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形势下,地市报如何增强舆论监督的效果,使之发挥良好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地市报舆论监督报道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中心,在“三贴近”上下功夫,同时提前搞好报道策划,确保舆论监督报道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报纸才会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
徐卓 《新闻三昧》2000,(11):30-31
地市报存在舆论监督效果不佳的现象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实际的新闻工作中,地市报舆论监督面临不小的阻力,影响舆论监督效果。地市报舆论监督专版少,有的仅只是一种“点缀”。报纸这样做也自有其苦衷。地市报即使有一些对当地有权部门的批评性的报道,也不敢直接点其名,而往往藏头掩尾,甚至把单位名称表述成“有的单位”、“有少数单位”的字样,让读者摸不着底细。一些被批评单位,由于报上没有直接点其名,负责人假装不懂,我行我素,单位  相似文献   

3.
前几年,说起新闻改革,人们自然而然地就想到舆论监督,以为只有拓展报道空间,多搞批评报道,媒体才会有权威性和影响力。然而,当事实证明,舆论监督只不过是媒体的“一厢情愿”时,当众多曾经高举舆论监督大旗的栏目在四处碰壁后不得不“改弦更张”时,当众多媒体从业人员面对现状冷静思考时,人们发现:电视新闻在“正面报道”和“批评报道”之间还有广阔的中间地带,  相似文献   

4.
企业报和其他社会媒体一样,只有在坚持正面报道为主的前提下,较好地运用新闻规律,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抓好舆论监督报道,才能更好地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服务。《河南石油报》从2005年8月8日至9月29日,连续组织编发了“基层减负”系列舆论监督报道,历时41天,发稿24篇,致力破解一些企业报“舆论导向没有大的偏差,  相似文献   

5.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改进新闻报道工作抓得很紧、很实、很具体。包括根据两个“务必”的精神,改进会议和领导同志活动的新闻报道;根据“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三贴近”为“突破口”加强对人民群众及他们所关心的问题的报道;根据十六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精神,进一步推动健康,有力的舆论监督工作;也包括从新闻规律和把握报道的主动权及国家和媒体的责任,形象出发,积极改进对突发事件,敏感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一年一度的地方“两会”的报道,是地市报人既兴奋又苦恼的事情。兴奋之处,可见证事关共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计的盛况,从中挖掘出具有新闻点的线索;苦恼的缘故,则是“两会”报道往往套路多,亮点少,报道形式死板、教条,难有创新,难以在读者中引起轰动效应。为此,对搞好“两会”报道进行有益探索,力求出新出彩,把最鲜活、最生动和人们最关注的较深层次的东西呈现给广大读者,真正把群众的目光吸引到“两会”上来,搭起一座群众与“两会”之间的理解之桥、沟通之桥、互动之桥,便成了我苦苦思索、不断谋划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批评报道是媒体实施舆论监督的有力武器,但做批评报道难是学界和业界所共知,地市报由于所处的人缘、地缘因素使其进行批评报道更是举步维艰。本文以地市报为研究媒体,试图探求地市报批评报道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张培 《新闻通讯》2012,(2):58-59
新闻媒体被称为社会的“安全阀”。开展舆论监督报道,帮助化解显性或隐性的社会矛盾,既是提升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的需要,也是新闻媒体应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不过,长期以来。大多数地市报在民生服务新闻和社会新闻方面不遗余力下足功夫,而在舆论监督报道方面却所做甚少。深层原因是搞舆论监督风险大,压力大,一旦把握不准,即有可能招来麻烦。这让不少地市媒体心生畏惧。  相似文献   

9.
孙巍  秦峰 《新闻知识》2004,(9):9-10
今年以来,《陕西日报》根据中央和陕西省委关于加强舆论监督的精神,按照省委宣传部的要求,加大了新闻舆论监督力度。关于“定边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开车撞人”事件的报道,关于咸阳外资企业投资陷入困境的报道,关于靖边县“豪赌案”的报道,关于煤矿安全事故的报道等等,新闻性、可读性、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一个崭新的课题摆在地市报尤其是生活类地市报人面前:当国际国内发生重大新闻时,地市报如何报道?按照以往的惯例,“上面怎么报,下面就怎么报”。可是,这样的做法已越来越不适应新的形势,生活类报纸是走向市场的,其受众不满足于所获取的信息与其他媒体雷同,令人可喜的是,一些地市报特别是生活类地市报已在这方面迈出了探索的步伐。  相似文献   

