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朝前期设立的"超迁格",是女真人在职官制度领域的重要特权。"超迁格"仅与武散官系统相关,且只适用于其中的中下品级官阶,这与金前期女真人没有获得文散官的途径、以及金朝严格控制三品以上高官数量相关。正常情况下,相较于非女真人逐阶迁转官阶,女真人凭借"超迁格",其官阶迁转的平均速度可能是前者的三倍,通过此制,金代女真人能够保持本族的仕宦和政治优势。"超迁格"原是女真人独享的特权,但章宗将此制向契丹人开放,宣宗更进一步将其适用范围扩及所有非女真人。女真统治者扩展"超迁格"适用民族范围,是为了缓和内部民族矛盾、巩固金朝统治。但章宗和宣宗对"超迁格"的改革,均遭到女真官僚集团激烈反对,最高统治者和女真官僚集团对"超迁格"的态度,说明此制属于女真人特权的核心组成部分。"超迁格"这一独具特色的制度,是女真本位政策在职官制度中的体现,也表明了北族因素对金代汉制的显著影响;而"超迁格"所适用民族范围的变化,也展示了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对金代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从曹操参加割据到公元二百二十年曹丕称帝的短短二十几年中,曹魏集团的选举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无有所遗”的“唯才是举”一变而为“品”“状”兼顾的“九品中正制”。正始以后,“状”日益不为中正官所重视,而“品”则成为品评士人的唯一依据,即所谓“计资定品”。曹魏集团选举制度的变化,显然反映了这个政治集团性质的变化。但史学界对这个问题尚未讨论,笔者认为“唯才是举”是曹魏集团代表庶族地主势力时所采取的重点选拔庶族地主,限制和打击土族地主的选举制度。而“九品中正制”则是曹魏集团完成了士族化过程之后所推行的扶植士族地主势力的选举制度。本文试就此问题浅谈一孔之见,就教于史学界前辈和各位老师。  相似文献   

3.
王雪 《考试周刊》2009,(21):219-220
汉代的察举制即依据乡里的清议来向中央推荐人才。曹魏时期始创立“九品官人法”后,中正就根据清议为被品者拟定乡品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西晋时期清议发生变化,不再主要针对被评品者优点的褒扬,而是专指对其违犯儒家伦理道德的言行的揭发,清议也逐渐发展成一种有威力的道德惩罚手段,并对士人的品第升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清议品评士人以步入仕途的作用日渐式微,且在门阀世族操纵下,地方选举按门第取士,加剧了政治的黑暗和不公。  相似文献   

4.
“上卿”,编者注释为“战国时最高的官阶”,值得商榷。战国时期,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官制。当时,中原诸国以“上卿”为最高的官阶,而秦国则以相国和丞相为中央政权  相似文献   

5.
唐开元时形成"一台三院制",使得御史制度臻于完备。三院制下的各院御史职权分配明确,既有分工亦有协作。殿院僚属殿中侍御史一职,初置于曹魏,沿革至唐开元,始隶属于殿院。殿中侍御史的职掌与迁转,反映其特殊地位,与台院、察院御史之间的关系,以及唐代御史升迁之特点。  相似文献   

6.
25年前学习《石壕吏》时 ,闪现过一个念头 ,石壕酷吏连老妪都不放过 ,为何不抓杜甫 ?但没有问的勇气 ,便搁浅下来。又有同仁问及此事 ,于是把主观见解表述成文。乾元二年 ( 759年 )三月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 ,在石壕村碰到酷吏抓丁充军一幕 ,才产生了史诗《石壕吏》。怎样区分身份 ?这是一个共性问题。在官有衙有品 ,以印为凭 ,倘若离衙则凭离身 ,又用什么来区别身份呢 ?唐朝是以服饰的颜色来区别。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说 :“用紫、青、绿为命服 ,仿于隋炀帝而其制遂定于唐。”即用服饰的颜色决定官职品位的高低 ,可见官职服饰的严格 ,并…  相似文献   

