一个义项,自然只是一个“词”。而比喻则不同,它作为一种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的修辞方式,是就句子的整体内容来说的,当然不可能只是一个“词”。因此,设计要求辨析“句中加点词哪是比喻义哪是比喻手法”的习题(见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高四册《语文基础训练》第8页),就很值得研究了。例如“儿童是祖国的花朵”一句,我们只能说“加点词”是比喻体,没有比喻义,但若将它看作比喻,那叫人怎么能够接受呢?当然,比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关于词语比喻义的例证说明什么是词语的比喻意义?胡裕树立编的《现代汉语》(1988年增订本)是这样解释的:有些词的引个意义,是通过词的比喻用法产生出来的,这种引申意义,也叫做“比喻意义”。比喻意义和一般的引申意义不同,它不是直接从基本意义转化而来的,而是通过基本意义的措喻而形成的。例如“铁”的比喻义“坚硬”(如“铁拳)“确定不移”(如“波的意志”)是由其基本意义“一种坚硬的金属”价喻转化而成的,“香”的比喻义“舒服”、“受欢迎”,“鬼”的比喻义“不光明”、“不可告人的勾当”、“恶劣”、“机灵”,“花”…  相似文献   

7.
浅谈词的比喻义黄芬香每个词都有一定的意义,有的词只有一项意义,而更多的词具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的意义,这样的词叫多义词。多义词中最基本、最常用、而且往往是最初的意义叫基本义,由基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词的比喻义是引申义的一种,它是指多义词中通过比喻...  相似文献   

8.
<正> 对汉语多义词的语义派生类型,现今一些主要教材和专著一般都划分为“引申义”和“比喻义”两利。“引申义”是“由基本义直接发展引申出来的派生意义”“比喻义”则是“通过词的比喻用法产生出来的意义”。笔者以为,这个划分并不科学,“引申义”、“比喻义”的定义事实上也很难让人准确掌握并确定一个多义词的诸派生义分别属于两种中的哪一个类型。试以多义词“口”为例。“口”的本义是“人或动物进食或发声的器官”,派生义项例如: ①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口、罐口 ②出入通过的地方:关口、港口、路口  相似文献   

9.
非比喻句中『像』的表意功能湖北省松滋县教研室王世发在比喻句中,“像”是比喻词,表明比喻的关系。但是,并不是所有带“像”的句子都是比喻句。例如:“凡像你这样的钦佩他的人,就有权利跟他会面。”(《成功的秘诀》)这就不是一个比喻句。非比喻句中的“像”,含义...  相似文献   

10.
【基础链接】多义词的义项可分为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基本义是词语最常用、最基本的意义。引申义是基本义发展引申出来的意义。如“鉴”本义为镜子,引申义为“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比喻义是通过基本义的比喻用法而逐步固定下来的新义。如“霜”的比喻义为“白色”。需要注意的是,词的比喻义与修辞上的比喻是有区别的,修辞上的比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临时运用的,离开了当时的语境,这一比喻的意义也就不存在或已经改变了,而比喻义则是词义中已固定下来的语义。从词义的比较方面看,词语可分为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从词义的感…  相似文献   

11.
在比喻句中.“像”是比喻词,表明比喻的关系。但是.并不是所有带“像”的句子都是比喻句,例如,“凡像你这样的钦佩他的人,就有权利跟他会面。”(《成功的秘诀》)这就不是一个比喻旬。非比喻句中的“像”,含义甚为丰富,语境不同,其表意功能也就不同。本文试就非比喻旬中“像”的表意功能作些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多义词有几个意义,从词义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有的是本义,有的是转义。转义是由本义发展出来的意义。卫星电视教材《现代汉语》(邢福义主编)把转义分成三种类型:引申义、比喻义和形容义。我认为这种分法存在着漏洞,并且教材在举例上也有不当之处。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看法。一、对形容义的疑问教材给形容义下的定义是:“形容义是形容类似现象而产生的意义。”所谓类似,《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大致相像.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作为转义的形容义与原义之间的关系是大致相像的关系。我们再来看一下教材给比喻义下的定义:“比喻义是由打比…  相似文献   

13.
词的比喻义是词的转义的一种,是由词的本义通过比喻的修辞方式而产生的,并已固定下来的新词或新的词义。我们说话或写文章时,使用某个词作比方来描述所要说的事物,这个词就产生了一种临时性功能;不过,当这个词经常反复用来比喻某一事物时,它的喻义确切,形象,并且已经稳定下来时,那它就产生了永久性功能,从而取得新词或新的词义的资格。这说明词的意义已经转化,它的意义已非本义,而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另一意义;它所指的已经不是它所代表的事物的本身,而是另一种事物的代称了。例如“纲领”一词的本义是“网的总绳”和“衣领”。但我们经常使用这个词时,它所指的已经不是“网的总绳”和“衣领”事物  相似文献   

