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李梦阳     
《语文教学之友》2021,(3):F0002-F0002
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亦作崆峒,陕西庆阳(今甘肃庆阳县)人,明中期文学家。明代"前七子"之首,文学复古运动的核心人物。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反对理学风气对文坛的负面影响。倡导"主情说",认为庶民诗比文人诗更有价值,提出"真诗乃在民间。"抨击诗歌中的"主理"现象,以为宋诗"主理不主调",使得"人不复知诗"。  相似文献   

2.
作为明代"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的重要成员,作为闽地阳明心学的早期主要代表,郑善夫是福建文学发展史上较早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著名诗人。通过认识诗人对明代闽派、"前七子"复古派及其阳明心学的多重贡献,可以进一步客观地定位其在明弘治、正德年间的诗坛地位。  相似文献   

3.
熊过是明代"嘉靖八才子"之一,在明代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熊过的散文集中于其著作《南沙先生文集》中,虽数量不多,但题材多样,思想丰富。他的各体散文集中表达了熊过在文学上主张真性、政治上坚持为君分忧以及仕途生涯过程中的心境变迁等方面的内容,既有对环境、时事的关注与评议,又有自己人生状态的展现与表达,为研究熊过其人和明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素材。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古来一直以抒情文学为正宗,文学批评家对抒情写意的诗歌,特别是以禅明情的禅诗十分关注。禅诗作为一种文学,在知性观念、价值观念、生存方式等多方面以禅明情、以情入禅,颇具抒情方式研究的特色性和代表性。文章拟从诗佛王维的作品入手,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在结合抒情文学原理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禅诗这个整体文学在抒情方式上的"情景""形神"和"感乐"三大特点。  相似文献   

5.
俗文学是明代最受关注的文体,文人将其真挚自然、浅显俚趣的风格引入雅文学创作,使得雅文学表现出明显的俗化倾向。从诗的俗化、词的俗化、文的俗化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万历年间雅文学的俗化倾向,揭示晚明文坛俗化的整体风格,表明明代由雅入俗的审美标准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作为明代"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阵营的重要组成成员,作为明中叶闽地阳明心学的主要代表,郑善夫是福建文学发展史上较早具有全国性影响的著名诗人。通过分析其乐府诗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及美学追求,不仅可以认识诗人乐府诗创作的儒学品格,而且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前七子"文学复古运动诗歌创作与儒学复兴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7.
东林党议作为晚明社会最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促成了市民阶层政治意识的觉醒,时事文学的勃兴是对这一时代特色真实而迅捷的反映。明亡前后,东林党人患义观念向批判君权意识的演进,成为时事文学创作的主旨,体现了文学对于政治时局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胡广是明代继解缙之后的第二位内阁"元辅",以诗文见长,尤擅作诗,时常与翰院同僚诗酒唱和。由于这些唱和者均是在帝王交替之际以科举、举荐、征召等路径进入翰林院的,故其唱和诗台阁化倾向明显。又由于这些唱和同僚大多是在"靖难之役"中临阵倒戈的官员,既要背负背主求荣的骂名,又要面对新主对其衷心程度的猜忌和怀疑,故而其公私领域的唱和内容不外乎节会、伴驾、送行、八景、内直五类,以展现国家宏阔的盛世气象、歌颂壮丽的山河为主,形成"鸣盛"特质。这种唱和带有明显的政治功利性和浓重的表演痕迹,在明代早于"三杨",当为台阁体诗歌创作之先锋。  相似文献   

9.
万时华的《诗经偶笺》是明代晚期注解《诗经》很有价值的一部著作,"以情论诗"是《诗经偶笺》的重要艺术特色。万时华积极寻找并细心发现蕴藏在诗歌中的情感类型以及情感线索,而不是僵化地推衍圣人之义。"以情论诗"是万时华解构《诗》的主要方法论,这不仅使《诗》学重新定义了其作为"诗"的本质,也充分体现了明代后期经学与文学的互动。  相似文献   

10.
沈守正的《诗经说通》是明代众多《诗经》学著作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部。在《诗经说通》中,沈守正采用了"通其滞义、归之合并"等解《诗》方法,以文学文艺之眼光解读《诗经》,取得了较大成就,充分体现了晚明《诗》学发展的新特征。同时,由于时代等因素局限,沈守正在解《诗》时也难免存在不足和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11.
从明初至明代中叶,以吴讷、徐师曾、李东阳和明代七子派为代表的复古派掀起了一场祖骚宗汉的辞赋复古思潮。复古派以古赋为艺术标准,确立屈骚、相如赋艺术典范的地位,强调学习古赋创作的文学修养和构思方式。复古派创作秉承屈骚汉赋的怨刺讽谏精神,追求雄奇壮伟的辞赋美学境界,力图恢复古赋雄健的文学风尚。明代祖骚宗汉的辞赋复古思潮一定程度上矫正了时代萎靡的文风,在辞赋发展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和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结合具体画作考察了林纾花鸟画创作3个不同时期的风格演变。林纾的花鸟画兼收并蓄元明清画法,超越地域界限,冶京津海上诸派画法于一炉。而且,无论是早年习画期,抑或是风格形成期,还是成熟期的花鸟画作品,无不折射出特定历史时空的他的个人思想感受。  相似文献   

