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国家迅速地发展起来。至20世纪初,已跻身世界强国之林,成为对国际格局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亚洲强国,影响至今。试从两次战争来探讨日本近代国家发展模式的演变,分析日本在近一个世纪的国家近代化过程中的发展模式演变,对近代发展的作用及其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正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化过程中一个标志性事件,不仅使日本摆脱了殖民危机,迅速成为东方强国,同时改变了亚洲传统政治格局,震惊了欧美世界,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因此,中美两国教科书对日本明治维新都做了大量描述,各自构建了日本的形象。日本明治维新对日本而言无疑是成功的,关于这一点,两版教科书中都做了具体说明,构建了相同的日本形象即成功的日本现代化形象,这也是两版教科书中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的  相似文献   

3.
日本作为当今教育强国的地位毋庸置疑,它对本国的道德教育历来十分重视,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对日本道德教育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就其成果从江户时代、明治维新时代、民主时代三个时期的道德教育研究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4.
日本现代经济发展归功于日本现代教育改革,日本教育改革主要经历明治维新、二战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20世纪70年代后的改革,使日本成为一个教育和经济大国,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5.
日本在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崛起肇端于明治维新,因而可以说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但同样是东亚国家的中国,19世纪中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商业化程度与日本相仿,至少不落后于日本,且国情基本相似,为何中日在走资本主义强国之路时同途却殊归呢?事物的发展关键在于内因。日本之所以能够在亚洲率先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主要是因为它已经具备了发展资本主义的内在因素。(一)国家的发展需要一个宽松、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然而在19世纪60年代,世界尚处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当时世界主要资本主…  相似文献   

6.
日本自1867年明治维新以来,由于重视了教育,仅用了数十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封建没落的小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以侵略失败成为战败国而告终时,由于军国主义政治,日本的经济已完全崩溃。但仅仅经过了45年的时间,就又成了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他们靠的是什么呢?地上丘岭山岗,能用于耕种的国土了了无几;地下既没有煤田也没有油田,有的是多地震、多火山爆发。他们靠的是  相似文献   

7.
日本于明治维新后不久,一跃而成为工业发达的国家;第二次大战后仅20多年,又在一片废墟上迅速恢复国民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日本经济发展得如此之快,是什么原因?最近,日本国立教育研究所应世界银行之请,提出了《日本教育的现代化》的科研报告,清楚地解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致力于教育的现代化。《日本教育的现代化》,全文8万多字.共分4章。第2、3章主要阐述明治维新以来推行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和各种措施,是全文的重点。报告的中译本即将出版。从这个报告可以看到,日本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是从明治维新提出“文明开化”这一奋斗口号开始  相似文献   

8.
第七课日本明治维新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明治维新是在日本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人民群众斗争空前高涨的条件下,推翻幕府统治建立明治天皇政权后实现的,它使日本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的强国。教学重点: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措施。教学过程: 一、引言和导入新课: 用倒叙方法,先介绍日本目前在科学技术发展上居世界领先地位,是一个经济强国,进而再谈日本处于封建社会时,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由于明治维新取得了成功,才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二、讲授新课:第七课日本明治维新(板书) 1.十九世纪中期的日本社会状况(板书) (1)落后的封建国家(板书)  相似文献   

9.
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科技、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强国,是与日本重视理工科高等教育密不可分的。但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以金融、证券、房地产为代表的泡沫经济的发展和从业人员收入迅速提高,与泡沫经济相关的文科专业报考迅速升温,而对理工科报考热情则急剧下降,高等院校向制造业输送的理工科毕业生的数量与质量均有所下降,这是导致上世纪90年代日本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也一直存在类似的现象.我们必须认真吸取日本在发展理工科高等教育上的经验教训,加快我国理工科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袁辉 《新高考》2010,(2):35-36
日本的近代化开始于明治维新。中国的近代化发端于洋务运动。中国与日本山水相依,在历史上也有着源远流长的联系,两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及其所处国际环境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都是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中国的洋务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  相似文献   

11.
张莉 《教育与职业》2012,(1):103-104
日本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始于明治维新。1868年以前,日本只是一个保守封闭的农业国家,军事和科技都十分落后。然而,仅仅是几十年的时间,特别是"二战"之后,这个国家实现了巨大飞跃,在20世纪60年代末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强国。飞速发展的原因很多(文化、经济、政治等),但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通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培养了大批技术工人,这些专业工人为日本的工业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日本职业教育发展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二战结束后,在美国占领军的监督下,日本进行了历史上的第二次教育改革。这次教育改革是继明治维新后日本进行的又一次全面、彻底的教育改革,它不仅使日本国民的整体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一大批中、高级科技人员,以及适应经济高速发展需要的熟练劳动力,为日本经济起飞,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奠定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正> 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完成了欧美历时一二百年的近代化,一跃而成为亚洲强国,并且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强国之列。日本近代化的完成固然有许多因素,但明治政府重视教育、注重科技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普及教育是不可忽视的,本文试图就此加以简介,以期对我们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世界近代史中,日本的“明治维新”如同其它西方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一样,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逐步地摆脱了西方的殖民侵略,成为亚洲第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所以“明治维新”也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大转折的历史标志。“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资产阶级一次重大改革运动,当时正是明治天皇在位,因而叫“明治维新”由于“明治维新”对日本及近代国际带来了深刻影响,因此,明治天皇也就成了世界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本文试就明治天皇的历史作用作一述评。  相似文献   

15.
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日本曾多次侵犯台湾,都被明朝军民击退。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军事实力增强,侵略性高涨,在美英等列强支持下,日本大举侵略台湾,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使腐朽的满清政府战败割台,日本对台湾实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这证明了一条真理: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只有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增强综合国力,才能在世界强国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6.
日本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及其经验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近现代高等教育起步于明治维新初期,到现在仅有百余年历史,但它却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普及化和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究其原因,与日本历届政府实施的高等教育多样化和国际化发展战略不无关系。笔者比较研究后认为,日本在截至20世纪60年代初推行的高等教育多样化和国际化发展举措主要是为了建立巩固  相似文献   

17.
国内学术界过去流行把明治维新看作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或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开始有学者使用不同的理论,如现代化理论,来分析明治维新,所以关于明治维新的性质问题,学术界的观点日趋多样化。不过,现在各种历史教材基本上仍是按照资产阶级革命说的思路撰写明治维新和日本近代史。简单来讲,把明治维新看作是资产阶级革命,是因为在观察日本近代史时,简单套用了英国、法国历史的研究模式。这种做法的背后隐含的是单线论假设,也就是以为  相似文献   

18.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它使日本由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国家变成一个日益发展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并由此克服了已面临的民族危机。这在当时的东方是独一无二的。明治维新为什么会成功?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幕府末年革新力量形成的关键因素是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母腹中的成长。 日本从18世纪下半期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相似文献   

19.
日本从明治维新以来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大学的入学选拔一直是实行笔试,根据成绩入学.但是,从60年代中后期开始,日本的大学入学选拔逐渐走向多样化.除笔试以外,开始出现推荐入学、一能一艺入学、面试、小论文考试、自动入学等选拔方法.本文对此作一些简单的整理和介绍.  相似文献   

20.
俄国农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是19世纪60年代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不仅标志着俄日两国从此步入现代化进程,开始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同时,俄日两国现代化的途径:即在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有计划实施经济和社会大规模改造,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家,并逐步适应现代化世界发展环境的特殊经验,以及改革后半个多世纪各自社会发展的实践,提出了许多值得分析和冷静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