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析西南地区苗族服饰的审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南苗族服饰有着人类生理的,安全的,情感的,社会礼仪的审美价值取向,印证了人类服装美的产生,也让人们看到了西南苗族人民用智慧和血汗创造和编织的苗族服饰,承载了苗族的历史和文化,物化了苗族人民精神和情感,意义深远。本文从西南苗族服饰的审美价值取向与形成的角度,解读了苗族服饰审美的密码,传递出有关苗族服饰文化的信息。  相似文献   

2.
服饰是一个民族外部形象的标志,作为人类的“第二肌肤”,民族服饰深深地烙印着该民族的“符号因子”。马克思说:‘‘人类创造的历史并不是在选定的条件下,也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既定的,在直接碰到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创造。”布依族服饰的形成、分布及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布依族服饰是布依文化的直观表现。  相似文献   

3.
苗族服饰种类繁多,各具特色。其差异的形成,既源于苗族历史上多次迁徙和支系复杂的原因,又有居住地域环境的不同和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的因素。黄平苗族女子盛装黄平苗族女子服饰在染色、制作等工艺上都独具特色。四十年代以来,黄牛苗族女子盛装已由过去的自织目染的棉布面料转到了去集市购买缎料来紫染、烟熏、捶打,制成独具特色的紫色亮布,做女子盛装艳丽夺目”黄平女子盛装分为帽。衣、裙以及银饰等几个部分。服装的挑花刺绣均依布料的经纬戳针,因而圆线、曲线较少;在绣法上多有变化,如平绣、数纱挑绣、编织等等,其纹样层层叠套组…  相似文献   

4.
白族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伴随着白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由于受周边民族文化的影响,不断吸收外来服饰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绚丽多彩且地域特点突出的白族服饰,其中剑川三河白族少女服就是一种融合了多民族服饰文化特点的典型服饰.  相似文献   

5.
盐源及泸沽湖地区汉族的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旅游的开发,盐源及泸沽湖地区因其秀丽的湖光山色、浓郁的母系化而蜚声海内外,一时间世人皆以为当地只有摩梭人的“母系王国”、“女儿国”。实际上,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区。不仅如此,而且从汉、唐至明、清,历代都有汉族迁入,至今在泸沽湖畔仍能见到女性衣着保留着清代服饰特点的汉族,与当地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劳作生活。本根据史料、民族调查资料与实地考察所见族谱,对汉唐至明清时期迁入盐源及泸沽湖地区的汉族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从符号学与社会学的角度,对嘉绒藏族服饰文化中的符号化表现特征及其符号系统形成的原因和过程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嘉绒藏族服饰如何运用一些特有的符号的形式传达一定的讯息或意义,并且讨论嘉绒藏族的服饰符号系统的简化形式与重构使自己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服饰上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7.
李怡 《华夏文化》2011,(2):34-35
唐代近三百年间,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其官员服饰是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的直接反映,是传统风格、西域风格和时尚风格的最佳结合,尤其是官靴颇具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三穗县南部寨头、巴冶、良上等地的苗族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笔者在这里着重简述苗歌文化、芦笙文化、饮食文化等三种。这些文化都是三穗南部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中创造的,是广大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相似文献   

9.
“鼓藏节”是贵州黔东南地区苗族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每13年举行一次,各地的具体节期不一,但多在初冬进行,期间广邀宾朋,并举行大规模的杀牲祭祀活动,节日持续时间长、内容丰富,是苗族历史、文化的综合呈现,也为苗族服饰研究提供了重要窗口。2007年底,笔者有幸赴溶江县兴华乡高排村。亲历了当地的鼓藏节。  相似文献   

10.
和谐回村     
在红河之水涓涓细流蜿蜒流经的这一片热土上,七百多年来,巍山回族和彝族、汉族、苗族、白族、傈僳族等兄弟民族世世代代和睦相处,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祖祖辈辈血汗浇筑,成就了巍山坝子美丽的田园和村落。  相似文献   

