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辞》中的《九歌》,长期以来,学术界认为是屈原修定的民间祭歌。这一提法,主要来自王逸,《楚辞章句》中为《九歌》所作的题解中说:“《九歌》者,屈原之所作也。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词。其词,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宋代朱熹在王逸此说的基础上,断定《九歌》是屈原对“昔楚南郢之邑”的民间祭歌,“颇为更定词,去其泰甚”而成。这样《九歌》就成了“屈原在民间祭歌加工而成”的定论。①目前,学术界和大中学校教村编者…  相似文献   

2.
《史记·屈原列传》对屈原的生平、思想、著作和政治活动等方面,都做了记载,为后世的屈原研究工作提供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但也有不少问题记得不够清楚,如关于屈原被逐的时间、地点、次数,作品的系年等;特别是关于屈原的生卒年,传中只字未提,这又为后世的屈原研究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幸运的是:屈原在《离骚》的一开头就有“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两句诗,是叙自己生辰的,这就成了推算屈原生年月日的唯一线索。  相似文献   

3.
《九歌》是屈原根据民间祭歌加工而成。这组原来“其词鄙陋”的祠祀曲,经过屈原的手笔以后,思想上、艺术上都显现出新的光彩,达到了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统一。《少司命》就是这样一首以卓绝的艺术技  相似文献   

4.
读元散曲,会发现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在历代文人心目中地位高得差不多成了楷模的屈原,在这里却一下成了揶揄、嘲笑的对象。试举几例子下: “曲状元”马致远有一首[双调·拔不断]小令:“酒杯深、故人心,相逢且莫推辞饮。君若歌时我慢斟,屈原清死由他恁,醉和醒争甚?”这后两句是针对《渔父》中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一句而发的,以为当醉当醒各人听便,毫无必要去争论,  相似文献   

5.
新教材第四册(山东人民出版社)第一单元,有这样一个活动题:屈原遭受奸佞小人陷害,不愿苟活终至投江而死: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要“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最终著成《史记》。请以二人的不同选择为话题展开讨论,并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完成一篇小论文,主题为:屈原与司马迁生命价值观比较:这是在学习了本单元的《屈原列传》和第二册《离骚》的基础上设计的一道综合活动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6.
一、需要重新评论的依据 1921年6月,胡适在一个读书会上作了一次关于《楚辞》的演讲,次年将演讲稿整理成《读楚辞》一文,发表在《努力周刊》增刊《读书杂志》第一期上,后又收入《胡适文存》二集卷一中。在这篇文章中,胡适先煞有介事地提出:“屈原是谁?这个问题是没有人发过问的。我现在不但要问屈原是什么人,并且要问屈原这个人究竟有没有。”接着便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提出了七个疑问,认定“《史记》本来不很可靠,而《屈原贾生列传》尤其不可靠”,“当是(汉)宣帝时人补的”。同时又认定战  相似文献   

7.
在一些研究屈原和楚辞学者的著作中,把上官大夫和靳尚说成是同一个人,他们以上官大夫为官名,以靳尚为人名,把两者连在一起,便成了上官大夫靳尚。一些人名辞典也不加考察,照搬照抄。这是一种误解。这种误解并非始于今日,至少在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中这种误解就已经产生了。《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以为非己莫能也。’王怒而疏屈平。”在“见而欲夺之”下面…  相似文献   

8.
读2012年《语文学习》第6期黄玉峰老师的《从自恋到自杀——我读屈原》.在感叹文章的独特见解时.不免感到惊异——屈原竟然成一个自恋自狂、”为己而死”之人。如此解读,几乎颠覆了两千多年来人们心目中屈原美好的形象.让人“情何以堪”?“以意逆志”的解读须建立在充分占有文本的基础之上.且要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屈原”自杀”行为的价值可以思考.殉国的方式也可以争论,但是我们不能就此而否定屈原伟大而执著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西汉贾谊的《吊屈原赋》是我国文学史上悼念屈原的滥觞之作。贾谊吊屈原 ,是文学史上遭遇相似的两个星级作家的情感交流。贾谊正是借这篇赋 ,凸现出自己与屈原感情的相同之处 ,引起了司马迁的注意 ,使他得以与伟大的屈原在《史记》中同传而留芳千古。《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司马迁、贾谊、屈原这样不同时代的三位历史伟人的永恒握手  相似文献   

10.
屈原与李贺 ,是中国诗史上两位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在诗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渊源与传承关系。这既表现为屈原对李贺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 ,也表现为李贺对屈原思想人格上的理解与认同 ,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借鉴、效法、继承和发展。而李贺对屈原的理解与认同 ,是建立在个人身世经历相近的坚实基础之上与人生理想、政治抱负相同的前提之下的 ,且影响并促进了其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继承、发展、变革与创新 ,两者互为因果 ,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1.
战国时代,秦、楚、齐、燕、赵、韩、魏七国争城夺地,连年混战。那时秦国最强大,时常攻击六国。因此,屈原联络六国,以合力对付秦国。怀王十一年,屈原的外交战成功了,怀王成了联盟的领袖。然而。楚国以公子子兰为首的一班贵族,常在怀王面前说屈原的坏话,怀王对屈原渐渐不满起来。秦国的间谍把这一情况报告给了秦王,秦王忙召相国张仪商量。  相似文献   

