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段少军 《职业技术》2006,(12):276-277
对党的哲学建设进行研究,是切实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注重党的哲学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显著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哲学依据和根本保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首先必须加强全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全党,努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2.
段少军 《职业技术》2006,(6):276-277
对党的哲学建设进行研究,是切实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要求.注重党的哲学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显著特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哲学依据和根本保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首先必须加强全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全党,努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中,必须支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3.
戎霞 《华章》2011,(32)
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到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根本任务.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涵;党的先进性也是时代的,不同的时代主题和不同的时代要求,赋予党的先进性以不同的时代特征.我们党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就必须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自觉、主动、持续地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笔者结合多年的医院党务工作党的先进性建设实践,新时期党务干部党的先进性建设作了以下四方面探宄.  相似文献   

4.
从马克思主义政党诞生一直到今天,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逐步完善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理论同中国共产党先进性建设实践不断结合的历史。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分别对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和实践做出了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核心和基础,是党的先进性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居于中国社会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注重党的哲学建设,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哲学依据,是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灵魂。加强党的哲学建设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全党,加强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教育。必须加强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增强马克思主义哲学修养的自觉性,始终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必须要求全党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进一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是在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十八大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作出了一个历史性决策,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把握对科学发展观的新定位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也是党的指导思想不断与时俱进的历史。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7.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特点和优势。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来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推进事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从理论上保证了党的创新发展。新世纪新阶段,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更加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以武装全党,促进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的客观需要和必然选择。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动力,即党的先进性诉求,对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工程,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党九十年的历史就是一部把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理论同自身先进性建设实践不断结合、与时俱进的历史.从实践创新的历程看,党的先进性建设经历了三个重要时期并创立了历史伟业、实现了实践创新;从理论创新的历程看,党的先进性建设经历了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方面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的科学历程.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过程。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然而马克思主义的"三化"并不是孤立的,三者是密不可分的。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关系,探讨了两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必然结果,以及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如何切实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大众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才能更有效地指导中国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其理论基础是已经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经验基础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它的提出顺应了世界发展的主流。科学发展观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也是党的执政思想的飞跃,必将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因此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相似文献   

13.
论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的中国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环境思想的中国化,必须坚持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勇于创新精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内涵,可以从“化”什么、怎么“化”、“化”成什么三方面来理解。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对象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式是民族化和具体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果是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贾孟喜 《河池学院学报》2007,27(4):17-20,60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我们会发现,把握时代主题及其转换,反对教条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把握的两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胡围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19-20,30
做好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必须明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及其与中国化、时代化的辩证关系,认清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阐明做好这项工作的战略途径。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切实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人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人本思想等重大思想成果。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最高价值目标和价值标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具有实践性、时代性、一脉相承性和与时俱进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大众化,又包括宣传普及的大众化,即为马克思主义具体化、通俗化和普及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互促进、紧密联系。回顾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总结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历史重任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核心凝聚力和整合作用。在合作的形式问题上,国民党赞同党内合作形式,中共内部却对此产生了歧异:教条化马克思主义者倾向此方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则对此提出了异议。对教条化马克思主义者党内合作意见的抵制是李达脱党的主要原因。最终,教条化马克思主义导致机会主义泛滥于中共党内,使中共忽略了对自身独立性的坚持,助长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间接造成了国共统一战线的破裂。中共从此走上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征程。  相似文献   

20.
在理论界,对毛泽东为什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直有多种说法,如领导权争夺说、新理论奠基说、工具利用说等。简单的把毛泽东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归因于某一种单一的理由都有失偏颇,不能真实反映毛泽东提出这一科学命题的历史必然性。从历史的考察来看,毛泽东当年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单一因素的结果,而是各方面主客观条件具备下的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