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高校志愿者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改革思政教育、推进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根据对10所安徽省高校的问卷调查,发现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过程中还存在志愿者培训欠缺、组织自主性不强、服务领域单一、社会支持系统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当从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环境、建立健全高校志愿服务的管理协调机制、不断开拓志愿服务新领域等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构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长效机制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志愿者是促进社会公益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力量,大学生更是志愿者队伍中的生力军,志愿服务也必将是社会公益事业未来的中坚力量.文章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实状况出发,通过对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其原因进行剖析阐述,并对此提出具有指导性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于战明 《天中学刊》2013,28(5):36-38
大学生志愿者主体性发挥的动力因素包括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大学生志愿者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和对"类"价值的追求是其主体性发挥的内在正向动力,而他们实现自身价值需要的功利性取向是其主体性发挥的内在逆向动力。社会对德性的追求、高校对志愿者的良性教育、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需求,是大学生志愿者主体性发挥的外在正向动力,而政府、社会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需求的工具性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志愿者主体性发挥的外在逆向动力。  相似文献   

4.
我国志愿服务的稳步发展,离不开大学生志愿者的努力,但大学生志愿服务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社会对大学生志愿者缺乏了解和支持、高校志愿者服务缺乏规范管理、志愿组织难以提供全面专业的培训、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理解不深刻等。高校应教育大学生正确认知志愿服务精神,不断发挥党组织在志愿服务中的引领作用,完善宣传机制,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发展,建立健全大学生志愿服务法律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作为青年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迅速,然而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政策法规、物质及精神等服务质量保障机制,我国志愿者服务质量水平不高。因此,本文阐述了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质量保障机制的必要性,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保障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并从社会、高校及政府的层面提出了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高校志愿服务是增添社会正能量和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形式,发挥着重要而积极的社会作用。高校志愿者服务存在着缺乏实效性、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积极性与主动性不高等问题。应通过建立严格的志愿者准入机制、选择丰富多样的适宜大学生志愿者的项目、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建立长期的志愿者培训制度等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以促进高校志愿者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中央8号文件、中央16号文件以及中央文明委《关于深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精神,把志愿精神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活动的育人作用.故要求高校加强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教育引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广泛普及并弘扬志愿精神.本文以哈尔滨工业大学理学院“爱心社”为例,试论高校如何完善志愿服务体系,壮大志愿者队伍,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志愿服务品牌.  相似文献   

8.
针对地方志愿服务工作普遍存在缺乏统一培训指导、组织志愿服务活动重数量轻质量、志愿者队伍服务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探究由高校组织师资力量,开创"菜单式"教学方式,开设涵盖志愿服务知识、志愿服务专项技能、志愿服务管理等相关课程,为志愿者提供深入、专业的志愿服务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志愿服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团队及个人,使之能够更好地胜任志愿服务工作,服务社会公益事业,解决社会志愿服务普遍缺乏专业性指导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志愿服务既是对志愿精神的弘扬,也是大学生锻炼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运动式"居多,缺乏延续性,不利于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从大学生志愿者的视角出发,探索通过健全宣传机制,完善激励与保障机制,重视志愿者的学习与培训,建立志愿者档案,巩固高校志愿服务的传统领域,不断拓展志愿服务的新领域,将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等途径,构建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以福建省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探析大学生初始志愿动机与持续志愿动机的特点,并通过数据对比分析,探究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动机化过程。结果表明:初始志愿动机为发展型与责任型的志愿者会出现更多的志愿服务行为;志愿服务过程对持续服务动机具有转化作用。进而依此调查结果,思考如何有针对性地改进目前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工作。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越来越受到社会及政府重视,为更好的推动高校志愿服务深入、持久发展,我校提出志愿者"双服务"工程,即服务学生,服务学校及社会,以学生为本,通过志愿服务,提升学生自身综合能力,更好的服务学校、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12.
以杭州6所高校大学生志愿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分析法、个案访谈法对志愿者的服务动机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分析显示,影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的因素依次为人际交往因素、目的性因素、个体性因素、社会影响因素、家族影响因素五个方面。因此,为了促进大学生志愿者更好地提供志愿服务,管理者应该重视大学生志愿者的内在需求,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建立多元化激励措施,引入考评机制,建立对志愿者的事后追踪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提供志愿服务的平台,有利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志愿精神塑造,更好实现素质教育,也是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有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由于志愿服务和公益事业在中国尚未发达,高校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和服务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着重论述了高校图书馆引入志愿者意义,志愿者服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随着大学生青年志愿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大学生志愿活动参与社会救助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存在很多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研究了秦皇岛地区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救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和完善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建议,以期推动大学生志愿者参与社会救助工作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陈潞 《现代企业教育》2013,(24):554-554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是社会志愿服务群体中的重要载体,是锻炼大学生成长成材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目前志愿服务网络和体制已经基本形成,这对于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及素质扩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在看到成效的同时,更要弥补工作中的不足,着眼于未来志愿者服务工作的长效性发展。本研究也将通过常州信息职业学院志愿者服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6.
作为志愿者队伍的主体力量,大学生群体通过组织参与支教、助残、敬老等公益活动,服务大型国际赛事和会议,参与建设非营利组织等多种形式逐渐为社会所认可。但是,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并不完全相同,主要可分为利己型与利他型两类。文章通过对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的调查研究,分析产生利己型动机的具体原因,指出可从学校、社会和个人多方入手以促进大学生志愿者事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以普通高校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原则为研究重点。认为高校大学生是社会中知识与意识较高层面的人,对其进行志愿者服务的教育则有利与引导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沿着正确的轨迹前行。在现实的高校志愿者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原则主要有四个方面分别是:高校青年志愿者需以服务社会为建设原则;高校青年志愿者需以人为本为建设原则;高校青年志愿者需以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原则;高校青年志愿者需以无私和有偿相结合为建设原则;高校青年志愿者需以去政治化为原则;高校青年志愿者需以激励机制为建设原则。遵循这六个原则,加强高校的志愿者队伍建设,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其中,以使社会沿着正确的轨迹前行是高校志愿者建设的根本。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志愿服务体系,但也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服务水平不高、志愿者素质有待提高、高校和社会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阻碍着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及其作用的发挥。应从建设正规化的志愿者队伍、建立科学化的志愿者行为管理体制、开展多样化的志愿服务活动、争取多元化的社会支持等方面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向江 《考试周刊》2014,(94):155-156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存在招募长效机制不健全、志愿者流动性过大、志愿者培养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文章提出大学生志愿者招募的方法,重点分析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养的主要内容,并探索大学生志愿者培养的途径,供高校志愿者组织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是最具有朝气和活力的青年,大学生志愿者队伍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事务人人参与、现代文明和谐发展、爱心传递服务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大学生具有独特的服务意识,本文从高等院校志愿者队伍建设的特点出发,如何突出高校优势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具有鲜明高校特色的高等院校大学生的志愿者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