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昕昕同学问:《口技》一文中,作者是怎样运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的?《口技》是清初作家林嗣环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他用简约的文字描绘了一场令人拍案叫绝的口技表演。文中作者不仅从正面描绘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而且还从侧  相似文献   

2.
林嗣环所著《口技》一文,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节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因此,也可大体估计《口技》应该是在记叙性的文体范畴之列.语文教材的编者在文章主体前面有这样的引言:“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从其中的“记叙”一词及“如临其境”一语来看,编者应该是认定这是一篇记叙文.  相似文献   

3.
武霞 《陕西教育》2008,(7):69-69
.一、说教材及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1说教材 《口技》是一篇笔记体小说,记叙的是一次精彩的口技表演,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令人叹服。作者用简练的文字生动地描写了300年前的口技表演的艺术魅力。全文从“京中有善口技者”写起,交待了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中间主要记叙两个精彩的场面,一是一个四人之家在深夜由睡到醒,由醒到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火灾的情形。  相似文献   

4.
初读《口技》,有几处令人颇感费解。一是古人表演口技为什么与今人不同,要躲在“屏障”后面?二是文中“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一段描写有浮夸不实之嫌。三是《口技》赞的是口技表演者的非凡技艺,读者赞的也是口技表演者的非凡技艺,当我们只专注于口技表演之“善”的时候,无形中就有了一种误解,似乎《口技》描写得精彩主要是因为作者有幸遇上了那样一场绝妙的表演。但反过来想,并不是每个有幸欣赏到那样一场精彩表演的人都能写出脍炙人口的作品的。那么,《口技》作者的过人之处在哪里呢?难道仅仅是…  相似文献   

5.
《口技》选自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描写的是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京中善口技者的高超技艺;节选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的《绝唱》,再现了一个民间艺人高超的说书艺术。这两篇主题思想相同,又同时问世清代的小说,笔者在分析时发现它们在写作艺术上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6.
特级教师余映潮的"板块式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下面是他在《口技》一课中的朗读教学片段描述。师《:口技》这篇课文写的是古代艺人——一个没有名字的表演者的表演,由作者的笔记录了他精湛的技艺。我们先把文章朗读一遍,  相似文献   

7.
同学们,写文章离不开恰当的描写方法,特别是写人的记叙文,除了抓住人物的特征来描写,刻画人物的性格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更全面、更深刻地塑造人物形象。七年级语文第二册第二十课《口技》就是一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完美结合的范文。它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文章主要从表演者和听众这两方落笔,进行深入浅出的描写,突出口技艺人的高超技艺。一、对表演者的描写,是正面写“善”,属于正面描写对表演者的描写重在其所表演的两个场面…  相似文献   

8.
张刚 《文学教育(上)》2010,(12):103-103
清朝林嗣环的《口技》是一篇绝妙的记叙文,多年来一至为人们所推崇,究其原因是它具有异彩绽放的三美。  相似文献   

9.
口技,在音像艺术十分丰富且又普及的今天,似乎不太引人注目了,但在明清时代乃至新中国初期,却是雅俗共赏、颇受青睐的一种民间艺术,口中能模拟出各种声音,简直和魔术一般,叫人莫名其妙而又兴趣盎然。林嗣环的《口技》极有成效地展现了一位口技艺人精彩卓越的技艺,令读者惊叹不已。然而,叫人赞叹的不仅是那位民间艺人,更有写下这篇妙文的作者。文章虽短,可学的技巧却不少。一“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更忌平铺直叙,艺术表演也是这样。口技的表演者与《口技》的作者都精通此道,以波澜起伏的结构吸引并振奋了听众和读者。文章开头点明“有善口…  相似文献   

10.
王文炎 《现代语文》2006,(3):113-113
林嗣环《口技》用简练精确的语言,绘声绘形,惟妙惟肖地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让人仿佛身临其境。作巧妙地用一“善”字作为“眼”,一字立骨,提纲挈领,使口技表演的“绝世奇技”得到了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口技》一篇中有这样一个文句: “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对前一“乳”字,新编教材编者注云,“乳,作动词用,喂奶”。 薛儒章等编著的《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语言分析》在《口技》篇注释“说明”中亦云,“乳,喂奶,名词用如动词”。  相似文献   

12.
《口技》是一篇不足五百字的短文,但读来如临其境,如闻其声,难以忘怀。这篇短文强烈的感染力在于作者在叙述过程中的形象运用,以“可视画面”、“可闻音响”打动读者。课文对场景、人物、事件、氛围的叙述均用以实物为依据的白描手法,凭画面说话而紧紧抓住读者,完全摒弃了抽象的形容词运用,而使文章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且看该文的开篇:“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寥寥五十余字就把事件之主角、场景、道具、观众交待得清清楚楚。而这种交待全是以“可…  相似文献   

