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有关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应用研究中,现有的文献通常用创新投入能力或创新产出能力作为技术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实际上,技术创新能力应该是创新费用支出结构、创新费用来源、创新研发主体、创新产品销售和自主品牌拥有等各方面能力的综合。首先,基于安徽省创新调查汇总表(2004—2006)的制造业行业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得出每个样本的综合得分作为技术创新能力的衡量指标;其次,通过回归分析得出了技术创新能力和投入之间的因果关系:R&D投入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原因,创新能力是R&D投入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表明知识创新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而高校R&D被看作是技术创新的源头,本文在对高校R&D投入和经济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构造高校R&D投入的复合指标,并利用2000-2012年高校R&D的相关数据对高校R&D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高校R&D投入总体上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其中高校R&D的经费投入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R&D人员投入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不明显,应当改进高校R&D投入实现高校R&D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共进。  相似文献   

3.
由于R&D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R&D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业绩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主要问题。我们使用71家我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2003年一2007年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R&D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业绩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年的R&D支出和高新技术企业业绩有正向相关性,R&D投入对高新技术企业业绩没有滞后影响。我们建议,第一,要加大政府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力度;第二,要完善高新技术企业体制,增强研发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能力;第三,高新技术企业R&D投入应重视技术创新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4.
研究与试验发(Research&Development,R&D)经费是用于衡量国家R&D活动规模、评价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对江苏省R&D经费投入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比我国其他省(市)R&D投入并借鉴其经验,分析江苏省R&D投入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经费投入结构的对策,从而促进江苏省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跨国公司R&D投资对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日益加大。通过使用OLS回归分析的方法,对跨国公司R&D投资对我国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跨国公司R&D投资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产生示范作用,同时,跨国公司对科技人才的培养以及产生的人才流动明显地促进了知识扩散和技术创新环境的形成,并带动了国内企业的R&D投资,这些正的溢出效应对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创新倾向、R&D能力、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四个方面。目前研发投入强度较低、研发能力弱、重引进、轻吸收、缺乏产品核心竞争技术等是我国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的突出表现,而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既需要政府的推动,更需要企业的主动与努力。  相似文献   

7.
一、法国国家技术创新型企业创业大赛 近年来,法国政府为了推进技术创新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支持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建;鼓励技术转让;大力推进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R&D合作;鼓励企业增加R&D投入等等。  相似文献   

8.
R&D活动影响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R&D活动的过程及其成果对区域内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创新能力等要素的作用;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可见,两者具有很大的共性。通过选取上海、北京、广东、江苏、浙江这5个典型发达省市的R&D人员当量、R&D经费投入、发明专利授权数、科研论文数和新产品产值这五项指标的具体统计数据作为比较数列。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对五省市R&D活动影响力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R&D活动影响力与区域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正关联性。提升R&D活动影响力是提升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南通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通市全社会研发投入规划在"十一五"期间得到了很大增长,但与苏南相比,仍有提升的空间。企业投入R&D能力弱、投入水平低、R&D自有投资资金严重不足,是南通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企业成为研究与开发的投资主体是发达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经验,今后南通发展应突出企业在南通全社会研究与开发投入能力建设的第一主体地位,加强新兴战略产业研究与开发投入能力建设,应重点发展南通市新材料、高新技术船舶、新能源等为主的新兴战略产业,着力提升南通市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市场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论有三:①大企业与小企业因为沉没成本与垄断性市场结构而在技术创新的产业领域和创新动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②在集中度、资本密集度高和以工艺技术导向为主的产业领域中,小企业参与技术创新的倾向较弱;而在集中度、资本密集度低和以产品品种导向为主的产业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仍然起着重要作用;③在工业经济时代,大型企业是R&D投资的主体;在新世纪,中小企业在R&D投资方面的比重会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纵向企业网络具有沿全球产业价值链的层级性特征,并具有整合优势和节约交易成本等优势。跨国公司对华电子信息产业R&D投资通过改变我国电子信息企业在纵向企业网络中的层级影响纵向企业网络优势的形成和发挥。一方面,跨国公司R&D投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从跨国公司的生产制造中心向技术开发中心的转变,促进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纵向企业网络向更高层级跃升:另一方面,跨国公司R&D投资呈现出较强的技术封锁趋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纵向企业网络优势的形成和增强,关键在于中国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在标准之争中获胜。  相似文献   

12.
高校的研发力量在我国科技体系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高校科技经费的投入与使用对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以及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科技贡献度,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为此,通过有效地对高校研发经费增长与使用状态的直观分析,在结构上加大国家和地方财政对高校研发经费的投入力度,拓展经费来源的多途径、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并在高校内部合理配置研发经费的使用方式,是提高高校对国家与区域经济发展科技贡献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企业的技术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滞后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在现实社会中,企业技术创新存在着制度不完善,研发投入资金不足,收益分配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影响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步伐.文章从政府与企业两方面入手,从不断完善制度保障政策,加强企业投入研发资金力度,注意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构建适应企业发展的科学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4.
回顾安徽创新驱动发展历程,分析了安徽创新驱动发展基本情况:研发经费投入逐步加大,专利成果快速增长,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完善,技术合同成交额逐步提高,每万元GDP能耗降低取得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研发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有待健全,产学研合作各方还需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专利质量还需进一步提高,人才资源匮乏,合芜蚌试验区的辐射效应有待放大。提出了解决对策:建立多元化的研发经费投入机制,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加快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育,放大合芜蚌试验区龙头效应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外资并购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语境下,外资并购在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资金,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显现出市场垄断、对我国经济安全产生威胁、使民族品牌大量流失、削弱企业研究开发和技术革新能力等负面效应。为此,我们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形势,又要积极构建应对外资并购风险的企业组织防范体系、法律保障体系和企业自主创新体系,趋利避害,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相似文献   

16.
科学地评估各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力状况是制定有效的产业发展政策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常熟市科技局提供的2005年全部68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统计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主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规模、产业素质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新材料制造业在发展规模和产业素质方面处于绝对领先地位;电气机械及设备制造业在研发上投入较大,但偿债能力、人力资本以及技术设备竞争力偏弱;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人力资源素质最强,但研发投入偏低,出口创汇能力最差;医药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最好,但技术设备陈旧,研发投入过低。  相似文献   

17.
2009-2012年,天津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增加了70.8亿美元,但出口增速放缓,加工贸易居主导地位,外资企业占绝对优势的发展现状依然延续.在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和研发投入不足的情况下,天津高新技术企业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从资金和人力上加大研发投入力度,与科研机构、高校开展全方位的产学研合作,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同时运用电子商务平台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以应对外需不振和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  相似文献   

18.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依据安徽省2003-2012年的统计数据,对RD投入与安徽省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表明:RD经费支出、RD人员投入与经济增长均有正相关关系,而RD经费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显著,其中企业RD经费投入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