11.
服饰文化是人类重要的文化内容,服饰从遮羞御寒的实用功能逐渐发展为展现生命个体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的表现形式,服饰文化绚烂多彩。中国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字很好地保留了很多跟服饰文化有关的信息,这是块活化石,通过汉字看中国古代服饰文化,能使我们很准确也很方便地把握中国古代服饰文化的内容和特点。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又明重要标志之一的服饰文化,其形成、演变及发展的轨迹实际上便是人类计会文明日益积淀、发展、成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远古的人类从赤身裸体进化到使用树皮、藤条、草叶、兽皮避寒遮羞,可视为人类服饰义化的最初启蒙。随着社会发展、生产技术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每个民族的服饰文化也在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从最初以单纯的实用性为主逐步转向更重视装饰性和审美情趣等社会性功能方面;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地域环境和不同的文化差异,在其不向服饰文化_【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绚丽丰富的多…  相似文献   

13.
汤建容 《华夏文化》2012,(4):23-24,36
在苗族人民创造的灿烂文化中,医药文化是其中重要的部分。我们从大量的史书记载、文物考古及民间传唱中发现,苗族医药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苗医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独特、形式多样,苗民对苗药的加工方式特别、种类繁多。苗族医药文化内涵极其丰富,是世世代代的苗族  相似文献   

14.
“跳月”中的风情贵州苗族风俗一瞥□张旗贵州是苗族的主要聚居地,而苗族也是贵州省内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苗族人民的节日很多,“跳月”是其中一个比较重大的传统节日。“跳月”又称跳场、跳花、跳年、跳厂、跳芦笙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都不...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保存了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70年代末,贵州省民间文学组整理、田兵编选、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苗族古歌》,是著名的创世史诗。全诗约八千行,全都琅琅上口,苗族人民把它看作历史,因而又称为“古史歌”。这古歌史诗分...  相似文献   

16.
山林坝原相间的祥云县位于滇中彝族区与滇西白族区的过渡部,也是金沙江、澜沧江、元江三江分水处,有"滇西总大门"之誉称.242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汉族、彝族、白族、苗族、回族、傈僳族等各族居民,其中汉族、彝族、白族是祥云的主体民族,占祥云总人口95%以上.祥云于公元前109年建县,系云南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是滇西重要的文化起源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加上六个民族相依共居,几种民族宗教信仰共存,在共存的同时,又相互影响,相互容纳,相互吸收,形成了和睦共融的地方民族宗教信仰特色,这一点,在白、彝、汉三个主体民族的宗教信仰上,更有着鲜明形象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服饰是文化传播的一种载体与媒介,天然的符号性让服饰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华夏民族有"衣冠古国"的美誉,华服数千年的发展更体现出浩瀚文明的博大精深。然而,建国至今六十多年的中国现代服饰发展过程,是国人远离传统的一个时期,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服饰的渗入,"西服"、"职业女装"充斥着各个重大场合。本文通过对2014年北京APEC会议服饰——"新中装"的分析,探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文化自信的彰显,对民族文化的弘扬,旨在呼吁大家重视传统民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弘扬。  相似文献   

18.
唐代是中国服饰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继承了魏晋时期那种打破礼教束缚、崇尚新奇的审美标准,吸收了异域服饰的精华,形成辉煌灿烂的服饰文化。其中首饰文化是唐代服饰文化中最具光彩的组成部分。簪、钗是唐代普遍使用的头饰用具,不仅形式多样、种类繁多,而且蕴涵着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9.
民族风情历史悠远青海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中世纪以来,逐渐形成了汉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六大主体民族,并延续至今。其中,土族和撒拉族是青海独有的两个少数民族。各民族长期融汇交流,使青海置身于民俗的海洋,形成了丰富多采而又独具特色的民情风俗。自西汉开始,随着中原王朝屯田西部疆域,汉族人就一直繁衍生息在青海东部地区,并创造了以河煌文明为标志的农业文明。汉族民风淳朴,勤于务农。面食制作尤为丰富多样,达数十种。节日庆典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冬至、腊八为主。宗教信仰受“万物有灵”…  相似文献   

20.
跳花节     
“跳花节”是苗族社会中操西部方言(即};:黔滇方言)的苗族同胞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于居住环境和语言、服饰的差异,节日名称及时间、地点不尽相同。名称分别有“跳花”、“采花”、“踩山”、“跳国”、“跳洞”、“跳厂”。“跳场”等等。有的在正月跳新年花、五月跳端午花;有的在二三月间跳桃花、六七月间跳稻花。其活动场所设在寨子附近的荒地上,称为“花场”、“花坡”或“花山”。虽然名称、时间、地点不同,但活动内容大致一样,一般都有立杆、跳花、采花、献花、倒杆等程序。所谓“立杆”是将顶端系有彩带(称之为“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