13.
朱熹的《二南》学术,在从经学迈向文学后,又从文学走向理学.是文学、理学二元一体的解释学。就文学的一元来说,朱熹认为《二南》诗篇是里巷歌谣,是低社会地位诗人抒情的咏叹,他还把自己认为是文学表现手法的赋、比、兴运用到解释中;就理学的一元来说,朱熹认为《二南》是文王王道政化后的诗篇。体现着文王王道新民之功的社会、人心、人外自然和谐及其三者之间的大和谐:家齐、国治、天下平、其民睥璋、庶类盛多。整体上看:作为诗歌,《二南》诗篇能指的多样性、意义的含混性,决定了朱熹关于他的文学、理学二元一体解释的合理性;二元的冲突也导致其解释上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性,如《操有梅》等表达男女情感之诗,就不是所谓的“中和”之音。  相似文献   

14.
司马相如是西汉著名的辞赋家。其赋历来为研究者所重视 ,然而他的檄移这类应用文 ,人们很少对此作深入研究。本文试以此作为研究对象 ,并着重分析司马相如的檄移文特色 ,以帮助大家加深对他的这种文体的了解  相似文献   

15.
文社的兴起是明代末年特有的一种文学现象.明万历中叶八股时文的成熟定型,使得以研讨时文为目的的文社开始出现;明末政治的黑暗,以及心学末流的空疏促使文社成为思想家宣传实学思想的阵地,文社之兴既是政治斗争的产物,又是明清之际实学思潮推动的结果.明末文社的兴起带来了明代第三次文学复古革新思潮,形成明代末年以社团成员的文学创作为特点的社团文学.  相似文献   

16.
《韩湘子全传》是明末杭州书林杨尔曾编创的一部神魔小说。全书共30回,约20万字,主要敷衍韩湘子得道成仙并最终度化韩愈一家的故事。该小说中羼入了数量可观的诗、词、曲、赋,可谓“文备众体”,这些寄生文体共同参与了小说的构建。而作为其中之一的寄生赋,在文体互动中也呈现出了独特的文体功能和审美特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7.
在整个明朝文坛,高启应该说是被后世评价最高的一个,对明代诗风有着开启之功,其随事描摹的创作途径、稳健沉着的创作旨趣、灵动洒脱的诗学追求,影响着整个明代诗风。1995——2005年这十年间,关于高启的研究呈现逐渐深化的趋势,这些研究主要涉及了高启生平思想、诗歌风格、诗歌理论、词和散文等四个方面,本文也将从这四个方面对这十年的文章进行梳理和综述。  相似文献   

18.
"沉郁顿挫"被认为是杜诗的基本风格,然对其解释历来众说纷纭。实则是杜甫自夸其赋:"沉郁"意为"精微深奥、知识广博","顿挫"意为"雄壮豪放"。司马相如、扬雄之汉大赋即具此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9.
清代著名词评论家谢章铤认为“明末风雅首推陈大樽子龙”,这位明清鼎革之际的文学家身体力行着其政治理想与文学理想,使得其短暂的人生却甚是夺目。这位气吞山河,满腹豪情抗清复明的才情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典型的“当行本色”风格创作词家。陈子龙带领云间词派,宗南唐北宋为词学正统,并力复“词统”以纠明词淫哇俚俗之习。以甲中国变为界,陈氏词风从妍丽温软而进阶为柔中有骨,清丽幽雅,其词学主张与词作实践不仅肃清了明末词风的萎靡状况,并为清词中兴打开了局面,是明代昙花最后一现,亦是新朝明珠光芒乍现。  相似文献   

20.
纳兰性德与顾梁汾的交往是其词扬名的催化剂,纳兰词以金缕曲为代表的中长调在感情上较其小令更打动人心;纳兰的情感世界简单凄美;其贵族的出身与哀感顽艳的词调形成鲜明反差有家族、情性、经历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纳兰是满族中笃好汉文学的较成功的学人,但还不致被提升到清初第一的位置;因其词本身的风格与缺陷和本人志趣的改变,纳兰日久未必能开宗立派;虽有传承关系,纳兰词在内容、风格及心理接受上与后主词仍有着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