7.
清朝的官阶有“九品十八级”。每品里又有正、从之分,正级比从级高一级。不能列入九品的官,则叫“未入流”。下面仅就《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三回节选中出现的官职作一简介。御史:从一品官,是中央最高监察机关——都察院的长官。御史在清朝分为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御史有独立弹劾权,即直接向皇帝上书弹劾某大臣的罪过;即使弹劾错了,也没有罪。制台:正二品官,是对总督的尊称。清朝一省或两三省设一总督(如两广总督等),是地方的最高长官,执掌军政大权。藩台:从二品官,是对布政使的尊称。布政使由总督领导,主管一省的民政和财政,秉承总督、巡抚(与总督平级的地方长官,执掌  相似文献   

8.
南朝的直閤将军始终没有成为正式官职名称,而一直是官员的临时差遣。直閤将军本身没有固定的官品和官班,担任直閤将军的人由于各自所领本官不同,从而决定了其官品或官班高低不一。作为皇帝或当政者的近身护卫,直閣将军皆是受到皇帝或当政者的宠信之人。他们的职权有的等同于二卫将军、领军和护军将军,甚至凌驾于这些禁卫长官之上,这是对禁卫武官制度的一种破坏。直閤将军的出现直接起因于元嘉末年太子刘劭政变、宋文帝被弑事件,其深层原因还在于其时门阀士族的衰落、禁卫长官的门阀化以及军校骁游等武官不领营兵的制度因素。直閤将军对禁卫长官职权的侵夺,决定了其最终被历史淘汰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北魏自孝文帝太和中叶起,承袭魏晋贵族传统,倾力打造阀阅士族体制,切实贯彻门第流品理念,突出表现为恪守依"资"铨叙的规则。北魏文献中提及的"资",大多数是指家族世代累积的官爵权势,按晋品令计算均值即知门第等级,再以乡品为媒介生成本人的仕宦资格。不同量级的"资"对应不同的官职位阶和晋升途径,对仕途前程具有深刻影响。朝廷通过"资"的升降调节官场的仕进秩序和统治集团的组织人事,归根结底就是按家世门第分配政治资源。此举固然适应中古特定的历史形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不可避免地导致阶层固化、对流停滞,结果是窒息社会活力、妨害公平正义。中古贵族制这一内在顽疾使其终将让位于社会移动自由顺畅的近世平民社会。  相似文献   

10.
曹魏都督制的渊源和定型──兼论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魏都督制是在建安年间的战争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曹操权置都督诸军事,以统领、指挥原来互不相属的多支军队。东汉以来有御史监军制度,曹或称都督,但却是监督之职。二者名同而实异。都督制度定型于曹丕代汉即魏帝位之时,史传中有明确记载。曹操为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而权置都督,但对都督的定型则持慎重态度;曹丕鉴于即位时的严重形势,以都督控御诸州军事,稳定政局,遂正式确立都督制。  相似文献   

11.
肖家芸 《新读写》2012,(9):40-41
就高考作文而言,主题、结构、技法、语言等,多数考生差距不大,差距大的是内容和思想。而决定此二者的是思维的方向或者说角度问题,视角决定境界。理性思辨代表思维的最佳视角,理性思辨能力的高低决定高考作文等次的高低。理性思辨是青少年做人作文的弱项(通常戏称为“缺钙”)。因为年轻,则容易气盛,加之阅历浅,沉不住气,作文时容易凭直觉而偏激(执著一方而失去平和与周全,导致偏题或若即若离),思考浅尝辄止(导致散而不集中,浅而浮光掠影),贪大(喜欢讲大话、套话)嚼不细(不善于从生活的细微处把道理讲深讲透,写出自己的思考与特色),文章难以人情人理、入品入格,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12.
十六国时期建立后赵政权的羯族原居于西域一带,约在公元前176年匈奴征服西域后,役属于匈奴人及其政权而散居各地。自西汉武宣二帝时开始陆续内迁,主要分散在边外各郡,迁徙规模还不是很大。但到东汉至曹魏时期,内迁速度加快,迁徙规模巨大,深入内地较广。至西晋初期,还有零星的内徙。进入中原汉地的羯族,分布范围极广,在今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内蒙等各省区都有其活动的踪迹。  相似文献   