13.
林嗣环的《口技》以寥寥三百余字,绘声绘色地记述了清代顺治年间京城里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口技艺人高超精湛的技艺,反映了我国古代艺人的智慧和才能。在盛赞口技表演者的同时,不能不为作者侧面烘托的表现技巧所称道。文章紧扣篇首语“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字,多侧面地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擅长的技能。先从口技艺人的表演空间看。文章开头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交代了口技艺人施展本领的场所是临时设置的“八尺屏障”之中,再除去“一桌、一椅”的位置,可利用的空间是极其有限的,而在这极有限的空间里,口…  相似文献   

14.
《口技》一文,“京中人”那高潮迭起的口技表演,读来令人拍案称绝。一篇不到三百字的短文,却把人带入一种如闻其声,似见其形的美妙而逼真的氛围。 物衬——道具展示 表演前,作者把道具准备情况首先展示给观众和读者:“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己。”仅此几物,别无其它辅助,暗示下文将要出台的精彩的“口技”完全是靠“口”,取消观众及读者可能在表演开始后产生的疑虑,为下文作了铺垫。表演完毕,“撤屏视之”,但见“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己。”又是一个“而己”,再一次以物表明“京中人”的精湛技艺单靠的是“口”,而且“仅此而已”。前者为铺,后者为证,一“铺”一“证”,以此衬托口技表演者的绝妙技艺。  相似文献   

15.
李雪玲 《师道》2005,(10):32-32
那是在学习《口技》这一课时发生的事。这篇课是要求学生背诵的,我也很早就提醒了他们在预习和上课时要有意识地记忆。只是孩子们天真烂漫、爱玩的性格使他们忘记了这件事。但我以为他们还是有人可以背出来的,就算不是很好,也差不多能完成。于是我满怀信心地问:“可以把《口技》一背出来的同学,请给大家背一背。”刚才还很兴奋的学生,马上就安静下来了,没有一个举手的,都把头低下了。我在教室里巡视了一番,大家沉默了一阵,还是没有人把手举起,连成绩最好的小敏也没有举手。我此刻才明白了:他们背不了。  相似文献   

16.
清人林嗣环的《口技》一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赞扬了口技表演者精湛的技艺,表现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智慧和才能。对这篇文章,人们往往只注意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所表现的口技表演之"善",而忽略了这场口技表演的艺术设计之"善"。下面,笔者对它的艺术设计之"善"作一简略的分析。 一、从演出地点的选择看 这场口技表演,把演出的地点放在"宾客大宴"的厅堂上,是非常巧妙的,"宾客大宴",  相似文献   

17.
数十年之后,当年的那个口技演奏者已逝世了,当别人整理他的遗物时,只发现: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和一个本子。当人们打开本子时,惊奇地发现这是他的日记本,上面写着这样一些话:“我,一个口技表演者,四处漂泊。当初我选择口技,是因为我要谋生。在我十多岁时,父母双双离我而去。当时我用木棍和石子发出一些简单的声音,慢慢地我掌握了一些诀窍,用它们能发出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我热爱它们,它们是我患难与共的朋友。“其实真正的口技表演者不是我,而是它们——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它们有着自己的发音潜力,只是被世…  相似文献   

18.
《口技》是清人林嗣环的一篇名作。它虽主题单纯,艺术上却别具特色。那细致人微的描写,绘声绘色的渲染,引人入胜的情节,浑然一体的结构,相得益彰地把短文凝聚成玲珑剔透的艺术精品,给人以心荡神摇的艺术美感。一、化声为形,形声兼备口技是一种模拟各种声音的表演艺术。它主要作用于人的听觉,听众通过对维妙维肖的欣赏,得到艺术上的享受。可以想见,作者写作  相似文献   

19.
口技 讲授《口技》一文,他在导入时,给学生表演了一段“口技”——鸡犬相闻。他蹲在讲台桌后面,就像“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样。只听见鸡鸣、犬吠、羊咩、牛哞、猫喵、鸟叫……教室一下沸腾了,大家竞相模仿表演起来,真的出现了“鸡犬相闻”的情景。学生情绪一度高涨之时,他又来了一句:“欲闻口技名家之表演,请读课文《口技》!”  相似文献   

20.
<正>近来,观摩了一节以《口技》为题的公开课。这节课上完,学生们都较为震撼,叹服于口技表演者高超的技艺。应该讲,教者为这节课花费了心思,为使学生了解口技,他还特地从网络上下载了一段有关口技表演的视频。但是,最让人受到震撼的是教师竟然没有从中为学生挖掘更多有益的东西,例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