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时期师德规范的内涵与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我国存在的过于理想主义、偏重价值约束、缺乏人文关怀等师德规范缺失现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与时俱进、实事求是和坚守道德底线的新时期师德规范体系重构原则,并从师品、师知、师智和师行四个方面建构新时期的师德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2.
美国高校师德规范建设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是世界上较早提出高校师德规范的国家,其规范内容不仅表现在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同:事之间的关系,还包括教师对待职业、对待学术的态度,并在师德规范建设上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其规范的形成具有地方性和行会性;规范的提出是以法律为准绳;可操作性强。这些对我国现有师德规范的建设和创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廉政法律规范偏重追惩性忽视预防性,廉政措施缺乏协调性和配套性,廉政监督机制不完善,这是目前廉政建设效果不明显的立法原因。建立和完善廉政法律体系应以规范行政行为为基本思路,既要反映廉政建设自身整体要求,保持科学性和预测性;又要考虑现实条件,便于实际操作。廉政立法应着重制定廉政建设基本法,加强预防性规范制定,完善惩戒性规定,健全廉政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4.
聚焦     
教育部修订《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规范不是打补丁补漏洞;修改师德规范有点“欠思量”;新师德规范,道德逻辑的逻辑混乱。  相似文献   

5.
蓝蔚 《宁夏教育》2005,(9):70-70
1.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研究偏重理想性、社会性,缺乏现实性、个体性。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因此师德建设的理论研究都以高标准、严要求为基调,要求教师忠诚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等等,希望广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成为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表率,从而使得师德建设重社会层面的“习惯性道德”轻个体层面的“内省性道德”:  相似文献   

6.
本文概述了市场经济情况下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走向,理性分析了高校师德出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师德建设的对策:制定师德建设规范条例;实行导师制;加强激励机制,规范高校对教师的考核制度、评聘制度;每位教师个体加强个人德性修养等。  相似文献   

7.
要实现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升华师德,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1.准确提炼教育理念,引领师德内涵个性化;2.精心设计校园环境,促师德升华于无声处;3.有效规范教师行为,塑造优良师德形象。  相似文献   

8.
要加强新时期的师德建设,就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教师应遵循师德规范,注重自我塑造;而且要加强制度建设和创造有利于师德建设的良好氛围。这样,才能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9.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现状、目标及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时期高校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目标。为实现目标,其具体策略是:营造舆论氛围,提升教师职业社会地位;领导重视,形成齐抓共管师德建设的格局;加强正面教育,提高青年教师师德水平;加强培训,全面提高青年教师的素质;提高认识,自觉加强师德修养;健全规章制度,规范青年教师师德行为;创造宽松、和谐、温馨的环境,促使青年教师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师德是中国教育和教师政策关注的焦点。但目前教育界对师德内涵尚缺乏明确界定,导致师德工作中缺乏明确的工作内容。师德政策中强调制度性和外控性,忽视了教师的自主性和能动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政策文本出发,结合道德学习、道德形成的脑机制和伦理学等相关研究提出并建构师德学习的内涵,认为师德学习是指教师从师德困境出发,逐步学习师德规范,并最终形成教师美德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为师德敏感、情感、推理、行动、意志和品性的交互作用,并受到良心和荣誉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现行的英语教育中,许多教师往往片面的强调学生对英语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强调学生英语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德育目标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忽略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着重阐述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并提出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德育方法.  相似文献   

12.
周钦超 《职业技术教育》2006,27(17):113-114
目前农村职业中学德育课重理论、轻实践,忽视实践性和时代性,导致学生把德育课看作“说教课”,达不到德育效果。改变现状必须构建面向生活的德育课。应突出思想性、政治性;紧扣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抓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面向生活。  相似文献   

13.
高校德育在社会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下,教学活动往往只重教师而忽略受教育者的作用,因而其效果与教师预期相差甚远。德育内容认同感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德育低效的原因:输入学生脑中的道德内容在与既有的道德观念匹配后才能成为道德认知,在充分达到评价、感受、行为倾向三个层次后才能转化为恒常的外显道德行为输出,成为学生稳定的道德心境。  相似文献   

14.
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是我国教育制度创新,是教育工作一次重大设计,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某些参赛院校在对大赛的认识上却存在一定问题:技能大赛重个别性轻普遍性,技能大赛重荣誉轻教育,技能大赛重学生培训轻教师培养,等等。只有及时发现这些问题,正确认识技能大赛,才能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教师的德育能力是专业能力的核心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对中学教师德育能力的培养提出了现实的要求:理论和实践兼顾、以提高操作能力为主体方向;给教师自身以足够的体验或经历;建立可操作的教师德育规范;建设伦理学领域的教师课程以提高学科德育能力。  相似文献   

16.
我们对教师这一职业仍然存在着种种偏见和苛求,我们的师德建设仍然存在着片面强调教师的奉献牺牲精神而忽视对教师的情感关心、利益保障和需要满足等现象,这就要求我们的师德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把教师作为师德建设的价值主体、利益主体和动力主体.  相似文献   

17.
教师开发课程不等于编写教材和开发课程文本,学生生活世界中非文本课程内容、资源、素材的捕捉、开掘和利用,也是教师开发课程的应有之意。尽管学生的生活世界具有重要的课程价值,但我们的课程却表现出如下问题:关注科学世界,忽视生活世界;关注理性生活,忽视道德、情感、审美生活;关注“成人生活”,忽视儿童当下的现实生活。文章认为,关注学生生活世界的课程开发应注意把课程内容还原为真实的生活问题,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应关注当下的社会事件和生活问题。  相似文献   

18.
大学科研道德问题突出,尤以教师为重。文章剖析了产生大学教师科研道德生态危机的主客观因素,阐述了大学教师科研道德生态危机对教师科研积极性、大学生思想道德、科研纯洁性、社会风气等方面造成的不良影响,提出净化和挽救科研道德生态要从教育规范、科研实践、法律惩戒、评价体系、学术刊物等五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社会规范是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分为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宗教规范。不同化的社会规范存在着差异,它们是跨化交际中引起误会和冲突的重要因素。了解中西社会规范差异是培养跨化交际能力的重要一环。要培养学生的跨化交际能力,需要从课程设置、教材改革、教师、学生等几方面入手,需要教育行政机关、教材编写出版部门、外语教师、跨化交际研究工作的通力配合和密切协作。  相似文献   

20.
责任感: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但“应然”不是“实然”。“应然”转化为“实然”的过程,就是规范转化为师德的过程,就是“德化”的过程、“德性”形成的过程。道德规范能否内化取决于人们对规范的认同,而对规范的认同又取决于人们对自己所在群体和所从事的事业的认同。有了这种认同,他才会形成对学校和事业的责任感,而有了这种责任感他才有可能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己的“德性”和“德行”,从而成为一个有高尚师德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