12.
体育比赛紧张激烈,扣人心弦,而一些体育术语更是妙趣横生,寓意隽永,耐人寻味。锦标这一词最早使用于唐代,是当时最盛大的体育比赛——竞渡的取胜标志。“竞渡”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一项体育活动,相传是湘江人民为纪念屈原而发起的活动。这一古老的活动在唐代以前仅为划船,并没有“夺标”的规定。到了唐代,竞渡则成了一项独具特色而又极为隆重的竞赛活动,其目的在于争夺第一名,而不仅只是纪念屈原了,它的比赛规则和程序,也趋向严密完整。为了裁定名次,人们在水面的终点处插上一根长竿,缠锦挂彩,鲜艳夺目,当时称它为“锦标”,也叫“彩标”。参加…  相似文献   

13.
小引这则小引是写完此文后加上的,或许已与此文无甚关系。之所以会在写完“小结”以后再写“小引”,是因为我一直想不出一个十分恰当的开篇词。一看史书便知,楚国的衰亡与屈原投河有着直接的关系:是那些逼屈原投河的人,那些逼屈原投河的原因,使得楚国衰落,而这些人与原因又都是因屈原而起;屈原因一次既偶然又必然的遭遇而加入的一场既偶然又必然的历史戏,使楚国屡屡失利,而每一次又都几乎是致命的。楚国因屈原而伟大,但也因屈原而衰亡。当然,屈原无过,有过的只是那几双看待学识的眼睛。历史中的相对是绝对的,这就是善恶是非的…  相似文献   

14.
屈原的《九歌》既不是寄托之作;也不是一组描写爱情的诗歌;更不是古代社会各阶级的画廊。笔者以为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改写而成的用以鼓舞士气,争取胜利的祭祀的乐歌。  相似文献   

15.
现在,体育界经常举行锦标赛。这“锦标”一词究竟怎么来的呢? “锦标”一词始于唐代,当时最大的体育比赛要数“竞渡”。这是一种古老的体育活动,起源于战国。传说这是江湘人民为了拯救屈原而发起的纪念活动。到了唐代,竞渡便成了一项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位才气“陵轶飞免”的英才,贾谊留存下来的赋像他的鸿文巨论一样“沾溉后人,其泽甚远”。贾谊赋在赋史上具有“振其绪”之功。既上承楚骚的余绪。又奠定了汉代骚体赋的基础。在贾谊仅存的四篇赋中,《吊屈原赋》是以文辞清丽。抒情浓郁而饮誉于世的。 “辞清而理哀”,刘勰对《吊屈原赋》的这一评价的确是中肯之语,道出了贾谊这篇短赋被历代文人心慕手追的原因。贾谊的境遇与屈原相类似,因而在此赋中作者借屈原以自况,用清丽的言辞,抒写出悲愤哀伤的感情。《吊屈原赋》不仅在思想内容上与屈原的《离  相似文献   

17.
切实的考定屈原在江南的行踪,是屈原生平研究中的大事。我们之所以要加上一个限制词“江南”,是因为依据我们的考察,屈原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活动,都是在江南进行的,而这也正是本文所要详加论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历来认为屈原的《天问》创作,缘起于在楚"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见到的壁画,有感而发。笔者认为非也。神圣的"先王之庙,及公卿祠堂"是不允许任何人涂鸦的。屈原在朝任三闾大夫,这一职务为他日后流放江南民间担任丧葬仪典中的"大宾"提供了方便,而丧葬仪典中的"对花"的对花词,给《天问》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屈原流放江南,不得归郢,忧愁愤懑郁积于胸,如借整理《九歌》以寄"忠君爱国,眷恋不忘之意"一样,将历年收集到的对花词整理成《天问》,以泄心中的忧愁愤懑。  相似文献   

19.
屈原与李贺,是中国诗史上两住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在诗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渊源与传承关系。这既表现为屈原对李贺巨大而深远的历史影响,也表现为李贺对屈原思想人格上的理解与认同,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借鉴、效法、继承和发展。而李贺对屈原的理解与认同,是建立在个人身世经历相近的坚实基础之上与人生理想、政治抱负相同的前提之下的,且影响并促进了其对屈原诗歌艺术上的继承、发展、变革与创新,两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20.
本文所要考察研究的,是每年基本上在端午节前后召开的屈原或楚辞学术讨论会。在80年代初,“屈原学术讨论会”还是中国楚辞学史上一个全新的话题,而如今已是学界共知,海外与闻!这是因为:“端午节”诱发了“屈原学术讨论会”的召开;“屈原学术讨论会”的连续召开,促进了“中国屈原学会”的成立与湖北、湖南、辽宁、天津四省市专门组织的建立;反过来,“中国屈原学会”又基本上在端午节召开年会。这样,节日、组织、会议,三者互相促进,不断强化,令人瞩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