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对审前程序来讲,审判阶段庭审中对非法证据排除较为规范,权威性较强,然而实际上在庭审中对非法证据排除的情况出现较少。正常的庭审程序因非法证据排除申请的提出而中断,降低了诉讼效率。新刑诉法和两高新司法解释构建了中国式的庭前会议,将庭前会议制度与非法证据排除问题联系在一起,也赋予了检察机关对非法证据排除的调查核实权,增强了排除非法证据的主动性。检察机关在庭前会议中排除非法证据的价值考量,庭前会议中排除非法证据的现状,存在的阻碍因素以及对此展开的对策分析,厘清这些问题有助于检察机关加强在庭前会议中对非法证据进行排除的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2.
庭前会议非法证据排除的制度目的是有效阻止缺乏证据能力的证据流入正式庭审,影响庭审的公正与效率。但司法实践中该制度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法院在庭前会议中对非法证据排除申请的处理方式过于简单,无法形成有约束力的会议决议,庭前会议本身也缺乏制度激励。为及早排除非法证据,保障正式庭审公正高效,应对庭前会议进行诉讼化改造,赋予庭前会议决议有拘束控辩双方的效力,建立失权效制度并在二审中提供司法审查途径。  相似文献   

3.
庭前程序是指庭审的预演和排练。1996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赋予了庭前程序新的内涵,但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庭前程序自身存在的一些弊端也日益显现,因此有必要对之加以改革,建立符合司法实践需要公正透明的庭前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
新《刑事诉讼法》第182条第2款对于庭前会议制度的规定,进一步细化了庭前准备程序,这对于整理和明确讼争要点,保障集中审理,提高诉讼效率,保障控辩平衡,规范公诉权的有效行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我国庭前会议程序仅有雏形,具体的运作规则还未规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应进一步完善庭前会议制度,庭前会议的功能应定位为初步开庭的程序,其具体运作应以非法证据排除为中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民事审判工作中案多人少的矛盾日益突出,涉诉信访不断增多,民事审判的公正受到质疑,给民事审判提出了新的挑战。完善庭前准备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优化纠纷解决机制,提高法院的公信力。因此,应建立中国特色民事庭前准备程序,确保庭审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6.
2013年实施的新《刑事诉讼法》确定了我国的庭前会议制度,这是我国第一次对于庭前审查规定专门性程序,将回避、出庭证人名单、非法证据排除等问题纳入了审查的范围,规定审判人员可以就相关问题"了解情况,听取意见",从而实现程序分流、确定庭审中心、防止法官预断的功能。然而,庭前会议制度在效力、主持者、参与人、启动方式等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的规定,需要在司法实践中不断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从刑事庭前会议的实践运行情况来看,囿于立法规定的粗疏及含糊定位,使其面临形式化、非规范化的困境,适用率远未达到预期。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契机。在对"庭审实质化"试点实践的考察后发现,在改革的示范号召下,庭前会议的召开比例显著提升,功能定位开始呈现出丰富化的特征,但同时不能忽略当下立法与实践中的制度差异与应用错位。基于庭审实质化的改革要求,应对庭前会议的程序功能进行再定位,避免案件实体争议在庭前会议阶段讨论,确立程序性事项的法律效力,规范证据展示规则,以达到辅助庭审、突出庭审核心地位的制度效果。  相似文献   

8.
修改后的刑诉法建立的庭前会议制度在实践中出现了适用率低、各地运作程序不同等问题,制约着其功能和价值的实现。完善庭前会议制度首先要明确其程序定位和制度需求,完善内容主要包括启动事由完善、启动程序完善、庭前会议内容和效力完善等。  相似文献   

9.
公诉案件预审制度的合理运行是刑事诉讼运行中程序正义和诉讼效率价值的具体体现。然而,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典并未设置专门的公诉案件预审程序与独立于实体审判法官的预审法官,新近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虽然将非法证据排除等重要事项纳入了审前准备程序,但却依旧存在"预审内容"和"预审法官"的规定空白。我国的香港、澳门、台湾三法域都在刑事诉讼立法中明文规定了公诉案件的预审制度,其中设置独立于庭审法官的预审法官、完善公诉案件庭前审查程序、增设庭前预备会议程序等许多立法制度与司法实践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相似文献   

