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新闻的兽性     
国人潜意识里有种"公共崇拜",涉及公家的就是好的;国人潜意识里还有种"科技崇拜",越是新的越是发达的就越是好的.这很容易导致"体用不分",混淆"是"与"应该". 新闻,关乎真相,关乎民主,关乎公正,但新闻并不等于真相、民主、公正.新闻其实无所谓善恶,或者说新闻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恶的.  相似文献   

2.
2008年是一个特别的年份.在这一年里,传媒人在大事大灾而前经受了考验,大都有了出色的表现.但是,大喜和大悲也是人性和社会矛盾暴露最充分的时候.在这一年里,新闻从业者的"红"与"黑",社会从业生态的善与恶也有了集中的展现.  相似文献   

3.
外在环境很复杂,容易让人迷失犯错。那么我们怎样判断善呢?做一件事,是善还是恶,标准何在?这是儒家的大问题。儒家有三个原则,第一是人性向善,第二是择善固执;第三是止于至善。人生下来就有人性,只要真诚,就有力量由内而发,自己设法行善,就算老师不教,照样可能按良心的要求来做,这是第一步;  相似文献   

4.
梁修德 《图书馆》2015,(2):7-9,22
信息伦理学首先是对人们在信息活动中进行善恶选择的系统性探究,它系统研究人类普遍的"善"是如何在信息活动中体现的,也就是说信息活动是否符合普遍的"善"或"应当"的要求,它研究信息活动主体在信息活动中如何认识善与恶、正当与不正当,如何做出决择等问题;其次,信息伦理学以人们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为指向,界定或建构那些与信息活动实践相关的,为人们普遍认可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再次,信息伦理学必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信息活动中的道德危机和伦理困境等问题及形而上因素。  相似文献   

5.
魏计星 《大观周刊》2012,(28):58-58,61
犯罪根源的研究是犯罪学研究的基础内容之一,对犯罪根源的研究必然要涉及到人性问题。古今中外对人性的善恶有很多不同的解读.概括起来有性善论、性恶论、有善有恶论和无善无恶论。人性之恶可以表现为自私、攻击、嫉妒和纵欲等方面。人性之恶是犯罪的心理动因和原始动力。人们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控制人性之恶,这样才能使人类自身得以发展,才能使社会秩序得以稳定。  相似文献   

6.
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曾经说过:"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则更大".  相似文献   

7.
一、新闻真实性的道德认识在道德的诸多范畴中,真、善、美是三个最为重要的范畴。在许多时候,道德的审美作用正是从这三个范畴派生出来的。新闻要激浊扬清、褒善贬恶,但这一切必须是在真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离开真实的基础,善和恶、美和丑将无从谈起。1.真实是新闻规律的客观要求。新  相似文献   

8.
漂亮水手梅尔维尔著,郝敏译,作家出版社,2003卡拉玛佐夫兄弟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耿济之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大法官"罗赞诺夫著,张百春译,华夏出版社,2002罗蒙赞夫说:"任何生命都代表着善与恶的结合,在死亡的时候,它在自己身上,以纯粹的方式把善分离出来。恶,当然面临着灭亡,但不早于它与善进行顽强的斗争,在这个《宗教大法官传说》里,正是这个恶,以无可比拟的力量被表达出来了。"(?)这个结论对于梅  相似文献   

9.
信息全球化背景下,传媒技术不断发展,网络媒体拥有了更广泛的传播与影响力。"娱乐化"本身是为了满足大众的精神需求,但过度"娱乐化"导致了网络媒体滋生出一系列伦理危机,影响着整个社会的道德观念重构,降低了大众文化品位,模糊扭曲了善、恶、美、丑的概念。审视网络媒体过度娱乐化现象,呼唤伦理道德的回归,是防止"娱乐化"造成价值观沦陷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覃嫦 《新闻爱好者》2011,(14):142-143
电影《撒玛利亚的女孩》中少女卖淫仅仅是导演思想表达的载体,阴暗深沉的人性罪恶才是导演批判的笔触指向。导演在表明人性深处善与恶的复杂缠绕的同时,无形中也在倡导着抑恶扬善。这与儒家崇尚"仁义"的思想内核也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高占祥同志的大作<人生宝典>出版,这是他多年来潜心研究的结果,也是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一项工程,值得庆祝.这本书讲了250个人生问题,内容涉及到真、善、美,主要是伦理道德问题,都是与读者关系密切,而又很重要的问题.书写得非常生动深刻,有说服力.相信它一定会得到广大青少年,甚至中老年读者的欢迎,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为什么这本书有说服力?我想,首先是因为它具有十分丰富的材料,用事实说服人.  相似文献   

