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作评分入手,探讨目前作教学现状,检讨人为地拔高作评分标准的负面影响,主张以平常心态作,作就是作业,就是写话的观点,倡导以此为作评分的基本尺度,发挥作评分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时下,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生活作备受青睐。学生喜欢生活作,理由是:其一,生活作写的是真话。其二,生活作不用规定非要写什么内容,它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真实地表现他们的生活。其次,学生讨厌命题作,有的学生讨厌《作大全》一类的作书,作指导课老师读的优秀例会把学生的思维框死。  相似文献   

3.
作训练是写作课的一个重要内容,长期以来,作训练存在着见子打子的无序状态。本针对作训练的现状,指出作训练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实现作训练科学化的途径,强调要实现作训练的科学化,必须重新确立作训练在写作教学中的位置,建立科学的训练体系,在作训练中实施科学的操作方法,从而达到写作教学培养人才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作,本来就是对认识到的生活的真实反映。写出真实的独特的感受,才是真正的作。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教师的作指导仍坚定不移地冲着分数而来。猜题,套题,甚至默许、引导胡编乱造。久而久之,作就成了为教师而写,为应试而作。作的弄虚作假,是对学生人格的扭曲。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出自己,作才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作教学作为小学语教学的重头戏,一直被视为一大难题。面对作,老师常叹难教,学生更叹难写。部分学生甚至谈作色变,望作生畏。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学生克服面对“作”产生的恐惧感,培养起他们对作的兴趣,让学生乐于作,轻松作呢?结合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让学生作快乐起来,就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1999年全国高考语卷开始考话题作以来,在一片叫好声中,话题作方兴未艾。从那以后,不仅高考考话题作,而且中考也考话题作;无论高中初中,平时作训练也大都是话题作。话题作之所以如此时兴,据说是因为其无审题障碍,章立意和体选择灵活自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一个考生都有话可说。  相似文献   

7.
话题作因为题材广泛.形式自由,让作发挥的空间较大,所以往往给人一种错觉,以为话题作无须审题。不错,相对于过去的作体式,话题作在审题方面的要求要宽松得多,但这并不等于说话题作可以不要审题。  相似文献   

8.
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的作题别开生面.首开全国高考话题作之先河。自此,话题作就以其鲜明的时代性和较大的开放性,登上了高考作的大雅之堂。它的出现,突破了高考作中,命题作、看图作、给材料作多年来轮流坐庄的局面.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相似文献   

9.
中学语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作修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7)评价建议的写作评价中把“重视对作修改的评价”单列一条,并对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作作了具体阐释。然而,只给学生作以一次性评价,而不注重要求学生对其作做反复修改、重作,仍是当前多数中学语教师在作教学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作训练的有效运作,切实提高中学生作能力和水平,我们提倡中学生作的“重作”。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大语观”的思想,我校确立了“三轨阅读,挖掘学生写作潜能”的实验研究课题,注重课内外阅读的结合,注重创新作的教学。在练好教材配置的作之外,根据各年级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实施了童话作、故事作、想像作、小说创作等教学计划,形成了“双轨”作教学训练模式。由于童话作的写作更符合儿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怕作,是当前小学作教学中一大障碍。要想学生喜欢作,就应在作教学中解放思想,冲破旧观念,淡化各种“清规戒律”,让学生异想天开。  相似文献   

12.
过去中小学作教学存在着诸如以教师为主体、追求作的纯技巧性、缺乏个性和个体感受及考场作等弊病。当前的中小学作教学应在三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把作的主动权彻底还给学生,打破作教学的僵化模式;第二,将作教学寓于素质教育之中,培养学生的作主体意识;第三,在更新作教学观念的前提下,采用新鲜活泼的作训练方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话题作风光数载,现在也有人对他评头品足了。现在社会上有这样一种争论:话题作、命题作、给材料作,究竟哪一种更适合作为高考作命题形式?前几年说话题作最适合的最为时尚,理由是话题作写作范围广阔,这一点几乎得到所有人的首肯。现在命题作和给材料作重新得宠,而话题作反倒成了戳戳点点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不定式是英语动词的一种非限定形式;既有主动态,又有被动语态,既有进行时,又有完成时;在句子中既可以作主语,又可以作宾语;既可以作状语,又可以作补语;既可以作定语,又可以作同位语。  相似文献   

15.
2005年高考作命题呈现出缤纷多彩的格局,有命题作、给材料作、看图作、想象作、话题作等形式,既秉承传统。又发展创新。但话题作仍占据着主导地位。预计这种命题走势在2006年的高考作命题中将会继续体现。话题作得到重视,是因为话题作的开放性、发散性、灵活性、多元性、自主性为考生创设了自由的写作空间,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考生可以展开自由联想、想象的翅膀,充分张扬个性、展示才情、彰显自我。  相似文献   

16.
中学作考试多为议论,且多为命题作,而写议论很容易落入空发议论,不切实际,章空洞的窠臼。我在写这类作时,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方法,效果非常显,不光平时的作一直是范,并且高考作也取得了58分的好成绩。  相似文献   

17.
作署名及工作单位 1 章均应有作署名。作姓名置于篇名下方,团体作的执笔人也可标注于篇首页地脚位置。译的署名,应在前,译在后,前用方括号标明国籍。各种补白短,作姓名亦可标注于正末尾。  相似文献   

18.
作教学是语教学中的重头戏。多年来,许多语教育工作曾作出过不懈的尝试和探索,总结出形形色色的作教学法。可时至今目,作教学的现状依然令人担忧——学生害怕、厌倦作,老师怕教、怕批作。作教学依然处于随意、盲目、无序和低效状态。如何走出作教学困境,还作教学一片碧海蓝天呢?结合自己作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理念的学习,笔认为首先必须处理好以下两个环节。  相似文献   

19.
话题作尽管引领中考、高考命题数年,但是许多人对它的认识仍是模糊的。例如有人认为高考采用话题作已有7年(1999年始),有人却认为只有6年(2000年始)。出现认识的分歧最主要的原因是对什么是话题作缺少理性的认识,在概念上缺少阐述,即所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笔查阅有关“话题作”的研究资料,对什么叫“话题作”的阐释少而又少或语焉不详。南开大学学院教授徐江老师是这样描述“话题作”的:以某种完整的材料为由头,归引出一个特定话题,然后以此话题相关范围进行作,这种作命题形式叫“话题作”,并进一步指出这样的命题形式为“话料引题作”。笔认为,徐教授对“话题作”的描述只是就话题作的基本组成形式的说明,反映其中一种话题作形式的特征,并不能反映话题作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所以还不能称为其概念。  相似文献   

20.
英语中大多数形容词既可作定语,又可作表语。但有少数形容词,或只能作定语,或只能作表语。从这些只能作表语的形容词来看,有的是本身只能作表语,有的是在表示某种意义时只能作表语,概括起来,它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