10.
刑事公诉案件庭前程序是人民法院审判程序的准备阶段,包括公诉审查程序、庭前准备程序两个方面。作为整理和明确讼争要点、提前处理和分流部分案件等诸多功能的程序,应当建立单独的庭前审查庭,改程序审查为程序和实体审查并重,规范法院的行为,以确保当事人诉讼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1.
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法官庭前活动的规定,存在庭前法官和庭审法官不分、取消庭前一切实体性活动、庭前法官及其活动对被告人权利保护力度不够等缺陷。为弥补这一缺陷,在立法上可规定:庭前法官和庭审法官应分离;庭前法官可以采取相关实质性审查活动;赋予庭前法官为保护被告人权利而采取相关活动的权力。  相似文献   

12.
民事证据交换程序是民事诉讼当事人于庭审前在人民法院组织和主持下,交换各自持有或控制的证据与证据线索,拒不交换或迟延交换则要承担不利诉讼后果的一种庭前准备程序。它是举证时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防止庭审证据突袭,促进诉讼公正;减少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增强诉讼可预测性,促使当事人和解;遏制诉讼欺诈.倡导诚实信用理念等程序价值。  相似文献   

13.
201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首次将庭前会议程序纳入了我国刑事诉讼制度体系内。但是法律条文对于庭前会议制度的规定过于宽泛,在制度设计上过于单薄,与国外相类似的刑事法律制度相比,我国的法律规定难以体现这一制度追求的司法公正和效率的初衷。庭前会议制度的职能定位以及其所要承担的职能等还不明确。为了使庭前会议制度合理构建和完善,有必要通过与国外相关刑事法律制度进行对比分析并借鉴有益经验,同时结合我国刑事司法的实践进行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4.
庭前证据交换制度是英美法系国家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重要程序,其主要目的是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强化庭审效率,以减少讼累。这一制度对于我国目前审判方式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庭前准备程序的内容或形式都亟待改革与完善.这是借鉴国外司法经验以及我国司法实践在理论上探讨的需要.我国民事诉讼中庭前准备程序的内容包括庭前证据交换、当事人确定争执点等等,而进一步完善它的内容对于保证诉讼公正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12年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刑事诉讼中的"庭前准备程序",同时对被告的辩护权进行了一些完善,并对我国刑事诉讼中原有的控辩格局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本文期望通过对其他国家刑事庭前准备程序的探讨和比较,结合我国本土法治资源,为我国的刑事庭前准备程序的完善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庭前会议是新刑事诉讼法中新增的一大亮点,它不仅从程序上改变了原始的“一步到庭”的诉讼模式,而且从实质上完善了公正和效率两大诉讼价值。司法解释以法条为基础对庭前会议的召开、参加人员、适用范围等事项作出了较为细化的规定,但是其仍然存在很多关中不足之处。本文重点从庭前会议制度的实质功能、内容及存在的问题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提出进一步完善庭前会议制度的对策和建议,便于更好地发挥庭前会议制度在实践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庭前审查在刑事诉讼中起着抑制公诉权的滥用,保障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为开庭审判做准备等重要作用。而我国目前庭前审查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正确分析其现状,有助于庭前审查程序的重新构建。  相似文献   

19.
2012年修正的《刑事诉讼法》新增了庭前会议制度,这是对保障庭审公平、提高诉讼效率所作的具体、细化规定,但仍不够完善,在司法实践中引发一些争议。在不违背立法者设计刑事庭前会议制度初衷的前提下,有必要对庭前会议的适用范围、会议的召集者与参加者、会议的启动方式、会议的效力等进一步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模拟法庭是法学专业核心实践课程之一,各法律院校法学专业无一例外开设了该课程。但在模拟法庭教学中凸显出忽视庭前准备环节教学、模拟教学案例不典型、模拟角色“表演”成分过重、模拟庭审重程序轻实体、庭审场所、标志、言行欠规范等问题,致使模拟法庭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加强庭前准备教学指导,精选模拟教学案例,程序实体并重,教师担任模拟角色与学生共同模拟庭审;规范庭审布置、着装、庭审言行,加大模拟法硬件建设投入,是改进模拟法庭教学、实现模拟法庭教学功能价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