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5年1月的一天,太原市东华门小学多功能教室里座无虚席,来自北师大课程中心的张行涛博士、刘秉民老师,杏花岭区教育局领导和各小学代表在一起,观摩该校的“主题式”校本教研活动。活动片段:(播放东华门小学李慧婷老师的一节数学课“圆的面积”,课上学生围绕如何计算圆的面积展开了合作探究)主持人:看了录像,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你受到了哪些启示?有怎样的思考?教师1:我感受最深的是我们应该选择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到底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小组合作呢?我认为应该是那些具有探究价值的和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就拿数学课来说,当一个问题有两种以上…  相似文献   

2.
让教师走出"讲"的迷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但并不是不要接受性学习.关键是要研究哪些内容需要讲,应该怎样讲?教师应该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当讲即讲.在讲授中不要"满堂灌",要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疑难问题,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新课程课堂焕发出无限生机.  相似文献   

3.
<正>我们对文本细节的研读进行"备课"了吗?我们所进行的文本细节研读对学生"有用"吗?是否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是否所有的文本细节都值得研读?这些文本细节有轻重取舍之分吗?哪些文本细节是最有教学价值的?这些最有教学价值的东西哪些是学生已经懂的,哪些是可能懂的,哪些是不懂而需要我们老师启发、引领、探究甚至讲析的?到了这里,问题也许已经有点豁然开朗,并非所有的文本细节都得关注,能够  相似文献   

4.
正教师培训,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话题。随着教育部"国培计划"有关文件的下发,一年一度的"国培"大戏即将拉开帷幕。教师培训——这个与教师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再次被提起: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教师需要培训什么样的内容,培训的方式是否就是传统的"面对面"讲授……这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24时记时法"一课(见贵刊2013年第4期)中,我的后退多少还只是一种自发的朦胧意识的话,那么,"认识负数"一课(见贵刊2013年第7-8期)中,后退则显现为一种理性思考后的实践自觉. 然而,数学课堂的改变,怎一个简单的"退"字了得!教师因何而退?退往哪里?教师课堂中的"退"是否有原则和底线?"退"之后,教师还需要"进"吗?如何把握"退"与"进"之间的辩证关系与实践尺度?所有这一切,在"认识负数"一课中,无一不纠缠着我,困扰着我.当然,困顿之余,思考也愈加丰富.  相似文献   

6.
作为主持人,从基地成立到基地结业,始终在思考三个问题:第一,相对成熟的政治课教师需要思考哪些问题?第二,当这些老师否定部分经验之后,需要找什么取而代之?第三,如何帮助他们确立新的专业发展起点并努力推动?进入基地的都是相对成熟的教师。政治课上,教师常遭遇经验之外的挑战,这些挑战恰恰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经验无法解释  相似文献   

7.
贵刊2006年第6期刊登的包德鹏老师的课例《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第一课时)》,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课例中,教师通过创设“小明需配一块三角形玻璃”的情境,激起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产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渴望.选取三角形纸片,让学生撕成两部分,同时思考,每一块纸片保留了原三角形的哪些元素?能否从中选择一块纸片,配制出一个与原来纸片大小、形状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纸片?这个数学模型建立得别具匠心,问题设计具有很强的开放性,能使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8.
(上接第263期第11页)   孔企平(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我们要认真考虑这样一个问题:老师应该怎样把教材中的内容讲给学生听.教材中的许多内容还是要讲的,不是说老师在课堂上只是创设让学生充分参与的情境,让学生体验一种经历就可以了.比如说,什幺是三角形?三角形的定义是规定性的知识,必须向学生讲明.这里的关键问题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怎样的方法把这些内容讲出来,在很多情况下,老师可以把单纯的讲授变成引导.……  相似文献   

9.
<正>课程标准修订后,数学教学目标由"‘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变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教学目标更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对学科体系、学科本质和学科价值的研究。基于以上思考,我们开始了小学数学单元主题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就是从单元内容整体入手,放在整个教材体系的背景下考虑,分析思考哪些利于学生自学,哪些需要学生探究,哪些需要老师讲授,从中梳理出单元的探究  相似文献   

10.
李亮 《学子》2014,(18)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感悟建模过程,发展"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成"模"思想启迪教学具有特殊的意义。一、举一反三,激发成"模"热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思考探究日常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中究竟潜藏着什么样的"模"?教师通过教学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何种"模"?通过什么途径来形成"模"?对已形成的"模"有哪些特征?所形成的"模"和形成"模"的过程中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哪些影响?……在对小学生进行建模思想启迪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这些问题都是一些原生态、最本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祝贵耀老师的课上得很感人,也很本色。我们说语文学科要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关键在渗透上。如何渗透?我们在祝贵耀老师的课上看到了一种很有创意、很有实效的做法。第一个策略就是"有创意地问"。通过"问",让学生去思考。思考什么呢?其实这节课的内容彰显的是一种价值观,一种人生观,做什么样的人才会  相似文献   