13.
宋代枢密院吏人升迁制度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吏制十分复杂,苏辙曾经指出,京百司吏人“其请受多少及迁转、出职,迟速、高下各各不同”,逐司“参差不齐,理难均一”,乃是因为“旧诸司吏人根源各别,立法不同”。宋代枢密院吏人的升迁制度自成体系,本文试从枢密院吏人升迁过程中的三个阶段即吏人的来源、晋级、出职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曹睿是三国时期曹魏政权的第二代帝王,史言其葬地在汉魏洛阳城南90里处,亦即今存之万安山南麓、汝阳县境北部的魏明帝高平陵。在进行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考古及文物保护工作者对高平陵的地理、人文环境及其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陵既与古人对"兆域"的选择有密切关系,又与曹魏政权仿效东汉葬制实行南北陵区相关,而"洛阳八关"之一的广成关的增设也是曹魏南陵区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饭店服务体系中,餐饮、客房和前厅等服务项目一直为经营者所高度重视。因为它们确实满足了客人的基本需求,即吃住需求。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意识形态的改变,健康的理念则逐渐为人们所认可。现代社会,高强度的工作、激烈的竞争使得人们进一步的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就难以适应高强度工作的需求,而没有一个好的心理,也就难以抵挡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因此,追求身心健康不是一种时尚,而是人们实实在在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陆萍 《黑河教育》2013,(12):57-57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想绽放出活力,仅凭教材上的内容是不够的,教师不妨尝试把具有时效性的新闻事件引入课堂,这样的内容笔者称之为“思品事例”。之所以自定义这样一个概念,不是为了独树一帜,而是因为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有些事例如果直接引入课堂,对课堂教学的目的难以产生有效的帮助,因此需要改造。而改造就要兼顾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不能破坏事例的真实性,二是要与思品教学的目的吻合。也就是说只有具备了这两个条件的事例出现在思品课堂上时.我们才能称之为“思品事例”。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把曹魏与世族的关系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考察:即曹操时期和曹操后时期。认为世族的支持是曹操得以起家和形成割据势力的重要因素。世族与曹操的合作,并非迫于压力或是为了借曹操以兴复汉室,而是一种自愿的合作。这种合作的形成一方面源于曹操始终如一表现出的亲和世族的倾向,一方面源于党锢之祸后世族政治态度的变化。曹操对世族采取了依靠利用与适当打击相结合的政策,较为成功。而自曹丕起,曹魏渐次放弃了对世族的打击政策,反予世族以较多的优惠,使世族势力在曹魏后期迅速膨胀。司马氏代魏不是世族与宦官地主对立斗争的结果,而是世族地主势力膨胀的必然结局。  相似文献   

18.
四种行为风格在白金法则下,每个人基本展示的是他的四种行为风格中的一种。领导型的人坚定有力、自信而具有竞争力、立场坚定、偶尔会没有耐心。交际型的人外向、乐观、热情,通常是所有事情的中心。相交型的人喜欢稳定而不是冒险,钟情于团队行为而不是各自为战。有时候他们也会时变化感到胆怯或迟钝。思考型的人具有自控能力并且小心谨慎,理性而不是感性。他们讲究次序和清晰度,但是也许因为如此,他们会显示出安静或者刻板的样子。  相似文献   

19.
文言文是每年高考必考的内容。而文段又多以史书中的人物传记为材料。因而,这些文段大都有规律可循。即开头一般会介绍此人的姓名、籍贯、身份、官职、为人(官)特点等,正文多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他一生中的主要功(政)绩或贡献等。在给高三同学的复习过程中,笔者收集并整理了阅读这些文段时常常遇到的有关文言语汇,摘要如下,供参考。1拜、除、知、群、授、引、举、出、迁、擢、为其都与官职有关,大多做"任命、担任、授予"等讲。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魏晋南北朝时代的政权,和秦汉一样,同是封建地主政权,不过已不是一般的地主政权,而是世族地主政权.魏晋南北朝的世族地主政权,渊源于两汉世族地主,曹魏时,施行九品中正制,世族地主政权正式建立,西晋时,推行全国,东晋南北朝时,盛行起来.南朝时已转入腐朽衰亡阶段,北朝则继续发展,到隋唐五代时,才最后消灭.西晋亡后,北方陷入了胡人统治者手中,这些胡人统治者,由于其自身在经济上文化上的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