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我来说,每次看到《教师博览》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因为在这本以文摘为主的杂志上,我连续三年发表了三篇征文,而且连续三年获奖。细心的读者如果对我的拙文还有印象的话会发现我的通联地址变了。其实我还是怀来县鸡鸣驿中学那个黄永君,能到教师进修学校工作,为全县三千多教师提供服务,是我这个毛头小伙子以前想也不敢想的,但现在却成了事实。今年是我参加工作以来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具有纪念意义的一年,而《教师博览》上这三篇文章确实发挥了作用,给我创造了条件,功不可没。想起这本刊物,心里总是甜丝丝的。下面是几则相关故…  相似文献   

2.
对我来说,每次看到《教师博览》总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是因为在这本以为主的杂志上,我连续三年发表了三篇征。而且连续三年获奖。细心的读如果对我的拙还有印象的话会发现我的通联地址变了。其实我还是怀来县鸡鸣驿中学那个黄永君,能到教师进修学校工作,为全县三千多教师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3.
李镇两 《教师博览》2013,(11):I0010-I0011
<正>我第一次见到这本杂志是在2000年秋天,那时我刚到苏州大学读博士。在导师朱永新的办公室,我看到这本外观朴素的教育文摘类杂志。随便翻了翻,便感到了它独特的风格——一篇篇文章短小精悍却观点鲜明,文风朴实而又视野开阔;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前瞻,又有紧贴大地的校园气息。《教师博览》很快吸引了我。后来,该刊编辑部薛农基老师向我约稿,我便寄去了一篇刚刚写好的《从教育浪漫主义到教育理想主义》,发表在《教师博览》2001年第3期。我在文中把自己十八年的教育经历分为三个阶段:教育浪漫主义、教育现实主义和教育理想主义。这是我第一  相似文献   

4.
毕延威 《师道》2012,(3):62-62
尊敬的《师道》编辑部老师: 你们好。寒假期间,看到我博客的主页面上跳出《教师博览网一教师博览,教师博览杂志社》一行字符,打开一看,我居然被推荐为“草根名博”.顿时,心里有一股暖流在流淌,第一时间里,我觉得首先要感谢的是《师道》杂志,是她让我听到了自己成长的拔节声。  相似文献   

5.
“义方”杯“我心目中的教师”征文活动历时大半年,如今落下帷幕了。自2007年10月发出征稿启事,至今年4月底截稿,本刊共收到征文来稿超过2000篇;而获采用,最后发表在本年度《教师博览》第1期至第7期“征文”栏目上的文章,只有21篇。前一个数字,一方面表明了读者对征文主题的认可——对“我心目中的教师”,教师朋友们显然“有话要说”;  相似文献   

6.
《教师博览》编辑部今年举办的“我最难忘的一件事”征文活动,已于10月30日截止。这次征文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应征稿420篇,来稿范围遍及江西、湖南、湖北、江苏、浙江、安徽、广东、福建、四川、云南、贵州、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辽宁、宁夏、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新疆、甘肃以及北京、上海等省、自治区、直辖市。这些文章,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当今教师生活和工作的特点,不乏许多精品佳作。经过征文评选小组的认真评选。共评出12篇获奖文章(获奖  相似文献   

7.
2000年10月订阅杂志时.我在《全国报刊杂志目录》中得知江西出版着一份《教师博览》,我减少了往年订阅的一份教育杂志.改订《教师博览》。2001年第1期《教师博览》到手,美轮美奂的封页及目录中的17个栏目给我清新欣喜的感觉.阅读杂志中的每一篇文章.既像平易近人的大师给我诠释教育的精髓.又如学养丰厚的智者给我讲述智慧的教育故事.疲惫的我犹如吃到了从未尝过的滋补珍品.心旷神怡一词不足以表达我如释重负的感觉。  相似文献   

8.
《辅导员》2002,(11)
2001年,全国少工委办公室联合《中国少年报》、《中国少年报·都市版》、《中国儿童报》、《辅导员》杂志、《小干部》杂志等少先队报刊开展了“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征文活动。广大少先队辅导员和少先队员积极参与,截止到2001年12月止,共收到各类征文近十万件。经全国组委会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共评选出辅导员获奖征文813篇,其中一等奖30篇,二等奖161篇,三等奖622篇;少先队员获奖征文4919  相似文献   

9.
<正>2011年《教师博览》苏州笔会后,美丽的向晴编辑写了一组动人的记录文字,称我为《教师博览》"元老级人物",说我与《教师博览》是"彼此成就了对方"。这真是说到了点子上,更说到了我的心坎里。与《教师博览》相遇,是缘。那是十余年前,《教师博览》创刊步入第十个年头。同样是一个笔会,在南昌,我是作为一个外省代表"特邀"参加。那回,我第一次登上滕王阁,也第一次走进白鹿洞书院。那次笔会的场景,特别是与编辑万军兄戏剧性接头的情景,凝结在一篇小文《平凡的〈博览〉,普通的教师》(刊于《教师博览》2003年7期)中。记忆犹新,重读,  相似文献   

