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创作中张爱玲极力营造着美丽与苍凉的对照,根本源于她思想里“幻”与“灭”的二重结构。家国的颓败过程塑造了张爱玲“幻”、“灭”的观世眼光,身世之感渗入她的作品之中。她的小说集《传奇》和散文集《流言》都具有“幻”、“灭”互见的结构。爱与人性在普通人的“传奇”里寂灭,但这个世界里隐含着凡人顽强的生命力,也泄露出一丝对未来世界的希冀;《流言》写尽人世诸相,表面上热闹琐碎,但褪不了苍凉的底色。“幻”与“灭”的二重结构在《传奇》与《流言》中形成一种稳固的平衡、参差的对照,使张爱玲不至于偏向任何一端,既有对人生的彻悟,也有对世传种种的执着。张爱玲作品的独特风貌便建立在这种“幻”“灭”二重结构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沦陷区大红大紫的女作家,她以其传奇的身世,世俗性和深刻性兼备的创作手法而深受大众喜爱。相对于《传奇》小说集苦心经营的艺术结构和鞭辟入里的人性揭露,她的散文集《流言》却是率真、自然、随意,由此形成了“流言体”。尽管她的散文多以描写世俗生活、邻里长短,但其中却蕴含着她对人情、人性、人理的深切思考。通过对张爱玲散文的解读,以把握她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3.
关于张爱玲,实在是有太多可以说的话。胡兰成说,张爱玲是民国时代的临水照花人。在她的散文《爱》中:“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冷眼旁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生存体验与《传奇》胡荣华张爱玲这位40年代上海滩上红极一时的女作家,并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人们淡忘,相反,她的名字却随着《传奇》、《流言》等作品的相继再版而悄悄走进读者的心中。究其原因何在呢?仔细阅读张爱玲的作品便会发现其中透露出一种与众不...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是成名于20世纪40年代上海的一位女作家,50年代移居国外。多年来,她的作品在她诞生的土地上被遗忘了,但是在台港海外,张爱玲有很高的知名度,人们将她独特的风格誉为“张爱玲体”,许多读者以自已为“张迷”而自豪。张爱玲的文学成就首推其小说创作,她的长篇小说《倾城之恋》、《金锁说》、《十八春》、《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使无数“张迷”为之倾倒。同时,作为一个出色的散文家,张爱玲同样是当之无愧的,我们读她的散文集《流言》、《私语》,同样可以感受到作者为我们精心营造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6.
赵飞 《考试周刊》2009,(17):40-41
张爱玲在抗战胜利以后并没有被南京政府正式定为"文化汉奸"的罪名,但是社会舆论却欲置她于死地而后快,她的文学活动甚至于私生活,都成为公众谩骂的焦点。给张爱玲安上"女汉奸"的罪名,却多半是由于其与胡兰成婚姻的缘故。四十年代,张爱玲已经出版了《传奇》和《流言》而名满上海文坛,这个特殊的文学生涯时段,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A型血     
“我没赶得上看见他们?他们静静地睡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去的时候再死一次。“这是晚年张爱玲写《对照记》里的话,23岁那年,张爱玲的书畅销全中国,流言和传奇红遍上海滩。她的祖父张佩纶的23岁,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的《对照记》对照的是形象(照片)与个人身世的真实,因此她用文字来解释心得。《对照记》本身有很强的“后设性”,对《对照记》的解读,则是“后设”的“后设”。从《对照记》中所列的相当可观的张爱玲祖父祖母一代人的照片中,可以解读出她的怀古幽思,她所怀念的就是她祖父母这一代的人物和生活方式,这自觉或不自觉地展露了她的历史怀旧意识。《对照记》中没有张爱玲与父亲或母亲的合影,也没有她父母亲的合影,这些照片的缺失使《对照记》创设了一股幼时的失落感或被遗弃的情境,呈现出“褪了色”的苍凉。张爱玲自己的照片在全书中有30多幅,她的姿态在“镜花水月”式的美学意境中制造了一种神秘感。张爱玲“传奇”不仅是她的文字,也是她的形象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1944年;张爱玲的第一部小说集在上海出版,曾轰动一时,这就是名闻遐迩的《传奇》。作家命名这部小说集为“传奇”,大概有“后来传奇”中的“传奇”Z意吧环过;作家本人的身世和经历,倒确实富于一种传奇色彩。其祖父张佩纶为请末名臣;据说《孽海花》中的庄仑樵就是以他为模特儿的;其祖母则是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李鸿章的女儿。尽管张爱玲成名较早但只是近年来才渐为人知,这之前的中国新文学史则对她不著一字。自美国夏志清在他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上辟专章评述张爱玲;而且对她赞誉有加之后,张爱玲在中国这才声誉日隆,一时间,他的…  相似文献   

10.
我读张爱玲     
张爱玲是40年代名震沪上的一位女作家,自1943年在“鸳鸯蝴蝶派”杂志《紫罗兰》上发表《沉香屑第一炉香》后,直至1952年去香港前的近10年间,她共发表了19篇小说,后来还有结集的散文《流言》。张爱玲几乎是一夜成名的,她的年轻、她的才华、她那别具一格而又颇值玩味的文风,都使得她在同时代作家中名声鹊起。张爱玲作品的题材与同时代的主流文学有大的差别。当时的中国正值抗日战争,帝国主义侵略的魔爪无处不在,抗日与革命的题材几乎是大势所趋,而张爱玲却独独“避重就轻”,专写香港、上海市民情欲的自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作家。在她步入文坛40多年的漫长历程中,她最主要的成就在于以《十八春》为界的前期创作。辉煌鼎盛的时期,实际只是她创作《传奇》、《流言》诸篇的1943年到1945年。本文主要以她的前期创作为研究对象。 1943年5月,张爱玲用纸包着她的《沉香屑》手稿,送给《紫罗兰》主编周瘦鹃,出手就是两个中篇,此时她年仅22岁。也就在这一年,《荣莉香片》、《心经》、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传奇》的基本格调是“苍凉”。她笔下的时空世界、故事人物以及她独到的叙述笔调和语言,都是阴郁悲凉的,这基于她对生命的真正理解,也使《传奇》整体呈现出浓郁的苍凉之气。  相似文献   