12.
我在年轻的时候,非常喜欢外国文学,尤其喜欢莫泊桑的作品。在他的中短篇小说中,作者以犀利的笔锋批判了假、恶、丑,以真诚而动听的语言颂扬了真、善、美。他对美好人生的向往、对大自然的讴  相似文献   

13.
《翅膀星》     
《全国新书目》2023,(11):130-131
<正>这是一部关于爱与善、美与恶的童话作品,讲述了小女孩嘀丽与她的好朋友魔力兔在翅膀星球的翅膀国的故事。这是一个美好得一尘不染的国度,翅膀国民纯洁、善良、美丽、智慧,靠想象力生存,而嘀丽和魔力兔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本书作者在对生态、人性、友谊等的理解上,阐释了创造和毁灭、信任和欺骗、接纳和拯救、善和恶的碰撞,在幻想故事中隐喻了社会现实,具有丰富的层次与丰赡的意蕴。  相似文献   

14.
孙瑶 《出版广角》2018,(6):91-93
《白鲸》是美国作家赫尔曼·麦尔维尔的颠覆之作,被称为"美国想象力最辉煌的表达".作者以浪漫主义和极具意识流的表现手法,描述了捕鲸者在海上的艰苦生活和捕鲸过程,生动展现了一场人与自然、善与恶、美与丑之间的较量,带给读者心灵的震撼.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本面向普通民众普及哲学基本命题的电视文稿。一个人一生中所能遇到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许多概念,诸如真理、美、爱、自由、善与恶、法律、政府等,在艾德勒教授的研究中,这些人生的哲学基本命题,被归纳为103个大观念。这些大观念紧密地关联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不管是在现实生活,还是精神世界里,你无法不承认,你总有要面对它们的时刻。  相似文献   

16.
刘彩华 《大观周刊》2012,(41):274-274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才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识别真、善、美与假、丑、恶,选择正确的人生之路,健康地成长与发展。语文阅读材料中蕴含了丰富的美育元素,可以有效的培育学生的审美素质。本文论述了阅读美育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人性与管理     
对人性“善”、“恶”的不同认识,产生了不同的管理思想。本文认为,人是“善”与“恶”的结合体,人的本性取决于人的需求。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指出了管理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杜杨 《新闻战线》2012,(5):91-92
面对媒介能力日益增强,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表示出极大的忧虑:"大众媒介是一种既可以为善服务,又可以为恶服务的强大工具;而总的说来,如果不加适当的控制,它为恶的可能性则更大。"一直以来,暴力新闻频频亮相媒体或媒体抓住某暴力新闻大肆炒作,已经见怪不怪。受众对新异、刺激的新闻有一种本能的兴趣,  相似文献   

19.
新闻的兽性     
观其 《青年记者》2010,(5):80-80
国人潜意识里有种“公共崇拜”,涉及公家的就是好的;国人潜意识里还有种“科技崇拜”,越是新的越是发达的就越是好的。这很容易导致“体用不分”,混淆“是”与“应该”。新闻,关乎真相,关乎民主,关乎公正,但新闻并不等于真相、民主、公正。新闻其实无所谓善恶,或者说新闻可以是善的也可以是恶的。  相似文献   

20.
杜骏遥 《视听界》2007,(4):96-97
德国人瓦特松说过:“恶享有某种特权。它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坏蛋身上有一种引人遐想的力量,而这是任何一位美德的使者都望尘莫及的。”为什么会是这样?这个有关恶与善的命题引起过很多社会学家的争论,德国的社会学家弗朗茨·M为此还写了一本专著叫《恶为什么这么吸引我们?》,并且因此而获得1999年德国图书金奖。可见人们对恶的关注以及被恶吸引时的无奈、羞愧和困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