10.
<正>为庆祝《教师博览》创刊20周年,回顾我刊编者、读者、作者携手走过的美好日子,答谢曾经给过本刊各种支持和帮助的朋友,本刊决定举办"我与《教师博览》"主题征文活动。一、征文内容:1.讲述发生在您与《教师博览》之间,或感人、或有趣的故事;2.讲述《教师博览》对您的工作、学  相似文献   

11.
《教师博览》2013,(5):5
<正>为庆祝《教师博览》创刊20周年,回顾我刊编者、读者、作者携手走过的美好日子,答谢曾经给过本刊各种支持和帮助的朋友,本刊决定举办"我与《教师博览》"主题征文活动。一、征文内容:1.讲述发生在您与《教师博览》之间,或感人、或有趣的故  相似文献   

12.
《教师博览》杂志负责同志及全体工作人员: 欣闻《教师博览》创刊10周年,我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和亲切的慰问。《教师博览》定位准确,内容丰富,品位高雅,风格清新,深受全国广大教师欢迎。10年来,你们始终以读者喜  相似文献   

13.
心有灵犀     
编辑同志: 今天我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了贵刊编发的一组“我心中的《教师博览》”系列文章,看后深有同感。本人在青岛市市南区教育中心从事教育部门内部期刊《市南教育》的编辑工作。前段时间,我曾写过一篇类似题目的文章,在《市南教育》上发表,向本区的老师们推荐此刊引起反响。今随信寄去这篇读刊体会《温馨的〈教师博览〉》,请编辑同志给予指导。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教育中心曲宗利  相似文献   

14.
王琴 《教师博览》2006,(1):56-56
总有一种冲动,想提笔为《博览》写点什么.但又总觉得它是那么高山仰止、高贵大气,唯恐自己很轻的文字会亵渎了它,以至于多次提笔又放下,至今不敢写下一个字。今天,终于鼓起勇气,因为,我的又一篇文章被全同核心期刊登载,这一切,都源自《教师博览》。  相似文献   

15.
这个暑假令我最高兴的事,莫过于自己的处女作的获奖!此前,我只往报纸投过一次稿,但杳无音信,倒是读三年级的弟弟的课堂作文《我是一个小书迷》在市晚报发表。看到弟弟的得意劲,我暗下决心,一定也要发表文章!我已连续订了三年《作文100分》,这次看到征文大赛,也思索着写点什么。一天,我忽然忆起自己上学被车撞伤的事,心想,若能发明一种安全意识,做成芯片,植入人的大脑皮层,车祸就能避免,该多好啊!于是,我写了此文参赛。获奖是编辑们的偏爱,谢谢编辑老师们!  相似文献   

16.
《教师博览》2013,(7):5
<正>为庆祝《教师博览》创刊20周年,回顾我刊编者、读者、作者携手走过的美好日子,答谢曾经给过本刊各种支持和帮助的朋友,本刊决定举办"我与《教师博览》"主题征文活动。一、征文内容:1.讲述发生在您与《教师博览》之间,或感人、或有趣的故事;2.讲述《教师博览》对您的工作、学习、生活等所产生的影响;3.表达您多年来对《教师博览》的看法和评价……您可从一个方面切入,自拟题目,内容必须真实,体裁不限。  相似文献   

17.
俞永军 《教师博览》2023,(23):77-79
<正>“读《教师博览》,做博览教师。”《教师博览》伴我为师之路已整整29年。29年里,我的工作环境不断改变,从乡镇到县城,从县城到省城。我的资质、学历、职称亦在不断提升。感恩生命中有诸多贵人一路扶持,一路鞭策;有《教师博览》等教育类刊物一路引领,一路浸染。我平时喜欢“爬格子”,1993年开始发表第一篇文章,后来在《教师博览》上也发表了十来篇文章,其中第一篇《一节青优课的败笔》(《教师博览》2005年第12期)令我终生难忘。它一千来字,真实记录我在一次市级赛课中一味模仿于永正老师上课而失利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8.
继2010年出版《智慧教师的50个创意》并产生广泛影响后,《课堂改进的30个行动》即将于2011年底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书是2011年黄浦杯征文的获奖文章的精选,从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二十多个地级市教师的千余篇来稿中甄选的30个课堂改进的案例。本书呈现了先进教学理念转化为课堂实践的方法策略,汇聚了优秀教师的教  相似文献   

19.
《宁夏教育》编辑部举办的“小学语文教师‘下水文’有奖征文”活动已结束。广大教师本着“重要的是参与”的精神,纷纷投稿,截至今年7月底,共收到征文100余篇。教师节前夕,我们组织评委认真评选,共评出获奖作品20篇(获奖名单见《宁夏教育》第11期)。获奖作品正在陆续刊出。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的核心是教学生会写文章。语文教师教学生写作文,自己要会写,要能给学生作示范。叶圣陶先生早在60年  相似文献   

20.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兴尽悲来乃人世生活之常态,更是文人们抒怀咏志之常情。如王勃的《滕王阁序》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便是一例:两篇均为盛宴即兴之佳作,且一篇之内均经历了由喜入悲之重大情感转折,但若仔细比较,即又可见其仪态万方、各不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