12.
一、课改现状当前,国家第八次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全国兴起了一股课改的浪潮,从城市到农村,这项改革都进行得雷厉风行,并且也得到了一路赞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正以崭新的的理念撞击着传统教育的方方面面,尤其是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彻底封杀了"接受教育、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传统学习方式.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教学便忌讳老师"讲",很多教师"少讲"或"不讲",这样,学生得以"自主",老师得以"解放",还美其名日"把课堂还给学生".这种做法真的把课堂还给学生了吗?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是否就不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主张探究学习,教师是否就不能采用讲授法进行必要的"灌输"?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让我们这些处在基础教育第一线的老师深感困惑.  相似文献   

13.
在新课程背景下,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呢?课改之路在何方?2005年第l期的<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在"热点"专栏中曾就此问题作了专门讨论.确实,这个问题可能是令众多同行颇感困惑的话题.笔者在看完王荣生、任玲、马豫三位老师及其他各地同行的观点后,顿悟到一堂好的语文课的根本应落脚在学生身上,不应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应重视学生的"学".通过教师的引航来调动学生的热情,让他们用生命情感去走进文本,体验文本,走进角色,获得新知,使学生成为语文课堂学习的发现者、体验者和探究者.简而言之,语文课堂就是要看学生学得如何、过程是否愉悦、结果是否真实.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教师在上语文课时要有点"乱一弹-琴"的思维.  相似文献   

14.
正小学生进行数学"再创造"的过程就是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就是用自己的探究方式把数学重"做"一次的过程。引导学生"再创造"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做到"三要"。内容要合适。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学生"再创造"前,教师要考虑内容是否合适学生"再创造",能不能采用其他方法。如果要用"再创造"的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就要思考什么时候引导学生"再创造"?问题如何提?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可能会出现哪些情况?教师该如何引导?这是因为有的内容适宜学生经历"再创造"的过程,比如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等;有的内容不适宜,比如元、角、分的认识,秒的认识等这些原始性概念就不适合学生"再创造"。案例中,教师希望学生能"创造新的方  相似文献   

15.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触:老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很吃力.教师没有职业幸福感,学生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么教师到底应拥有什么样的教学理念,掌握哪些有效教学的策略,就显得格外的重要了.如何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生动有效,让教师和学生都在教学过程中获益?结合自己的实践,我作了一些初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民主、宽松的氛围,尽量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尝试,让学生动脑去想,动手去做,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1 自主选择探究内容自主、可选择的学习内容为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假设、无拘无束地探究。例如,在教《耳朵的科学》一课时,我提出:“关于耳朵的科学,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学生思考片刻后,有的说:“想知道耳朵有哪些器官?”有的说:“想知道耳朵是怎样听到声音的?”有的说:“耳朵各部分有什么作用?”还有的说:“动物的耳朵和人的耳朵到底有什么不一样?”……我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提的问题自由研究,这样,学生不知不觉就进入到探究中去了。  相似文献   

17.
一、现象扫描如今的课堂,教师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转变,很多教师都能给予学生平等的交流机会。课堂上常常看到这样热闹的交流情境:"老师,我是这样想的……""我还有不同的方法……""老师,我还有补充……"你说我说他说,真是不亦乐乎。然而当教师提出:"他们主要讲了哪些方法?""你认为他们讲得怎么样?""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一类问题,让学生梳理前面学生的不同表达内容,或者进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0期)讨论了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人有资格教语文?"一个"教"字,曾让我们倍感亲切并体味了不尽的荣耀和尊敬,但今天却是这样刺目.我们有资格"教"吗?一个老师只有"教",够吗?想到"担任语文教学"、"做语文教师"时,又觉得"资格"不妥了."资格"似乎是一个客观标准,于是干脆谈一下语文教师最需要什么吧.  相似文献   

19.
初中化学(九年级)人教版新教材的12个单元中共有"活动与探究"内容33个.如何上好"活动与探究"课?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原因,教师在"活动与探究"教学中应起什么样作用。"活动与探究"的教学有哪些策略。  相似文献   

20.
平日里,总听到老师们评论:"这节课真精彩"、"这节课一般"、"某个环节太乏味了"等,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有活力、智慧和情趣,才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焕发课堂的生命力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地领悟到,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课堂行为等,直接反映出教师的观念和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