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代我国弱势儿童德育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弱势儿童道德情感淡漠、道德判断标准模糊、道德意志淡薄等问题。关怀道德教育理论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对我国弱势儿童德育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启迪,在实践中应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互动的关怀式道德教育体系和道德情感作用机制,建设弱势儿童德育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多样化促进弱势儿童道德内化。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阶段的教育实践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相结合的德育教育机制能够促进德育教育作用的发挥,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条件。本文从新时期"互联网+"背景入手,对小学阶段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活动机制构建和实践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小学德育工作的优化提供相应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3.
学校德育效果不佳,学校与社会、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分离现象严重,学校—社区德育互动的呼声与诉求越来越强烈。然而,实践中制约因素很多,效果并不理想,如理念落后、政策缺失、机制不全、资源依赖、参与不足等。厘清学校—社区德育互动的制约因素有利于促进学校社区德育一体化,提高未成年人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当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的德育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和教育公平的基础,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终极目标。"学校、家庭、社会"三者和谐共生、共同促进、相互渗透,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  相似文献   

5.
家庭、学校、社会是人的道德生成的三大环境。认识家庭、学校、社会德育功能的重要性,有利于引导人的世界现、人生现和价值观的形成,从而推动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学校教育的正面引导提高学生的道德信念,使学生形成的良好品德;在日常教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促进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树立榜样,激发学生仿效,教会学生自我教育。学校有责任主动联系家庭和社会各种教育力量,搞好配合协调,共同教育好下一代。只有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营造和谐育人氛围,才能取得最佳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互动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程路 《教育与职业》2006,(24):70-71
大学生道德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配合。文章对大学生道德下滑的原因做了分析,主张充分发挥学校、社会、家庭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力量,构建学校、社会与家庭和谐互动的大学生道德教育机制,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8.
"三位一体"是一种联合学校、社会、家庭的力量,对学生全方面开展德育的教育方式。从创新德育教学方式;学校与家庭结合,开展家校互动;学校与社会结合,开展区校互动这三方面来论述初中生"三位一体"德育网络体系之建立。  相似文献   

9.
9月 22日,记者来到湘潭市雨湖区,看到这里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搞得红红火火,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他们坚持以德育为核心,以“三结合”教育为主线,以班级建设为基础,抓住学校、家庭、社区这三块教育阵地做文章,使该区教育健康、稳步向前发展。 学校是加强德育的主力   在雨湖区教育局简朴的会议室里,精干的女局长李芬沛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她认为,“三结合”教育的落脚点是德育,学校教育作为主阵地,处于指导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她强调,学校应成为德育工作的主力,教师应成为德育高手。多年来,雨湖区…  相似文献   

10.
邹美丽  高军 《中国德育》2004,(10):50-51
提高全民素质,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增强人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单靠传统的学校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需要社会和家庭各方面的密切配合。我校针对日常工作中忽视家庭教育、忽略社会教育的弊端,为了达到“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目标提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德育实验课题。  相似文献   

11.
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张晶当代教育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整体育人的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学校、家庭、社会都担负着重要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我们深感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互不配合的现状比较严重,因此...  相似文献   

12.
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中国教育学会共同主办的全国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经验交流会于 2000年 9月 14日至 16日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召开。   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 (教委 )主管处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委主管处室,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国教育学会小学德育、中学德育、校外教育、教育管理、城市教育综合改革专业委员会的负责人及“三结合”教育课题组部分成员近百人出席了会议。   代表们在会上交流了各地推行“三结合”教育的经验并对今后如何深化“三结合”…  相似文献   

13.
关于学校德育若干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新型德育关系以适应发生重大变迁的学校德育环境。为此目的,首先,抛弃旧的德育观念,建立新的德育教育模式;第二,继承优秀传统化中的人道德精神,并赋予其时代含义;第三,以学校德育系统为核心,重新整合学校、家庭、社会三大德育系统,建立新的德育机制;第四,立足社会道德现实,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14.
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意义和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识。它在深化教育改革,优化育人环境,调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对青少年教育实施齐抓共管等方面,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芜湖市多年来积极探索和实践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这一有效形式,初步形成一个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以假期为重点,延伸全年的有芜湖特色的“三结合”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5.
德育如何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是当前摆在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大课题。要实现“三个面向”,培育出德才兼备的“四有”人才,德育工作必须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班级建设成效就是要让德育真正“大”起来。理念引领让班级德育萌芽,利用班本课程带动德育生根,依托实施路径和评价机制让其蓬勃发展,借助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拓展德育场景,结合不同学段,让德育目标和内容同步,五育融合,心育并举。课程实施促学科内容与学生德育发展内在联动,使德育指向认知,指向行动,开放包容,推动思政一体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家庭德育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而引发的道德领域发展滞后,加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协同联动的德育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使得青少年出现责任意识淡薄、道德失范等德育问题。通过分析我国家庭德育问题发展现状和美、德、韩等发达国家家庭德育的内容及方法,为提升我国青少年家庭德育实效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唐爱民 《教育科学》2021,37(4):26-32
家庭教育是儿童道德成长与学校道德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制约学校德育成效的深层次的社会因素.学校德育问题的复杂性、艰难性都有其深刻的家庭教育根源.在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不良家庭结构与消极教养方式,是影响学校德育获取家庭教育支持的最明显的客观障碍与主观偏差,这些主客观制约因素又进一步增加了学校德育的难度.学校德育应通过精准摸清儿童真实的家庭道德表现、开展有效的家长教育、弥补家庭道德教育的缺失、建构协商互助的家校社共育机制等措施,从学校系统之外的家庭教育中寻求道德缘由、德育资源与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19.
赵艺 《教育学术月刊》2010,(8):37-39,80
多元化社会、"个性发展"道德教育模式、道德习惯的养成等时代境遇给德育评价体系的建立带来了困难,为促进德育评价体系符合当今时代变革,德育评价应该把"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多元化、互动化作为自己应有的转向。在面对时代遭遇时,德育工作者应努力建立以德育课程评价为主、德育实践评价为辅的双维评价体系;将德育评价的内容及细则多元化,同时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德育评价体系网。  相似文献   

20.
人的道德观念的形成和培养离不开学校、家庭的教育,更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学校的德育应和家庭、社会配合,构成“三位一体”的德育新模式,完善个人道德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