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那么,汉代的六博有哪几种类型呢?每种类型的博法又是如何进行的呢?从文献资料和前面所引考古资料的分析,汉代的六博,大致可有两大类型,即投箸的博和投箸的博。另外,还出现了一类博的变种——塞。关于投箸的博,主要有三种,即投二箸的博、投六箸的博和投八箸的博。但汉代普遍流行  相似文献   

2.
发展至汉代的六博,其普及程度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峰。上至贵族官僚,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乐于此道,成为宫廷、官家和民间喜闻乐见的博戏之一。史载汉代的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都喜好博戏。《汉书·游侠传》记载说:陈遂“宣帝微时与有故,相随博奕,数负进。及宣帝即位,用遂,稍左至太原  相似文献   

3.
在两千年前曾风靡于战国和秦汉两代的六博,随着岁月的流逝,如今已成为历史的陈迹,鲜为人知了。但由于它在历史上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以致今天的许多风俗史、棋类史、游戏史、体育史,包括赌博史等仍将它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六博是一种掷骰行棋的博戏,出现的历史要比象棋古老得多,大约在商周时期就已存在了。到了战国时期已相当流行。及至秦汉,它已经成为宫廷和民间喜闻乐见的盘上游戏之一。汉代以后,六博仍然流行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并随着其在不同时期的流行“演出”了一幕幕人间的悲喜剧,成为中国古代以“伏机运”为特点的重要博戏之一。近年来,不少涉及六博的文章和著作或详或略,但始终没有统一的认识,也出现了许多错误分析。本文在参阅了大量文  相似文献   

4.
宋捷 《收藏》2009,(7):122-124
博局纹俗称规矩纹,西方学者也称“T、L、V”纹。这种纹饰源于先秦两汉时期的六博戏。六博戏又简称为博、六簿、陆博,是我国目前所知最早具有完整规则和道具的棋类游戏。  相似文献   

5.
最早的六博棋盘石博局崔乐泉1974年至1976年,河北平山县中山国陵园内三号陪葬墓中出土了一大一小两副战国晚期的石博局,这就是在我国古代流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博戏——六博棋的棋盘。两具博局之局面大体相同,其中大博局是由十多片黄褐色石片拼连而成,长45...  相似文献   

6.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博戏最兴盛的时代,上至贵族官僚,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乐于此道。可以说是当时宫廷和民间喜闻乐见的棋戏之一。据近几年来的考古发现,有关博贝及对博的图象多出现在汉代的画象石、画象砖上;所发现的博贝实物,亦均出于秦汉墓中。随着这些图象及  相似文献   

7.
李铁锤 《收藏界》2014,(9):62-67
烧香始于西周,用以祭天祭神。汉代普及至民间,唐宋时期烧香民俗之风大盛,给后世留下许多香具艺术珍品,处于四川盆地的巴蜀之地也是如此。图1是件汉代灰陶香炉,炉体与炉盘由三足相连。图2是件隋代青釉瓷香炉,与上图基本形态相似,只是连接处变成了五足,香炉的这种相似形态竟延续了四五百年之久。图3是成都顺达博物馆收藏的陶质绿釉博山炉,博山炉是汉代流行范围很广的熏炉,从图上看,它不仅是熏与炉,还可作为香插使用。图4是件三国至西晋时期的青瓷熏炉,从釉发黄、底发红的情况来看,显然不是青羊宫窑制品,绵阳窑有类似器物。图5的南北朝晚期熏炉,釉面光亮玻璃感强,但已由青色开始变褐,这是青羊宫窑制品这一时期的特征。在隋代以前的巴蜀古陶瓷中,尚未看到专门的香插。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分析六博的形制、棋子、棋局及其行棋之道,并探讨其与占卜、射猎、投壶等的关系,发现六博并非仅限于一种形式,而是多样化的,随着时代不同而发展变化的。对六博的多元形式逐一进行研究可使我们对古代六博这项游艺活动有更清楚的认识,并为“博弈”的演变提供更为清晰的脉络。  相似文献   

9.
六博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博戏。六博,本作“六簙”,或作“陆博”。投六箸,行六棋,故称“六博”。嘉峪关魏晋基七号墓中室东壁彩绘砖画中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六博场面。图中间绘一张褐色棋桌,桌上画一棋盘。棋盘纵12道,横4道,其交叉点明显。桌两端各跪坐一位成年男子,身穿红色长袍,头戴元宝帽。左边一人两手举起掷采,二琼已出手,悬在棋盘上方。右边一人惊恐万状,左手高举,右手伸向前方,五指平伸,目不转睛,急于看出结果来。或左边一人输一棋,扔出二筹。右边一入伸手去接状。六博的博戏法是二人对坐,面向棋  相似文献   

