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马相伯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活跃于宗教、政治、教育三重领域的马相伯,是中国近代三所大学(震旦学院、复旦大学和辅仁大学)的创始人和发起者。他对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长期探索,以及由此而深入思考的近代大学理想、教育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等问题,均对当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相伯(1840-1939)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宗教家与社会政治活动家,他一生的思想与活动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笔者在从事马相伯研究的十余年中,陆续收集了散见于近代报章杂志以及档案中的有关马相伯的新史料。目前学术界存在的有关马相伯的资料集主要有三种:一为马相伯的私淑弟子方豪神父整理编撰,由北平上智编译馆分别于1947、1948年出版的《马相伯先生文集》《马相伯先生文集续编》;二为朱维铮主编的《马相伯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三为李天纲编的"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马相伯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笔者发现的新史料皆未收录进以上三种资料集,《尊孔说》即为其中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一则史料。该文发表的背景是民国初年社会上掀起尊孔思潮以及发生国教运动。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鉴于晚清学部所颁教育宗旨有"忠君"与"尊孔"两项,认为"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主张将其删除,并取消在校读经。康有为、陈焕章等孔教派人士为抵制新教育方针的颁布,以保国、保种,保存国性,重建国民道德,重拾人心,挽救国人信仰危机,拯救分崩离析的社会秩序为由,极力要求恢复尊孔读经,并于1912年10月7日在上海成立"孔教会",由此拉开了国教运动的帷幕。后经袁世凯北洋政府尊孔政策的推波助澜,尊孔思潮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蔓延开来。1913年8月15日,孔教会代表陈焕章、严复、梁启超、夏曾佑、王式通等人联名上书参众两院,要求国会在宪法草案中规定以孔教为国教。孔教问题由此成为民初制宪会议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实际上,孔教问题在民初不仅成为一个法律问题,一个涉及意识形态及政治层面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文化问题。在清末,马相伯是立宪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辛亥革命的元勋之一。进入民国,他作为袁世凯总统府的高等政治顾问,受聘为由袁世凯政府设立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后该会改为"研究宪法委员会",亦称"宪法研究会")的委员,亲身经历并参与了民国初年制宪问题的讨论。同时,他又身为中国天主教界的领袖人物,学贯中西并具有宪法学素养。他对于"尊孔"问题的评说,不仅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他对于孔教问题的态度、立场和思想,而且也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民初国教运动的缘由,进一步认识辛亥革命之后社会政治混乱之根源,民国初年制宪会议存在的政争、党争症结问题以及儒学进行近代转型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关于经济与非经济矛盾关系的思想主要反映在他对经济与政治、经济与社会、经济与文化、经济与主体关系的研究和认识上。从政治高度认识发展经济的深刻意义是邓小平研究中国社会主义问题最重要的视角 ,也是认识其他经济与非经济矛盾关系的基本前提。作为解决经济社会诸矛盾重要原则的改革、发展、稳定辩证统一的思想和先富、后富、共富辩证运动的思想是邓小平经济哲学的中心内容。他关于“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等思想 ,既是对经济与文化双重变奏的辩证认识 ,也是娴熟地应用两点论和重点论哲学方法的生动体现。他把主体素质的提升与国家前途命运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最终体现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相似文献   

4.
俞可 《上海教育》2012,(6):48-49
教育家办学的提出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反映了社会对当下教育与时代发展之间关系的反思和诉求。回顾百年,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窗口的上海,先后诞生了一批怀着教育救国强国理念、筚路蓝缕、殚精竭虑的教育家。历史显示,时代无时无刻不在选择教育家,而教育家也在不懈不馁地选择各自在时代中扮演的角色,在现实与理想的反差中将教育作为心血事业。从本期开始,"海上教育家"栏目将与读者共同探讨何为教育家,教育家何为。在师生眼中,马相伯是一位古道热肠的教育家,学生随时可径直去找他,越质疑,马相伯则越发开怀,学术自由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5.
虽然开创教育社会学的陶孟和并没有创作出一部有关中国教育实际问题的社会学专著,而其所属集团的上层地位与精英意识也使得他无法走进底层或边缘群体的教育生活,但他还是给后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教育社会学遗产:这份遗产包括他对教育的关注,试图以社会学视野的教育变革来追求民主政治、改良社会的学术理想,他以独立学人的姿态在动荡的政治局势和复杂的人事关系中为追求这一理想付出的政治努力,以及他为认识、改造中国社会做出的教育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6.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教育救国论先驱。他倡行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救国思想,既吸收了教会大学一些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又秉承了儒家人文教育精神,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马相伯的教育救国思想与实践不仅积极回应了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主题,而且为中国近代大学史提供了一个利用教会教育资源自主创办现代大学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7.