13.
“悲凉”和“苍凉”是张爱玲小说集《传奇》传达给读者的审美意识。而“悲凉”和“苍凉”又是张爱玲本人对生命和现实人生的基本感受,从《传奇》所有的小说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张爱玲的声音透过叙事者的叙述,充满同情而又不乏尖刻地评说着现代都市传奇中平凡男女及其故事。这些颇像禅言偈语式的充满机智的妙语。如果孤立起来看,无疑是作家“机智”的一次集中炫耀:以  相似文献   

14.
虚无本身就是张爱玲的生命要素,在梦幻的传奇与世俗的流言人生中,她始终有一股寻找虚无而至苍凉的兴奋。张爱玲及其笔下的人物,面对“乱世”不可捉摸的命运,遭遇在那“惘惘威胁”之下的人心荒凉,体验她们在虚无与反抗虚无之间所做的挣扎与奋斗,以此来真正感受她们沉稳与飞扬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蒋方舟说,"早熟的苹果好卖"。从郁秀的《花季·雨季》、韩寒的《三重门》到张蒙蒙的《告诉你,我不笨》、窦蔻的《窦蔻流浪记》,"小鬼当家"成为文坛上一道奇特的风景。这些文坛小天才的文章你读过吗?1999年2月5日星期五晴我在打电脑,妈妈也在打电脑,她是在写博士论文,而主题是《红楼梦》。于是她的桌子上椅子上都摆满了《红楼梦》,有中文的,还有英文的。这天,妈妈又为古代的时间发愁了,她打电话问她的同事:“‘鼓’和‘更’有什么区别?”因为《红楼梦》的时间有时写“漏下四鼓”,有时写“天已四更”。当时,我想,《红楼…  相似文献   

16.
有些人的生命是一场抒情,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她们矗立在岁月中,带着绝代的风华,永恒的美丽。今天,我只是去想念几个人,没有任何公文式的评论,仅仅是一种孩子式的对传奇的崇拜。尘埃中的花她,是这世间的奇女子。她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豪门,生活在一个暧昧的乱世,拥有一段传奇般又无疾而终的婚姻。她喧哗一时,绚烂一时,盛妍一时;晚年却静静死在了他乡。这些,成就了她传奇般的一生。她,是张爱玲。这世上唯一的她。她写过无数的字,有散文集《流言》《张看》《传奇》。这样的名字只有她敢起,也只有她配用。怎样一种大气,怎样一种从容!她的小说《沉…  相似文献   

17.
说晴雯     
《红楼梦》里众多的女子中,晴雯大约是最叛逆的一个。鸳鸯女可以誓绝鸳鸯侣,说出“我这一辈子莫说是‘宝玉’,便是‘宝金’、‘宝银’、‘宝天王’、‘宝皇帝’,横竖不嫁人就完了”的话来,贾母是她的靠山,离了贾母她一日也不成。林黛玉可以不要别人捡剩了的宫花,她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的遗孤,是贾母当嫡亲孙女养的小姐。探春可以给抄捡大观园的王善保家的一记响亮的耳光,那因为她是三小姐。可是晴雯呢?论出身,她是赖嬷嬷孝敬给贾母的丫头,可以说是人下人,奴才的奴才,大观园里,没有谁比这更低了的吧。可她照样不齿于袭人与宝玉的暧昧关系,嘲笑…  相似文献   

18.
《文学报》新近刊登了龙应台题为《如果没有人文》的文章,这篇文章是她做客香港大学后写的。在文中,她呼吁学校加强人文素养培养。她谈到了港大培养出的学生张爱玲、朱光潜、陈寅恪等人,她说“来港大之后,做了种种发现,但是最大的发现还在于:人们一般不知道港大曾经包容过、孕育过这么重要的文化遗产。大政治家,人们记得;大文学家,大历史家,大思想家,没人知道。是不是因为,人们太不在乎人文的价值?”“所谓人文素养,其中包括美学、文学、史学、哲学等,刚好是我今天所谈到的朱光潜、张爱玲、陈寅恪所代表的,其实都是研究‘人’的专门学问。你可以说人文是所有学科的基础科学。而如果我们所训练出来的学生,将来的政府官员、律师、医生,什么技术都是一流的,但是独缺人文素养,独缺对‘人’的最深沉的认识,你会不会很不安呢?”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和她的小说   张爱玲 (1920~ 1995),她出生于上海,比萧红晚生 9年。 1939年考取伦敦大学,因战事影响,改入香港大学。同年,发表处女作《天才梦》。 1942年中断学业回上海。 1943年至 1952年,发表《金锁记》《倾城之恋》《十八春》《小艾》等小说,出版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 1944年与胡兰成结婚, 2年后分手。 1952年逃往香港,供职于香港美国新闻处, 2年后出版长篇小说《秧歌》《赤地之恋》。 1955年去美国。次年与美作家赖雅相识并结婚,直至其 1967年去世。 1976年《张看》出版,次年《红楼梦魇》出版。 1992…  相似文献   

20.
李伯兴 《学语文》2004,(2):39-39
张爱玲有一篇很短的文章《爱》,不知道它感动过多少人,不知道多少人为之掬泪。其结尾写到:“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这文字是作者灵魂的颤音,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