14.
隐喻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语言,在语言的不同层次上都有体现。带有比喻色彩的词语、短语,词的比喻义,比喻句,打比方等等,都是隐喻分别在词、短语、句子、篇章等不同层次上的体现。同时,又可根据隐喻影响语言的方式的不同,分为语法层次的隐喻和语义层次的隐喻。这样,就可以“词、短语、句子、篇章”层次为经,以“语义、语法”层次为纬,编织一个系统的隐喻之网,使带有比喻色彩的词语、短语、词的比喻义、比喻句、打比方等等各归其位,在隐喻系统中都有自己的位置,系统梳理隐喻对语言的影响。隐喻显现程度与语法化程度之间有一种反变关系。  相似文献   

15.
巧辨比喻     
比喻是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有些比喻句和非比喻句不容易区分,同学们在辨别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注意比喻词。有些句子虽有“像”“仿佛”“犹如”等词,但在句中不是比喻词。①同类相比:他长得像他母亲。②表示想像:看见他,仿佛见到了大救星。③表示猜测:星星在头上眨着慵懒的眼睛,也像要睡了。④表示举例:像刘胡兰,雷锋这样的英雄人物,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二、注意不要把“比喻”与“比拟”相混。比喻和比拟,都是以比为基础,关系密切。二者的主要区别在…  相似文献   

16.
“只见海港两岸钢铁巨人一般的装卸吊车有如密林,数不清的海轮有如卫队,密密层层地排列在码头两边。”师:这个比喻句用什么比喻什么?生:用钢铁巨人比喻高大的装卸吊车,用卫队比喻排列整齐的海轮。师:这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把装卸吊车比作钢铁巨人,把排列整齐的海轮比作卫队。师:老师这里也有一个句子,与课文中的句子相比,你们看哪个写得好。(老师出示一个句子:只见海港两岸,装卸吊车的巨臂上下挥动,海轮排列在码头两边)生:课文中的句子写得好,因为课文中是个比喻句,写得具体。生:课文中的句子写得好,还因为它写得生动。师:对!一比就…  相似文献   

17.
由于“像”(好像)是重要而又常见的比喻词,它经常出现在比喻句中,因此有些同学一看句中有“像”(好像)字就不假思索地把该句判断成比喻句,这就走入了“像”字误区。要走出这个误区,就要注意识别以下几种“假比喻句”: 1.真夸张假比喻句:  相似文献   

18.
(1)他馋得像猫! (2)他馋得像检查团! 句(1)用了比喻,这是确定无疑的。句(2)是不是也用了比喻呢?从表面的形式看,句(2)与句(1)一样,都具备明喻的表现形式:甲像乙,“甲”是本体,“乙”是喻体,“像”是比喻词,所以,似乎可以回答说:也用了比喻。其实不然,这样的回答是错误的。句(2)不是比喻句,人们知道,构成比喻的条件,除了被比喻物与比喻物必须在某一点上极其相似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要求,就是“被比喻物和比喻物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见胡裕树等主编《汉语语法修辞词典》)。这也就是人们平常说的构成比喻的两个事物必须在整体上彼此截然不同,不是同类事物。如果两个事物属类上没有本质的区别,那么即使它们靠了“像”这样的比喻词(当然实际上不能称之谓比喻词的)得以联系起来,整个句子也不能算是比喻句。  相似文献   

19.
请看下面题目:从词义角度看,与“宏伟的蓝图”这一语言现象不一致的一项是()A灰色的作品B.争论的焦点C.劳动的结晶D.鲜花的海洋该题考查的是词的比喻义和比喻修辞格的区别。词的比喻义和比喻修辞方法是两种不同的语言现象,分析时切不可混为一谈。比喻义属于词法的范畴,比喻属修辞的范畴。比喻义是由基本义通过打比方的方法转化并固定下来的意义。例如,大脑顽固不化好像花岗岩一样,于是用“花岗岩”来比喻“顽固不化”,久而久之,“花岗岩”就有了“顽固不化”的含义(比喻义),可以直接说“花岗岩脑袋”,不需要借助于“像”…  相似文献   

20.
字词的比喻义是由于词的比喻用法而固定下来的意义,它是由词的基本义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字词的比喻义与比喻修辞格有相同之处,即两者都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产生的词义,但也有很大的不同。一、从语言标记上看,字词的比喻义由于意义固定,人们已经不感觉是一种比喻,而比喻修辞格在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