11.
田伟 《视听纵横》2001,(3):40-41
诸多的舆论监督报道,包括批评性报道和问题性报道,一旦进入大众传播渠道,几乎都难免引起对象方的反弹,产生大大小小的冲突。这类冲突,引起对存在问题的正视和重视,促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有之,且居大多数;造成报道对象方矛盾的加剧、关系的恶化,亦不是个别现象;冲突尤烈,则诉状满天飞,甚至不惜把舆论监督也告上法庭。实施监督和被监督错位,舆论监督问题演化成行政监督和法律监督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前,面对会议报道改革这一“老大难”,为增强“三贴近”,把版面留给基层,多数地市报对会议和领导活动报道作出了“一刀切”的字数限制,按职务定规,使新闻报道成了一种级别待遇。实际上这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相反却让一些有价值的新闻更上不了重要版面,登不上“大雅之堂”。  相似文献   

13.
地市报经济报道中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问题:“一般性综合报道多,鲜活典型报道少;专业术语、统计数字堆砌多,具体分析、深入解读报道少;枯燥乏味的公文语言多,生动鲜明的个性化语言少。”如何改进这些问题呢?笔者以为,只有在“专”字上下功夫才有出路。  相似文献   

14.
当下,从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即时信息已经成为受众的习惯,这也给地市报发展带来了挑战。地市报继续报道受众第一时间从电视、网络等渠道获取的新闻不可缺少,但受众更愿意知晓新闻背后的新闻,新闻背后的故事。因此,放大有“附加值”的深度报道,以“深度”提升引导力、公信力和影响力,不失为地市报应对广电媒体和网络媒体挑战、发挥优势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15.
韩宁 《记者摇篮》2004,(1):24-25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并指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之一。舆论监督是我国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各种形式的监督机制中,舆论监督具有有效、快捷的特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离不开舆论监督。近些年来,与一些重要新闻媒体舆论监督报道力度不断加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广播》2004,(5):32-32
据《人民日报》报道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4月16日来到中央电视台,看望“焦点访谈”栏目组全体同志,对“焦点访谈”创办10周年表示衷心祝贺。他强调,要充分认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舆论监督的重要性,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日俱进,坚持求真务实精神,把体现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心声给合起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  相似文献   

17.
谢鸿鹤 《声屏世界》2013,(11):27-28
问题性报道因多为“揭短”“揭丑”甚至“揭黑”而又被称为揭露性报道。即“深入揭露隐藏在公共机构、企业、社会等方面中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舆论监督”。①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认为:受众对媒体的期待是“解惑”(与新闻和资讯相关的意义系统的提供)、“解闷”(休闲和心理的调适)、“解气”(舆论监督和社会宣泄)。  相似文献   

18.
问题报道与构建和谐社会不矛盾问题报道在很多情况下都被认为是负面报道的代名词,其实所谓问题报道是相对正面报道而言的。“正面报道”焦点往往集中在社会的积极部分或光明一面.强调“平衡”、“和睦”和“稳定”。而问题报道大多是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反常现象,强调“变动”、“反常”和“冲突”,以使公众瞩目、警醒和震惊。在问题报道中新闻主题大多数是由“不寻常”和“冲突”构成的。  相似文献   

19.
《传媒观察》2006年第4期发表丁辉宇的文章《舆论监督的“斯诺克法则”》。 文章说,舆论监督是媒体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职能,斯诺克则是一项高尚的体育运动,两者风马牛不相及。然而,仔细分析,其运作法则都有不少共同之处。从正确选定主球,有效攻击目标球到把握分寸,巧妙避免陷阱,许多精彩的舆论监督报道就犹如一场精彩的“单杆破百”斯诺克球局。  相似文献   

20.
郝莹 《新闻三昧》2004,(8):25-25
2004年的两会报道前夕,我报报社领导提出:要用创新的精神搞好两会报道。副总编辑王秋和说,加强新闻策划是我们办好报纸的根本,要提高报道质量就从改进“两会”报道开始。为此,围绕“两会”报道,报社抽调骨干,成立了策划组、编辑组、采访组,集中智力提出了16个“热门话题”。这些题目深层次、全方位地反映了当前建设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也体现了当前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大家感到能出彩,有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