试论马相伯的大学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理念就是建立在教育规律和时代特征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人们追求的大学理想和信念。马相伯是我国早期大学和高等科研机构的创办人和倡导者,他为中国培养人才,教育独立、学术自由,中西会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并重及民主治校的理念,对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和现代大学理念的重建提供了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卢作孚是近代中国建设现代化事业的先行者之一.他创办的民生实业有限公司展露了经济现代化的无限生机,他开拓的现代北碚显现了乡村现代化的魅力前景,成功演绎了经济与教育在社会建设中的双重变奏.卢作孚在北碚成功进行的民众教育现代化建设实践,展现了"教育是民生之基"这一命题在乡村向市镇转型过程中的独特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相伯与复旦大学●复旦大学夏林根名人与名校复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先生,原名志德,又名建常,后改名良,别号华封老人。他生于1840年4月,卒于1939年11月,历经百秋,在文化上、教育上和政治上都有许多重要的贡献,尤以近代教育的拓荒者...  相似文献   

10.
马相伯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爱国主义者,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民族性是贯穿马相伯各种思想的一根红线;积极追求民主共和,倡导地方自治是他晚年思想的鲜明特色;马相伯一生能紧随时代潮流,与时俱进是他思想的最大特点;他还是一位天主教信徒。对社会历史的观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马相伯的思想从不同方面促进和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1.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立大学创办人之一,先后创办了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参与创办了辅仁大学,短暂执掌过北京大学.结合马相伯的心路历程,可观其对中国大学教育独特的设想和追求:为了实践教育救国之宏愿,马相伯年过六旬,不惜毁家兴学,先后创办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在人才培养上,以融合中西、贯通文理为理念,设计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大学课程体系;在学校管理上,以大学自治、学术自由为旨归,培养师生的民主意识和自治能力,强调大学之大,在道德高尚和学问高深;在大学与社会的关系上,为了避免当时政治和宗教的干扰,主张教育独立,并要求学生摒弃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以获取真才实学为重.马相伯的大学教育思想既与西方大学精神的传统相契合,又有着强烈的国家富强和民族自立意识,今天仍具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驱,马相伯将中西两种文化、科学与人文教育等理念充分交汇融合在一起,并以此为基础创办了著名的震旦大学(1903年)、复旦大学(1905年)、辅仁大学(1923年).马相伯文理并重、全人发展的教育理念不仅对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今天的中国高等教育依然具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学东渐记>是展示容闳社会和教育思想以及历史贡献的重要窗口.从事"西学东渐"事业和促进中国文明富强是他终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以图实现"维新中国"的人生志愿.这种社会理想贯穿于他所从事的社会、政治和教育实践的全部活动.容闳的社会理想及其社会、政治和教育实践开创了中国社会和教育近代化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主要论述了明代任瀚积极求取功名以“用世”,但他为人正直公正,不阿附权贵,当时的政坛没有他施展政治抱负的客观环境。由于秉公办事开罪权贵,受到打击排挤,不得不“恬退”归隐以获取政治人格的独立,他以各种方式潜在地或明或暗与政治发生关系。任瀚一方面高歌用世,另一方面又浅唱隐退的二重变奏,其“用世”与“恬退”这一矛盾的政治人生态度在他身上却发生了符合逻辑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存在下列几个视角:从伦理道德出发;在政治上从资本主义与新民主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政治关系出发;在经济上从发展社会生产力出发等。但统领这一切的是他认识和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观。毛泽东对资本主义的正确认识,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成果之一。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的认识主要是从战略高度上进行的。他对资本主义认识的重大改变,是一种大的战略调整。策略因素是毛泽东认识资本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战略和策略的双重交错是毛泽东对中国资本主义认识的最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包含了人类无限热情与理想的社会。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狂热性和理想性 ,是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不成熟的认识所得出的必然结果。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 ,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是一个从理想到理性的历史过程。正确认识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过程中出现的挫折与失误 ,对于吸取历史教训 ,加深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 ,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现代文学是经历了西化和化西的双重变奏的,施蛰存的早期作品就足以说明这一点。他吸收了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大量心理描写,深入开掘人的内在世界,存在明显的西化特点,但同时施蛰存努力使西方技巧本土化,他把笔下的人物还原到日常生活当中来,从正常人的角度刻画他们的细微心理活动,显示出作品对很多习以为常的现象的认识和批判,化西成分显著。西化和化西复合变奏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8.
理想信念教育是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以高职学生对理想信念认识的现状入手,分析了形成原因,并提出应对举措,希望可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职业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是在波澜壮阔的传统与现代双重变奏的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中进行文学创作的,他对人生深刻的忧患感,深沉的文化心理感和深蕴的历史感,使他文学创作具有独特的现代主义、现实主义特色以及强烈的时代感、理性精神、刺透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包含了人类无限热情与理想的社会.中国在进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狂热性和理想性,是中国共产党及中国人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不成熟的认识所得出的必然结果.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我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是一个从理想到理性的历史过程.正确认识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过程中出现的挫折与失误,对于吸取历史教训,加深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