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通感,即各种感觉的彼此沟通,是文学描写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常常接触到的一个问题。例如,高中第一册选编的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有这样一段描写:“晚风过去,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作者将“清香”写成“歌声”,这就是通感手法的妙用。  相似文献   

2.
杨萍 《儿童音乐》2010,(3):54-55
通感是指人们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相互感通。在“艺术通感”中,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视听通感”,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感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互通互补,音乐课如何通过艺术的“通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将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艺术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3.
通感又名移觉,它是一种独特的修辞格.通感原是指心理学上的概念,指各种感觉互相沟通,也叫“感觉移就”.作为通感修辞格,它是指写作时,赁借人们的各种感觉能彼此沟通的现象,把适用于甲类感官的词语去描写乙类感官的感受,使听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沟通起来.通过几种感官的感觉共同表现一个事物.  相似文献   

4.
“通感”本是修辞学用语,它是指人们运用联想进行感觉借移,把两个不相连属的事物放在一起,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它好比桥梁一样,在人的审美活动中,使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相互沟通、相互转化。它具有一种情感逻辑,完全凭着直觉产生,是一种自发的内心体验。 借用“通感”手法,可以使学生在音乐课教学时将听觉形象借移为视觉形象,帮助他们产生美感,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如教学《红星歌》,我就运用这种手法,  相似文献   

5.
作文无定法 ,但作文教学还是有法可依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 ,摸索了一些方法 ,现写出来以供同行参考。首先 ,紧抓常规文体规范写作现在流行话题作文 ,可以自选文体 ,有同学以为可以随便写 ,不要文体 ;有同学只会写记叙文 ,议论文想写可写不规范 ,散文不会抒情……针对这些现象 ,笔者专门训练学生的常规文体 :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记叙文 ,主抓“能写复杂的有曲折的记叙文” ,教给他们抑扬法、误会法、曲折法……写出真情实感 ,写人要写出人物的个性 ,合理运用描写 ;议论文则讲记叙的精练、观点与材料的统一 ,争取把观点论证充分、多…  相似文献   

6.
散文创作中运用通感这一心理现象进行艺术构思、描绘形象等愈来愈广泛。许多精美散文表明:运用通感创作散文,对多角度描写表现对象、构思创新、多元信息同时输入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都有一定作用。本文还从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品中归纳出散文中常见的几种通感类型,结合一些有影响的作家的创作,提出如何提高自己运用通感进行散文创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通感”,是指人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感觉沟通另一种感觉,或由对某一门类艺术的感觉转化为对另一种门类艺术的感觉。它好比“桥梁,一样,使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相互沟通、相互转化,也使各种艺术之间经常相互影响,彼此交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巧妙地运用“通感”这特殊的“桥梁”,能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像第一种(以一种感觉沟通另一种感觉)形式的“通感”的运用,可作如下安排:  相似文献   

8.
在文艺作品的描写中,经常出现把各种不同的感觉相互沟通融合起来,从而创造出新颖神奇的意境,这种手法就是“通感”,本文结合一些实例具体谈了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9.
通感趣话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基努·李维斯好酷(cool)啊!”“邓丽君的歌声好甜美啊!”“这种颜色太冷,不太适合你”……人们在这些说法中不知不觉运用了一种很有审美价值的修辞手法:通感。通感,常常被看作是比喻修辞格的一种。二者的关系简单地说,通感肯定是比喻;比喻不一定是通感。所谓通感,有的语言学家也把它叫做“移觉”。通俗地讲,通感就是人的各种感觉之间的交通、沟通、转移。它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各种感官(包括眼、耳、鼻、舌、身)获得的感觉,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肤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和冷觉、…  相似文献   