10.
我国汉代的制镜业,是继战国之后铜镜生产的第二个高峰。其铸造工艺不断进步,铜镜应用日益普及。此时期的铜镜被赋予了丰富社会内涵和人文情神,开创了铜镜艺术的新格局。而唐代铜镜铸造业更是兴盛发达,并形成铜  相似文献   

11.
王蔚波 《收藏》2007,(12):85-89
汉代陶猪圈的建筑雕塑艺术形式多样,造型千姿百态,反映了汉代文明的一个侧面。中国古代猪的雕塑艺术可以追溯到距今七八千年以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的两件陶塑猪首,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时代较早的猪塑艺术品。当时畜牧业和制陶业兴起,猪被驯化饲养,而且还被制成陶塑加以表现。此后各时期猪的雕塑造型多有发现,考古资料表明,作为随葬明器的陶猪圈建筑模型的大量出现是在汉代以后。汉代政治稳定,农业发展,使得一般地主官僚过着“谷物满仓,牛羊成群”的安乐生活。  相似文献   

12.
《史记·苏秦传》曾记载齐国都城临淄的体育娱乐活动:“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秦汉时,六博仍是当时宫廷和民间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之一。所谓六博?如何博法?对于广大青年读者来说是不大了解的。本文向你们提供了这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马戏,大约起源于夏、商时代,但马戏这一专用名词,则最早出现在汉代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篇中。文中谈到汉代民间的奢侈生活时说:“绣衣戏弄,蒲人杂扫,百戏、马戏、斗虎……”马戏一词单独列出,反映出当时的马戏在游艺活动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 到了汉魏六朝时期,马戏已成为当时一项重要的艺术活动形式。《魏大飨碑》中记载有“戏马立骑之妙技”。《三国志·魏志·甄皇后传》裴注引《魏书》也记载:“(甄后)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旨上阁视之,后独不行。”马戏的表演,在民间已十分普及。从汉代画像石及其他汉代绘画资料中可以看出,汉代的马戏  相似文献   

14.
陈文利 《收藏》2009,(5):102-103
汉画像石主要用于两汉时期的墓室、祠堂、石阙等建筑的建造与装饰,是我国古代主要为丧葬礼俗服务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内容广泛、题材丰富的汉画像石生动形象地记录了汉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研究汉代政治思想、文化艺术、生产生活提供了直观的资料。  相似文献   

15.
杜文 《收藏》2011,(9):78-87
中国古代釉陶是我们既很熟悉又存在大量未知面的一个古陶瓷品种。釉陶起源早、普及广,其巅峰作品即为唐三彩。至今釉陶还以建筑琉璃等形式传承并沁入我们的生活。由于陶瓷界对釉陶的研究和收藏集中在唐三彩和明清时期的珐华、琉璃上,而对汉代到北朝时期的釉陶、宋金时期的三彩与釉陶研究重视不够,少有专著和图录集中介绍釉陶在中国的发展和工艺、艺术特色。釉陶诞生于西汉,盛于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笔者仅择要略述其发展脉略。  相似文献   

16.
杨玉彬  吕勤娟 《收藏》2007,(1):116-117
我国古代制作,使用玉璧历史悠久,先秦人认为玉璧是通天、付清在、礼天神器,将之列为“六器”“六瑞”之首。也有学者说璧像内饼,是供神或先祖享用的,汉代丧葬用玉之风甚盛,一些大中型墓葬中,玉璧几乎是必备的随葬品。  相似文献   

17.
李铁锤 《收藏界》2012,(7):43-47
汉代是中华文明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国家的统一促进了多元文化的融合,文字的便捷化带来了文化的突飞猛进,促进了文物典籍的整理、  相似文献   

18.
西汉帝陵汉阳陵陪葬墓出土玉器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阳陵考古队在对西汉帝陵汉阳陵的陪葬墓发掘中,在一些被盗严重的西汉墓葬中发掘出一些玉器,其中玉剑格、玉璏、玉蝉、玉塞最具特点,且最为精美。汉代人对玉石温润的内质和悦目的外观有深刻的认识,以此体现拥有者的身份和地位,表现人的品德,社会形成用玉热潮。丧葬用玉最为发达,也是中国玉器神异化的巅蜂时期。  相似文献   

19.
刘甫晟  潘华  崔莉 《精武》2012,(6):87-88
运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对博戏中赌博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文章认为博戏是中古传统体育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针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博戏发展的情况,笔者认为博戏的发展有利于传播思想文化、有利于丰富日常的生活、有利于开发游戏者智力。  相似文献   

20.
从社会调查入手,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我国游泳项目后备力量的普及、现状、发展趋势及影响普及的障碍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决策部门提供计划型普及、协办型普及、市场型普及等适合我国游泳业训不同发展时期的后备人才普及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