10.
范溃 《华章》2011,(35)
通感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指某些感觉器官的相互沟通,在文学描写中也不少见,作为一种语言修辞手法,它可以调动人的各种感官,使它们彼此之间互相沟通,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以感觉写感觉”,造成读者在感觉上的移位,从而使读者获得鲜明、具体、新奇的印象,领略到文学作品无穷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通感,即在文学艺术创作(鉴赏)中,尤其在诗歌的创作中最常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段。它把人的各种感觉(官能的、心灵的)间的感觉互相沟通起来,把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各种感觉通联起来塑造形象。在通感作用下,色彩可以呈现冷暖的变化,声音可以表现为物体的质感和动感,原有的界限在心灵中被突破。这种感觉的交互迁移,是人类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之一。在通感的作用下,文学家或诗人,可以在更大的形象空间驰骋,并将语词不能直接状述的事物或情感生动、形象地反映出来。  相似文献   

12.
词语的创新与品味大体有以下六种形式和方法。一、移用通感式。这类方法主要是把描写甲事物性状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与它有联系的乙事物,或者通过人物的感觉错位描写,达到语言的特殊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3.
通感补说     
通感补说陶淑霞什么是“通感”?周振甫在《诗词例话·通感》中说:“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徐汉华主编的《写作技法词典》认为:“通感.是诗文中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将这一感觉移用来描述那一感觉的表现手法.因此.也...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以语言文字为主要审美对象.因此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来迅速感知事物,唤起想象,调动情感实现审美”这一问题值得探讨,笔者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一、运用通感,获得美的整体感受美感产生过程中有一个重要心理因素——通感,通过一种感觉去唤起另一种感觉的产  相似文献   

15.
作家秦牧曾把比喻称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比喻在写景、传情、摹状、说理等方面 ,曲尽其妙的反映事物 ,具有一种奇妙的力量。它可以使事物突然清晰起来 ,可以使复杂的道理突然简洁明了起来 ,而且形象生动 ,耐人寻味。散文、说明文、议论文都经常运用比喻 ,但它们使用比喻的特点和表达的目的各有不同。一、散文用喻 ,增强感染力散文运用比喻 ,重在对所描写的事物的渲染 ,把事物的美尽情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使读者陶醉其间 ,受到感染。如朱自清的《春》一文的结尾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 ,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 ,花枝招…  相似文献   

16.
通感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非常巧妙的表达方式。在文学创作和生活中,通感都被大量的应用。通感是指人们在表达过程中利用不同的内容进行修辞,并在其中加入隐喻以及概念的成分。通感将不同的感觉联系起来,使两种互不相关的感觉融合相通,并相互感受,以此加强对感觉的描写,使其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表达。通感在现代汉语的表达中有力地强化了对感觉的认知,使人可以从一种较为简单的感觉中突破局限性,体会到另一种更加奇妙的感觉。  相似文献   

17.
<正>在记叙文写作中,很多同学着重于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却忽视了心理描写。其实,描写人物的心理,往往更能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下面,笔者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记叙文在写作中如何运用心理描写。一、直接描写心理,揭示人物品质心理描写,一般运用第一人称,把人物想  相似文献   

18.
通感例谈     
一、通感的涵义及其存在基础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官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它的存在有它的心理基础,作家通过描写外界景物来抒发情感,似乎是景物决定了情感的表达,实际上并非如此,外景的作用是由主观心理限制的。比如同样是菊花,陶潜见之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相似文献   

19.
“通感”是把一种感官感觉用另一种感觉形象地加以表现的一种修辞手法。由于感官发生了转移,所以这种修辞格又叫移觉。钱钟书先生曾这样通俗地谈“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体质。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旧文四篇》)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常常使用通感修辞因为对于诗歌艺术来说,通感不仅是一种意象创造的方法,也是诗人艺术思维高度发挥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诗人感物,必…  相似文献   

20.
描写和叙述是记叙文的一对翅膀,记叙文中的描写,并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它是情节存在的背景,它丰富、拓展、深化了人物性格和作品主题。在平时的记叙文写作教学中,唯有重视并经常训练描写,作文才能做到绘声绘色,才能使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一、描写要有颜色唐诗宋词当中,有许多佳作都是在色彩的使用上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